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一生只做一件事,“宁波鲁班”匠心打造中国乐器之王

一生只做一件事,“宁波鲁班”匠心打造中国乐器之王

2022-06-21 04:26:09

琵琶深邃的气韵,

荡漾着中华民族典雅的文化气息,融入于浩荡的中华文化当中;

一盏孤灯,一双粗手,古稀老人的日夜守艺,

将琵琶的曲调缓缓凿出,且听——它,深沉、婉转而绵长……



匠人 · 情怀 · 传承

有的东西需要被守望,有的东西需要被珍惜

这件“老东西”希望在任何一个年代

都被你所珍视


· 俞小鲁

全国四大制琴大师之一;中国民族乐器 ( 琵琶 ) 制作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 2005、2008年的全国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中,横扫金、银、铜三项大奖。


/ 小小少年的“鲁班”成长记 /


几十年前,宁波开明街这带常有戏班登台表演,锣鼓喧天、人潮涌动。有个16岁的少年常常来这里听戏,戏台上的人物活灵活现,旁边各种乐器和鸣,时而高山流水,时而婉转流畅,抑扬顿挫之间缠绕着一种特别的魔力,深深吸引了他。

少年心想:“怎么会有那么好听的声音。”这个是故事的开头。



时光拉回到2017年,海曙的一个小区里,一个古稀老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工作。凑近一看,行家一看明了,这是琵琶上的“相”。尺子度量,排列整齐,磨边,动作干净利索。


昔日的听戏少年,今日的制琴大师。他就是全国制琴大师俞小鲁,全国四大制琴大师之一他三大制琴大师已经封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鲁班是中国木匠的鼻祖,而“俞小鲁”这个名字似乎冥冥中也在诉说着与木头打交道的一生。



那日从戏台回来,琴音却久久萦绕在心头。后来得知自己的堂叔会制琴的技艺,在路边一边弹奏一边售卖自己制作的琵琶、二胡等乐器。于是俞小鲁就向他的堂叔拜师学艺,不曾想,俞小鲁对做琴的天分极高,再加上对琴浓厚的兴趣,没多久就出师了。


但俞小鲁学成之后便不忍心同师傅“抢饭碗”,于是又转身做了木匠。在工厂的日子再次证明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人们尊称他为俞工,也有人称他做鲁班师傅,因为他的活计总是做得无可挑剔。



1984年,俞小鲁在机缘巧合之下,从师琵琶制作大师高占春,赴上海学习。他每年都会在上海待上三个月,而这一学就是十多载。2005年,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举办全国高档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俞小鲁荣获琵琶制作金、银、铜三个大奖。


2008年又包揽众多大奖,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获得了中国琵琶制作终身成就奖,这是极高的嘉奖与荣誉。俞小鲁说: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凡是喜欢钻研,喜欢创新。



/ 匠人匠心,每一把琴都是独一无二 /


制作一把优秀的琵琶需要的投入很大的精力,俞小鲁说:“以前认为做琴有运气的成分,到后来觉得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倘若有一把好琴,俞小鲁定会把它拆开来,反复研究三十多次,吃透其中奥妙才肯作罢。他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初买不起参考书,就去新华书店逐字逐句地摘抄。每一个步骤反复读,反复试验,反复琢磨。



俞小鲁对琴有着天生的热爱,看一把把琵琶、古琴、二胡在他手里诞生,原本黯然的木头重现了第二次生命,焕发出夺人的光彩,他甘之若饴。看到一双新伤加旧伤的粗手,你就知道什么叫“十年磨一琴”。



/ 一路走来两千年,这个好听的“古董”需要你传承 /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它是中国传统乐器的典型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沉淀,琵琶音乐无论在表现力上还是在表现技法上都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



历代涌现出关于“琵琶”的精彩篇章不胜枚举:“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浸润了诗人的情感。

文字里飘出乐声、溢出情感,结构线索的起承转合,均展现了琵琶艺术的诗性。



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已经流传了。琴声起,一幅幅曼妙的画面铺展开来,将春、江、花、月、夜的韵味一同流出。疏密有致、委婉如素、流畅多变,这首曲子可谓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株奇葩。


琵琶拥有美的遐想、美的韵味、美的格,它兼多重的美学意蕴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身,轻拢慢捻间都是神韵……




  
选自《阿拉旅游》杂志2017年2月刊  《一生琴缘》


文:张心然

图:张煜(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小大头 in《阿拉旅游》杂志


      【阿拉旅游杂志原创作品】

阿拉旅游 •文艺连萌|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