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2018学术年会 | 感·知

2018学术年会 | 感·知

2022-06-27 03:04:52


作为一名音乐学院国乐系研二的学生,我自不量力地“混进”【2018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学术年会】的会场。提到“学术”二字, 我狭隘的思维潜意识地立即把它与“表演”二字隔离开来,但也许正是由于我意识到自己的荒疏无知,我才鼓起勇气前往会场,心甘情愿地“烧脑”。

赧颜羞色的是,未能细心地聆听每一位老师与学者的发言,幸而算是有备而来,带了电脑,以能力范围内最快的速度进行了部分专家学者发言的部分语录。

本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客观——部分笔记整理;主观——个人体验。

客观——部分笔记


1


与“学”——后本质主义下的个案研究

刘桂腾(上海音乐学院)

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田野作业

本质主义研究范式过时了,但是规律性的概括没死

要承认我们规律性的概括是有局限性的

关注宏观到微观上走

民族学分为记录的(民族志)和比较的(民族学)两种

因此,田野作业法和比较研究法便成为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法。

历史使命——保存音乐文化基因

“抢救”

定点追踪

个案研究的质量也是很大的问题,它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标准

足量文化现象的比较

2

现代混生音乐与族性

宋瑾(中央音乐学院)

中西关系格局:

学堂乐歌

西体中用的混生音乐(西洋乐器)

中体西用的混生音乐(乐器)

新格局

传统音乐内部:南音+昆曲

客途秋恨&思凡

世界音乐范围?

改编:中西结合的混生音乐

有机融合

移植:民歌——器乐

主题化:传统曲调——器乐主题 众多作品

“意译”:取传统音乐的韵味。如京歌等

有机拼贴

Tape music:如 朱践耳的交响曲

DV music:如 谭盾的《地图》

现场活拼

刘湲的《土楼回响》

混生音乐的族性归属问题:

刘靖之:《牧童短笛》——风格的西方作品

族性及其体现:

局内观——世界观、人生观、音乐观

局内感——感受感知:乐感

局内情——情感、态度:文化身份认同

“局”的变化:民族的变化

新族性——新文化——新音乐(混生音乐)

混生音乐族性归属

所有权:作者

辨认度:直观有效性

全球最殖民+后殖民的后果:骡子的诞生

非遗抢救的根本:原生族体族性的抢救

中华民族之“局”的确定:回归?重塑?新构!

音乐文化的选择:抢救

传统音乐:转化

混生音乐:创新

3

音乐学研究观念的变迁与影响

——音乐学史及其体系研究之二

郭威(艺术研究院)

近现代以“国乐”为基础的研究观念

1. 核心问题:中西比较——文化话语权

2. 核心任务:整理国故——音乐资料挖掘

3. 核心群体——音乐研究群体(基于现代教育机制)

音乐学科与非音乐学科,以及学科内部的区别

音乐学研究观念的发展轨迹

时段

核心问题

主要工作

研究主体

古代

制礼作乐:

审音定律

文人

近现代

中西比较:

文化话语权

整理国故

现代学者

现当代

学科建设:

学术话语权

音乐事项

(多元化)

音乐学者

(基于现代学科)

音乐学的本身不仅为了建立,也是为了被打破。

学术研究应该以对象为导向,还是以学科为导向?

反思西方,反思民间,反思学科。

4

从传统音乐分类法看其方法论转型及文化认同特征

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

传统音乐分类法以各民族传统音乐话语体系为观照对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整理思维和深层结构,同时也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从自己音乐文化中凸显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认同意识。

一.由音乐学(以对象为中心)到民族音乐学(兼涉主体、内涵、语境的学术转型)

以对象为中心到兼涉主体,亦即由音乐分析思维到民族音乐学分析思维的转型和变革。

二.文本间性——体裁、题材、类型,标题与副标题的交叉使用或互相借用



评议:对音乐文化的记忆(樊祖阴)

  • 杨红——跨国族群的研究。地缘的关系等

  • 刘桂腾——个案研究

  • 宋瑾——混生音乐(交融性)文化的迁徙,文化的转移等,提出了局内观,局内感,局内情

  •  郭克检——声乐史 对声乐的研究 1957年会议的重要性

  • 郭威——音乐学界的学术史

  • 杨民康——传统音乐的分类法。老题新作。互文性。自己的分类标准,使分类的子项母项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等。

5

理解、在历史语境中获得——对历史民族音乐学的思考

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

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强调“历史”,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过去受功能-结构主义影响而忽略历史与当下关联的调整。

Timothy Rice:历史建构、社会维护、个人创造与经验

Historical Ethnomusicology

历史民族音乐学的提出,显然受到20世纪60年代“Historical Anthropology”的影响。

通过田野工作走进历史(薛艺兵)

口述史:依靠田野资料(field-researched data),面向普通人(ordinary people)的历史,重新鲜活人类音乐生活史。

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特点:

1. 历史材料不是简单证明当下,而是反思当下

2. 以田野工作掌握一手资料

3. 最终研究对象的个性差异

4. 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的互动

5. 历史民族音乐学并不是简单的“历史学”+“民族音乐学”,也不是简单的向“史学”转向。

6. 口述史不是简单的“事实”和“非事实”的考辩,而是反思当事人“言说”的意义。

历史民族音乐学的意义:

1. 从历史形成的角度丰富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2. 有利于揭示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们与音乐相关的内在精神与情感世界

3. 对历史语境的反思有利于理解研究对象

4. 不同的额研究其结论是由不同的“历史”形成的

5. “客观史实背景”和“主观记忆与认同”两条研究路线的合流(王明珂)

总结:

历史民族音乐学关注于被忽视的与历史语境/日常生活相关联的音乐;音乐是“鱼”,历史语境就是“水”,研究对象是“水中的鱼”;

相较于归纳、总结出普遍规律的学术研究,历史民族音乐学更关注个人声明体验和身体感受,通过乐人反映了对历史的记忆和音乐的社会文化认同。

6

透过地域看历史——对历史民族音乐学的再思考

张天彤(音乐学院)

 历史与民族音乐学的并列关系。

文化地理学应用到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范畴之中。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存在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在思考地域特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关注地理体征。

古龟兹和古印度文化

历史民族音乐学关注历史发展与地域特色的相关性


7

关于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

赵书峰(福建师范大学)


历史音乐学

宏观与微观的思考

历史文本的书写与历史事实差异上的思考

传统文献与表演的差异的思考

田野的口述文本中,访谈双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对稳定性等的思考

后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西方民族音乐学最早关于在场文本与文化语境的思考。

文字的文本与实际口述之间的差异

历史与田野的互动,要关注历史与当下研究问题的偏差的思考。

历史文献与历史事实差异性之间的后现代主义的思考。

通过历史关注当下

本土文化

客位的书写方式难免带有汉文化...


评议:

就学科的意义来说,我一般不会太关注具体叫什么,而是更宽的视野(perspective)来解决问题。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所有文化研究关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跨学科的融合。

在多元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有长有短,就有综合使用的。

更关注地域——民族在地域之下,在大的历史文化之下。民族更是一种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不同不同变化。——李松


对历史音乐学和过去对史学研究的差异

张天彤:从历史、地域等中华文化的不同变异形态的研究

赵书峰:关注后现代的研究

推敲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而是对历史真实性的重新思考。

音乐史学研究在特别相信史料的基础上,用后现代去理解。

学术思考,但不要规定一定作什么,一定不做什么。

不要把自己禁锢在自己划定的圈子里。

重要的是实践,用自己的理解去实践自己对民族音乐学历史音乐学的研究。

这是一个开放的学科领域。——薛艺兵

8

传统音乐个案的立体化记录与研究心得

李月红(音乐学院)

创新

让传统民歌成为今天的主流,关注点在这个地方

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计数,共享的资源为文字、谱例、思想,尽管强调了口述、声音景观等等,作者所了解的大部分内容依然不能传达出来。

9

江西传统音乐的形态特质研究

福利民(音乐学院)

江西乐种类繁多,它们分布于江西的不同地域,但有着大致相同的乐队组合、旋法、乐队配合织体、乐曲的结构以及演奏技法等。江西的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轨迹,显现了不同地域特征。本文对江西乐从旋法特质、织体特质、结构特质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旋法特质

(一)变奏

1. 板式变奏

2. 犯调变奏

(1)借字(换音变调)

(2)移调指法变奏

当地艺人介绍了他们的唢呐七调:正宫调、上调、尺字调、乙字调、六调、满字调、凡字调

3. 围绕中心音旋转

二、织体特质

江西乐以唢呐为主奏旋律、打击乐器演奏并重的吹打乐种。不同织体及配器手法正体现了民间艺人实践中不同的艺术品质和审美追求。江西的乐织体常以主奏式、齐奏式、衬腔支声式为多见。

(一)主奏式

江西乐都是以唢呐为主奏,其他乐器在乐队合奏中,或与唢呐繁简相配,或与唢呐对答等。主奏乐器唢呐灵活自如,乐队在不同的音区与其呼应,中音笙在乐曲中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和声节奏,并伴有丝弦乐器的演奏,显示出江西乐特有的风格。

唢呐在尖唢呐的旋律下以较低的音区作衬托、对比处理,而小件打击乐伴随旋律即兴发挥。它们在音区部位,演奏手法、节奏处理方面相互配合,严密而自然。

(二)齐奏式

在节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唢呐与其他管弦乐器在多个八度内相互做严格的重复,声部间形成繁简相间的节奏结合,以体现出各自具有特色的声部进行。齐奏织体给人以纯净、宽厚之感。

(三)“嵌挡让路”式

一.结构

(一)单牌体

(二)复牌体

10

六十年和六个关键词——近现代音乐史学史巡礼

冯长春(上海音乐学院)

1957-2017  1958-2018

六个关键词:

l 学科奠基

l 教科书

l 专题史

l 史料

l 重写音乐史

l 音乐史学观念

教材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入史的范围逐渐扩大

历史评价愈加客观

专题史研究:

音乐家个体、群体研究

近现代社团研究

学堂乐歌研究

......

专题史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新史学、年鉴学派的研究视域不断扩展:

音乐人类学

民族音乐学方法

音乐美学思辨方法

音乐社会学方法

......

评议:

不做有偿的音乐表演。西安鼓乐和南音都是“友情出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11

回归具体现象批评的原野

——关于当代音乐批评发展的批评

张萌(中央音乐学院)

在当下学院派的发展当中,我们的音乐批评发展显现出一种独特的学术性质。到了八九十年代,音乐批评百花齐放,纷呈活跃。

有些概念是很混乱的。音乐评论和学术研究的关系等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学界对于“音乐评论”之外与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从学科视角和实践经验出发。可大致概括为面向大众和侧重学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观”——观察生活

“视”——视角

“音”——音韵

“菩萨”

不敢或不善于将个性化的评论表达出来。

理论武器最终只是沦为了艺术家的代言人。

音乐批评是操作性极强的方式。

12

论音乐评论者的创造

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

中西成为世界上相互较量的两极。丝绸之路便是连接世界两极的纽带。客观上的东方与西方。东方与西方的宏大世界。“小东西”。吉他、二胡、竹笛、琵琶。

打破中西界限。

评价已不再作品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听众的审美满足感。普遍审美规律作用,好听不好听。

乐曲背后很深的理论技术支撑。

音乐学家掌握了话语权。

出自专业学院的作曲家平衡与大众审美的关系,但又不想写流行音乐。

节目单。

对作品解读的学问,这种解读超越了作品本身。


评议:

音乐批评。音乐作品,音乐现实生活,当下。

音乐批评意识和音乐批评。

完善的乐评制度和稳定的乐评队伍。

音乐评论要有温度、态度。

独立风格、批判精神、创造能力。

引用:现代、后现代。

集体创作。

把历史的现代运用。

13

多维度结构思维中的意境生成与意境表达
——贾国平《万壑松风》的技法与美学

黄宗权(福建师范大学)

选择分析这个作品的原因:

1、老罗(音乐模仿西方;音乐在西方没有地位)——这是非常武断的观点。中西文化怎样影响当代创作,是一个焦点问题。

2、民乐在当下如何实现转型,融入现代语境。

李唐《万壑松风图》

每个意象都有不同乐器的组合。

36个意象结构长度序列布局

结构,超越事物表象。它是一个无法被归类的作品。西方人写不出来。

意象:艺术作品在瞬间呈现的...

圣人立象以尽意。




主观——个人体验


我感受到了都市之食中难得的书卷气,我体验到了严谨中又带有一丝趣味的学术氛围,我认识到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与交叉性,我领悟到了区别于表演的另一种对音乐的认知。

对于我来说,大量陌生概念与未知学科的涌现确是些许煎熬,但这却是提升自身认知的重要林径。无论是知识体系的明晰建构,还是话语体系的相互包容,对于我来说均实为难得。

我不懂什么是“后本质主义”,我不明白何为“后殖民主义”,我难以透析“历史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的区别,我也不懂乐评究竟何去何从......

但是,首先,我的听觉得到了满足,我的视野得到了无形地拓展,我的思维正在被建构,我对学术领域内各学科有了初步的感受......

专家学者们任重道远,而我,道阻且长。



长按关注公众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