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中国乐器的皇冠明珠——编钟

中国乐器的皇冠明珠——编钟

2022-05-25 02:41:57

1978年,我国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气势宏大、壮观无比的编钟,即刻轰动了整个世界!此套乐器的出土,甚至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我国人民能在近2500多年前,就制造出如此精良的乐器,其规模之大占满了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足以超出当今制造的西洋规模巨大的舞台管风琴。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最具学术价值的是凿刻在各个钟体上的乐律铭文,加起来总共有2800多字,它向世人展示了一套前所未知的完整的十二音律体系,它比西洋的十二律的出现要早得多,说明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套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鎛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巍峨而端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八度,且半音基本齐全,也就是说仅比现今的钢琴少了最高音区与最低音区的两个八度。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发现,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这种一钟两音的现象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注意,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现象,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另外,我们知道,用于制作编钟的材料是铜、锡、铝合金,这要合符一定的比例,才能熔铸制作出乐器悦耳动听的声音来,这又表明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和音律科学所达到的精准高度,可以说在世界音乐及其金属制造工艺发展史上是名列前茅、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编钟作为统治阶级的专用乐器,是反映名分、等级、权利的象征,以编钟为主组成的乐队称为“钟鼓之乐”,只有在天子、诸侯行礼作乐是才能演奏,例如,在宫廷雅乐、征战、宴享、朝聘和祭祀场合都用到编钟,而且在使用上等级区别是极为森严的。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长台观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最大者通高13.2厘米,最小者12.9厘米,战国时期制品,保存良好,发音优美,20世纪6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此编钟演奏的《东方红》开始两句定为开播曲;1958年,又随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无线电波响彻太空而传遍世界。

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编钟一直是成为权力的象征。1105年,宋徽宗在宫廷设立掌管音乐机构大晟府,仿造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出土春秋时宋国的宋公戍钟,铸造了大晟编钟12套,300余件用于宫廷。1127年金人攻入汴京(今开封),大晟编钟被掠劫,后来又流落各地或湮没地下,流传于世的仅10余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晟蕤宾钟,高28厘米,双龙钮,平口,饰蟠虺纹,钲间铭文“大晟”,背面铭文“蕤宾”,音高#f1。到了清乾隆皇帝五十五年(1790年)八十大寿来临,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成为史称“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皇帝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国富兵强,它拥有东起库页岛、西至葱岭的辽阔版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个庞大的帝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于是,乾隆要大办万寿庆典,世界各国使节纷纷来到京城纳礼朝贺。为了显示皇朝的尊贵与富足,为了表示他对爷爷康熙的尊重,乾隆效仿康熙帝在六十岁生日时铸造金编钟以示庆贺,下令再打造一套更大的金编钟作为祝寿之礼。这套金编钟铸造过程极为复杂,它由清宫的工部、户部和内务部造办处共同铸造的。首先由画工画出编钟的图样,呈现给乾隆皇帝审阅;审阅以后再制模,模子做好以后再呈皇帝审阅;皇帝审阅以后再铸造成样子,铸造成样子以后再呈皇帝审阅后再开炉铸造。铸造好以后再经过高超的工匠的锉磨雕刻,直到皇帝满意为止。它由10000多两黄金铸造而成,每一件编钟的背后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式。编钟上瑞兽复为钮,两条蟠龙跃然其间,波涛云海环绕金钟,彰显着帝王尊贵之象。更令人称奇的是,与铜编钟以大小不一来定音不同,这16只黄金编钟外表大小一致,是靠其厚薄不同来定音的,实属稀世之宝。在乾隆皇帝的万寿大典中,这套金编钟被放置在太和殿上。金编钟的制造工艺让人啧啧称赞,它发出的和谐清脆音调,更让人叹为观止。这小小编钟不仅是历史文物,也是艺术珍品,折射出康乾时期盛世国力的强盛。

1908 年,不到三岁的溥仪登基,当上了宣统皇帝。1912年溥仪六岁时发布诏书宣布退位,大清封建王朝被推翻。但根据民国政府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例》,这位逊位皇帝仍可住在故宫。1922年,16岁的溥仪到了成婚的年纪,溥仪大婚之日,便是金编钟最后一次在宫中盛典上敲响之时。后来民国政府每年不能如数发给逊清皇室经费,逊清皇室只能每年大量拍卖宫中的金银财宝。于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四月,溥仪的岳父与北京的盐业银行签了一份抵押合同,其中就有金编钟抵押40万元,期限一年,月息一分,乾隆时期的金编钟就这样被典卖出了故宫的高墙。为了安全起见,盐业银行将金编钟转移到北京东交民巷一处不为人知的外商银行仓库中密藏起来。当时占据北京的军阀张作霖四处打探金编钟的下落,,也派人查找金编钟,各路军阀政客对国宝金编钟无不垂涎三尺,京城已不再是安全之地。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被日本人占领,时局动荡,华北危机。盐业银行的高层开始为这批财宝担忧,他们秘密开会决定将金编钟和一批故宫珍宝,转移到位于天津法国租界内的盐业银行天津分行。后来经过抗战时期与内战时期,保护金编钟的盐业银行副总经理兼盐业银行天津分行经理陈亦侯,以及北四行储蓄会经理胡仲文等人,冒着金编钟被劫被毁的巨大风险,经过种种的劫难终于在全国解放后,把16只金编钟完璧归赵地交给了天津军管会金融管理处。在胡仲文上交给军管会金融管理处的这份故宫珍宝的清单上,16只金编钟列在首页,上面详细记载着每只金编钟的含金重量和名称。当年典卖出宫的珍宝共4000多件,其中有2000余件在流离失所中遗失或被经手人拐卖出国,唯有经陈亦侯和胡仲文保护下来的金编钟等珍宝重新回到了故宫的怀抱。1954年,金编钟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向公众展出。

编钟,这件中国乐器的皇冠明珠,终于作为劳动人民的杰出创造,摒弃了统治阶级权利的象征,真正回归到人民中间,全体中国人为之骄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