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漫步乐林|中国古代乐器筑的失传与复原

漫步乐林|中国古代乐器筑的失传与复原

2022-07-23 02:49:06

责编 | 航乐

注: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图为江苏省沛县民间乐器研制者郝敬春仿制的现代“沛筑”


筑,我国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因以竹尺击之而得名。有些音乐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时期,筑就已经在民间出现了。战国时期,筑广泛流行于民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筑曾经是相和歌的伴奏乐器之一。隋唐时期,筑开始纳入宫廷乐队,用于演奏雅乐。


这一古代乐器自宋朝以后便失传了,关于它的形制、演奏方式及构造,我们只能结合历代文献以及出土文物来了解。


01  古代文献中的乐器“筑”


图为河南新野汉画像砖击筑图


汉 许慎《说文解字·竹部》

“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从竹、从巩;巩,持之也,竹亦声。”

通过《说文解字》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筑是一种五根弦的乐器,而且是用竹击之发出美妙的乐音。


汉 刘熙《释名·释乐器》

“筑,以竹鼓之,筑,持之也。”

《释名》的解释与《说文解字》大致相同。认为演奏筑时,用手托持,用竹击奏。


陈旸《乐书》

“筑之为器,大抵类琴,其劲细,其肩圆。以竹鼓之,如击琴。”


通过以上文字描述,我们对筑的形状、材质、演奏方式等略知一二。但是筑到底有多少根琴弦,说法不一,直到古代乐器筑的出土,音乐学家们才确定,筑一共有五根琴弦。



02  与乐器“筑”有关的历史故事



谈到古代乐器“筑”,很多人会想到《易水歌》中的一句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为报家国仇恨,送荆轲刺杀秦王,临别时太子丹在易水河畔设宴为荆轲壮行,荆轲高亢演唱,高渐离和歌伴奏,伴奏的乐器就是筑。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留下的名篇《大风歌》。刘邦让人取来乐器筑,一边击筑,一边高声咏唱。



把酒、吟诗、击筑、高歌,也许乐器筑常常伴随着大义凛然、豪气纵横的故事出现在史书中。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一件“悲壮”的乐器。


《史记》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踏鞠者。”一些学者认为,当年的乐器筑就好像今天年轻人手中的吉他,普及程度非常高。


03  古代歌舞伴奏乐器



根据史籍的记述,筑是一个狭长的乐器,约有一半是柄状结构,是手握持的部位,另外一半是空心共鸣箱。在我国古代音乐“八音”分类中,筑属于“丝”,它与琴、瑟、筝同宗共祖。


战国时期的五弦筑,体量小,音域窄,容易上手好把握,移动柱码便于转调。所以很多人认为,古代的五弦筑很像今天的吉他,主要功能是为歌者定音高和伴奏。如果从伴奏的角度来讲,琴音色柔美,适用于文唱和坐唱,筑音色阳刚,更适于武唱和舞唱。


04  乐器“筑”的复原



多年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复原这一古代的乐器,让这件失传已久的古老乐器重新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2010年5月,江苏省沛县民间乐器研制者郝敬春仿制成功了这一古代乐器。


郝敬春制作的“沛筑”长93.4厘米,有70多道工序,并用科技手段对“筑”进行改良。现代“沛筑”为桐木面板、梓木底板,增加了声音反射能力;双弧共振的共鸣箱则增加了音响,优化了音色;增设的“天、地”两个音柱,使发音更加浑厚饱满。此外,现代“沛筑”把现代漆器技法移植到表面装饰上,使其既具实用性,又有收藏价值。


这种现代“沛筑”,左手按琴弦,右手执“竹尺”击弦,可以演奏《关山月》、《渔舟唱晚》等古曲。演奏的乐音既有古筝的音色、古琴的韵味,也有扬琴轻快的音乐感觉。



-EN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