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三字经解析》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钱文忠教授

《三字经解析》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钱文忠教授

2022-07-17 20:33:10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曰水火 金木土 此五行 本乎数。

曰:叫做。运:运转。穷:穷尽。应:对应。中:。五行:组成万物的五种要素。本:根源。

看看钱文忠教授如何解析的?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三字经》也在进行一种尝试性的教育。首先教给孩子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不停地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应乎中”这三字到底蕴含多少深意?是不是像我们认为的“应乎中”对照着中间,东西南北?这里的确有值得解释的东西。

“应乎中”的“中”大家真理解吗?不一定?首先问个问题,“中国”是什么意思?,对吗?不全对。中国的一个主要的含义或说相当主要的含义是说我们这个国家居于世界之“中”。这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一个观感,。


到战国时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了进步,出现了另一种说法还是跟“四”有关,叫“四极”,也就是说四个极端四个极边。哪“四极”?东方大海;西方流沙,那时对西边的认知可能刚到今天新疆一带;北方千里冰雪;南方千里炎火,炎火就是熊熊大火非常热的地方。这叫“四极”。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对地球其他部分的了解是随中外交流史的推进一步步增加的。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地球刚开始探索认知。古人以为地球是方的,。但古人判定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却是正确的且一直沿用到今。


那古人是用什么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发生和发展呢?《三字经》接着就是“曰水火,金木土,此五行,本乎数”。讲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观念对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概念或思想观念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五行的问题吸引无数学者穷尽毕生精力,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只能努力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大家做个说明。

《三字经》中五行排列是,水火金木土。照什么排的?按克的方式排的。五行相生相克,什么叫克?水克火没问题吧?古人看到着火了一盆水泼上去火灭了,所以水克火。这个观念要到什么时候才被改变,大家知道吗?发现石油。中国宋代开始甚至更早就已发现石油,发现石油着的火不能用水泼,越泼越旺。但这时五行学说早已流行。火克木,木遇着火一烧就完了。然后是木,它也还克别的东西,木克土。土里长出树,树当然比土狠了。这是按相克的顺序排的,倒过来则是相生。

古人认为水火金木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并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变幻无穷的一切事物,这就是既简单又神秘的五行学说。那古人是怎么发明出这种五行学说呢?从哪来的呢?五行思想最早起源于什么?起源于非常朴素的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水可以灭火,老百姓一看水克火。金属做的工具,比如古代用铜做的斧子可以砍木头,那么金克木。那金属又是从哪出来的?从土里面出来。采矿都要从土里往外找,古人对岩石和土都是一块来看的,那就是土生金。古人就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了这些知识,发现很可以解释问题。觉得这么一来都能解释。我要煮饭了往火里泼一盆水饭就煮不熟了,所以水克火。为什么往里加点柴火加点木材火就更旺了呢?所以木生火。为什么把有些金属用火高温烧,烧了后就变成水了呢?所以火克金,因为火比它厉害,能把它熔化了。古人觉得这套东西很好很可以解释自然界的情况就把它固定下来。五行学说原本是古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或一种工具。

五行学说认为,水火金木土都各有自己的属性,而世间万物都可归入到这五种属性之中,那这种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时期是如何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呢?刚才讲过水火金木土相生相克。那水火木金土对应的数字是什么?一二三四五,古人把它对应好的。我们讲有五脏,就是肾心肝肺脾;有五官,耳舌目鼻唇;有五味,咸苦酸辛甘;有五情,惊喜怒悲忧;有五色,黑赤青白黄。这样 “五”的数字可举很多很多,它们都是严格对应的。五行:水火木金土;五数:一二三四五;五脏:肾心肝肺脾;五官:耳舌目鼻唇;五情:惊喜怒悲忧;五色:黑赤青白黄。每样东西对应着五行里的一个元素同时对应着一个数字,类似这样的组合我能给大家讲一天一夜都讲不完。这样就已经形成了一张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网络,笼罩住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所以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很难跳出五行外。想来想去都这样,相生相克。


《三字经》作为传统教育的启蒙读本是如何教育孩子认识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又是告诉孩子怎样为人处世?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


黍稷:粮食作物,即黄米。豕:猪。哀:悲哀。惧:恐惧。恶:憎恶。欲:欲望。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具:具备。匏:葫芦。革:皮革。金:金属。丝:丝弦。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高:高祖,祖父母的祖父母。曾:曾祖,祖父母的父母。祖:祖父母。身:自身。玄:玄孙,孙辈的孙辈。曾:曾孙,孙辈的子女。九族:高祖、曾祖、祖辈、父辈、自身、子辈、孙辈、曾孙、玄孙。伦:次序、辈份。

《三字经》作为传统教育的启蒙读本是如何教育孩子认识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又是告诉孩子怎样为人处世?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三字经》中仁义礼智信的排列顺序能否打乱?又为什么把“仁”排在最前面?

仁义礼智信分离开来在诸子百家里早已经有了。但将它们综合起来成为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一个系统却是汉代儒家学者的工作。当时叫五性,就是五种性质。汉代有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义》,根据其中的经典解释,仁指仁爱,义指得体,礼指合乎规范,智当然指明辨是非,信指专一守信。后来大家认为,仁义礼智信应该是经久不变的,应该是超越一切时空限制的是永恒的,所以把它叫“五常”。也许大家会讲“五常”不就是五样最重要的东西嘛,可以讲成仁义礼智信也可以讲成信智礼义仁,还可以讲成义信智仁礼,可以把这个先后的次序打乱了讲。反正是“五常”。这可大错特错了!我们忽略了《三字经》的这三个字“不容紊。”就是绝不允许紊乱,这是非常重的语气。按儒家解释“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我想一种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中国“仁”这个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好人过去叫仁人,讲仁义的人;,好的声誉叫仁声。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看古人是怎么看重这个“信”字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个典故:情同朱张。这是个什么故事?东汉时河南南阳有两人,一个叫朱晖一个叫张堪。张堪很早就知道朱晖很讲信义很讲信用。但两人原来并不认识。后来两人都去了太学成了同学才熟悉起来。因为来自同一个地方都是老乡。但并不是来往很密切更不是酒肉朋友。同学了一段时间两人都学业有成,要分手各回各家时张堪突然对朱晖讲“我身体不好,今天我们俩同学缘分到了要分头回家。我有一事相托。”朱晖也摸不着头脑就看着张堪“你要托我什么呢?”张堪就讲“假如有一天,我因病不在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当时两人身体都很好朱晖没当回事也没做出什么承诺。但分手后张堪果然英年早逝留下了妻子和孩子生活得非常艰难。这个消息就传到了原来关系也未必很密切的朱晖耳朵里,朱晖就不断资助张堪的妻子和孩子,年复一年地关心他们。于是朱晖自己的儿子很不理解,就问爸爸“您过去和张堪没什么交往啊?怎么对他家人这么关心?”朱晖说“是的,的确我跟张堪不是相交很深来往很密。但张堪生前曾将他妻儿托付给我。为什么托付给我不托付给别人?因为他信得过我。我怎么能辜负这份信任?我当时没说什么,实际上在心里已经承诺了。所以我要守信,履行我对张堪的诺言。”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吧?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头。朱晖在家乡是个扶危济困非常有公益心的人物,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那在古代怎么来褒扬怎么来奖励呢?往往是一个办法,给他儿子一个当官的机会。到了这当口朱晖是怎么做的?朱晖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我儿子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够,他在家里待着还不错,如果让他当官我看恐怕不合适。我向您推荐一人,推荐我的故友张勘的儿子,他学习勤奋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我故友的儿子推荐给您,让他有个去当官为民众服务的机会。”后来张勘的儿子果然没辜负朱晖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勤奋踏实,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的来源,‘情同朱张’。我想这个故事和很多其它故事一样,足以说明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是多么看重一个信字。

讲完五常。三字经接下来一定是讲六,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在中国民间人们常会说五谷杂粮五谷丰登等,为什么在三字经中会讲六谷?这里就有两种解释,六谷没错五谷也对,为什么,稻子不算,这个说法不是没道理,在很古的时候北方没稻子,所以三字经讲六谷,而更古的人讲五谷,北方,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稻子算,但黍和稷只不过是一个品种,什么品种呢,就是我们讲的黄米。现在大概没什么人吃了,现在都吃白米。也许老人还知道有一种黄米。黄米里面分两种:比较黏性的叫黍,比较筋性的叫稷。这两种算一种,五谷。我想这都是我们应具备的一些日常知识。

既然讲完了六理所当然就讲七了。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七情:喜,喜悦;怒,愤怒;哀,忧伤;惧,恐惧;爱,爱恋;恶,厌恶;欲,欲望。

只要你是个人,正常的人,都会有这七种情感。但儒家认为:虽然这七种情感与生俱来,但你却不能由着它,对它要有所节制,用理智去制约。人的情感终究需要用理智加以制约,这就是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一方面肯定人的正常情感需要发散需要宣泄需要表达,但有个限度,到礼仪,要符合礼仪。我想儒家学说的这部分内容对现代社会的人特别有参考价值。而在现代社会,我想特别需要控制的是一种对物质的贪欲。就是有时你看见财物了,看见物质的好处了,你不要随便伸手,先要问该不该拿,合不合乎礼仪,合不合乎仁义礼智信。


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应受到理性的制约,否则无论是喜是悲都有可能造成情感失控。范进中举就是个例子。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三字经讲完7以后该讲8了,八音,当然这里的八音绝不是我们熟悉的八音盒的八音,那个八音盒是西洋玩艺不是中国传统的。哪什么是八音?如上。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上面讲的八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一种分类法,按制作乐器的材质分类。匏(pao2)指用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比如笙。土就是用陶土制作的乐器,比如埙(熏)。革是指用皮革制作的乐器,比如鼓,上面蒙一层皮革。木是用木头制作的打击乐器,比如有一种叫敔(雨),这个大家很少知道。现在在华山一带有一种老腔,这个老腔在演唱时,突然会跑出一个人扛着乐器,什么乐器,一条板凳一块木头,啪啪啪(pang1)在那敲,也就是说老腔里还保留着中国古代用木器做打击乐的痕迹。石就是玉制的打击乐器,比如罄(庆)。丝就是通过丝弦发声的演奏乐器,琴,瑟。竹子就不用说了,笛子都是。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古人更是把音乐作为贵族子弟的必修课,那古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音乐教育呢?三字经接下来所讲述的八音究竟指什么,常言道朋友好找,知音难求,千百年来,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称知音,这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典故?

最好的朋友叫什么,知音。常言道朋友好找,知音难求。千百年来为什么人们总喜欢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称知音,这里面又蕴含着什么样典故?知音的故事牵扯到两个主人公,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为使自己的琴技更上一层楼,俞伯牙经常带着琴到河边没人的地方去演奏,苦练琴艺。已经成为一代大师的俞伯牙依然很勤奋,在一个下雨天他坐上船沿江慢慢漂游,一边欣赏淅沥淅沥的雨色一边情不自禁就拿出琴演奏起来,演奏的过程中俞伯牙突然发现一根琴弦弹了一下,这很奇怪,他已经是大师级的人物了,这种小小的杂音,怎么琴弦会动,他马上就知道有事。就觉得有人在偷听他弹琴。抬头一看,发现岸边树林旁边蹲着一个打柴的人。这个人当然就是钟子期。俞伯牙把船靠岸,请钟子期上船,说您这么喜欢听我的音乐。钟子期说是是是。那让我为您演奏一曲。演奏完一曲后,俞伯牙问钟子期,您听到了什么,是什么感觉?钟子期说,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俞伯牙大惊,他弹的正是《高山》,他没事先告诉他曲子名叫什么。俞伯牙觉得太奇怪了。跟他说,那我再为您弹一曲,您再听听看。又弹了一曲。钟子期的回答是,多么浩荡的流水啊。这下俞伯牙服了。他弹的曲子正是《流水》。

那俞伯牙觉得你那么理解我的音乐,就称为“知音”,你了解我的音乐,这也就是一个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从这来的。两人相约,俞伯牙说我要出去旅游,古人都要旅游的,前面讲过。等我回来后我到您府上拜访,再为您演奏。等俞伯牙旅游回来时钟子期已去世了。他们两个没能再碰到。俞伯牙按约到钟子期家拜见时,看见的是钟子期的坟。俞伯牙带着琴在钟子期的坟前再演奏了一曲,非常的凄凉哀婉。演奏完了俞伯牙把自己最珍贵的琴在钟子期坟前摔烂了。从此往后俞伯牙再也没弹过琴,这就是“伯牙摔琴”。


接下来讲了单数最大一个数9。

在中国古代,九这个数字被认为是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古人以九为大数,汉语中关于九的词汇也有很多,比如九五之尊,九霄云外,九牛二虎等。


而在封建社会还有个词与九有关。

那就是一个人如果犯了罪就要株连九族,那这里的九族到底指哪些人?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九族。九族的亲戚关系和中国古代的礼制和法治关系密切。为什么,一人犯罪的话,最重的刑罚是诛九族,灭九族已经够残酷了吧,可是大家知道,秦始皇还经常灭人家三族,李斯被腰斩,李斯就是被灭三族的,什么叫三族,就是父系的九族,母系的九族,妻子家的九族,全给你灭了,所以是几千口人被杀,非常残酷。

到了明朝以后杀九族还不过瘾,有了十族。十族是什么呢,加上老师一族,师生关系这也是一族。所以在明朝招学生的风险很大很大,如果一个学生被灭门,明天你老师也被拎出去砍头。当然学生拜老师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你拜了一个老师不巧被杀,哪怕你毕业了,也给你揪回来杀了。这都是中国传统中很残酷的一面。今天当然早就没有这个了,这非常残酷,这种传统就不能继承。

讲完九族后接下来的问题是亲属之间该如何相处,学生从小应学习哪些亲属相处的礼仪,咱们下期继续讲解。



感谢关注【百色照片墙】

微信号: cnbaise



更多产品资讯请联系:

全国热线:4001006503

Q Q: 1185955077。

产品效果图和资料随时备索。

祝您的生活千姿百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