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乐器科普】中国民族乐器文化——火不思

【乐器科普】中国民族乐器文化——火不思

2022-08-03 04:32:00

中国民族乐器文化

火不思

01
火不思

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甘肃省北部等地。四弦、长柄、无品、音箱梨形,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

02
历史

火不思其名,始见于元代史籍,《元史· 礼乐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搕,以皮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当时它被列入国乐,经常在盛大宴会上演奏,后来流传于民间,在山西、河南和陕西一带则称其为“琥珀词”。 明太祖灭元后,明代继承了不少的蒙古风俗,但火不思则未入国乐,继续在蒙古族中流传,并起着沟通蒙汉族之间文化联系的作用。15世纪中叶,瓦刺部强盛,明廷赠送给瓦刺可汗的礼物中就有火不思。

清代盛行蒙古族风尚,火不思又列入国乐,除在欢宴蒙古王公时演奏外,每逢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大朝会和木兰行围时都要演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失传了,直到建国后方才重新研制成功。

03
传说

关于火不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9年—前33年),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王昭君被选入宫,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见汉皇,汉元帝以礼相待,呼韩邪单于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永结友好。王昭君自愿嫁到匈奴,汉元帝遂以昭君相许,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去匈奴路上,曾在马上弹奏琵琶。她的故事,成为后世诗词、小说、戏曲和说唱等的流行题材,绘画中也有王昭君马上弹琵琶图。在匈奴期间,王昭君所弹的琵琶,深为胡人所珍视,并模仿它制作了新的乐器,但既粗陋又不像,从此便有了“浑不似”之名。宋代俞琰的《席上腐谈》(卷上)记载此事写道:“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和必斯”,也就是现在的火不思。

04
视频欣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