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翻指弄宫商

翻指弄宫商

2022-05-25 19:07:16

“方笛”的故事

    很多年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偏远农村的小伙子擅长一种叫“方笛”的民族特有乐器,那悠扬的旋律一吹,十里八方的人都要停下脚步。有一天,一个欧洲人来到这个小村旅游,听见小伙子的笛声,惊为“天乐”,决定用手中价值两万多的萨克斯跟他换。小伙子看见这金光闪闪洋气的萨克斯,眼睛都直了,迫不及待跟老外换,还教老外用方笛吹他们的民歌。

    老外学会了方笛就回欧洲了,小伙子成天苦练萨克斯,练了好几年,也越吹越好了。几年之后有一天,突然在电视上看见那个老外,原来,那老外拿着他的方笛,回国就申请了专利,那方笛,早已成西洋乐器了。老外凭着这支方笛和从小伙子那儿学来的民乐,拿了多项世界音乐大奖,全世界为之赞叹。反观这小伙子,拿着把洋气的萨克斯,就算苦练了几年,吹得再是熟练,也终究比不过那“西洋方笛”了。

弹钢琴是洋气的,拉二胡是要饭的。

    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碰撞,让当今的中国陷入了一种文化危机,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矛盾体。学习现代文学史以来,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矛盾的存在。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丢得七零八落,或者被日本人、韩国人学去了,西洋的东西我们又没学好,中华文化,如《琵琶记》中所说,“旧弦难上,新弦不惯,一鼓再鼓,又被宫商错乱。”

    所幸的是,还有这么多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否则,中华文化就真的要“宫商错乱”了。

    我的选修是唐诗研究、宋词研究,4月考宋词研究,所以先复习宋词研究。当然,现代文学史还有很多没复习完的,会和宋词学习同时进行。

    宋词研究选修的人极少,听说不少北方地区还没有这门选修课,只有南方有。我这边虽然有这门课,但基本上没人选它。宋词研究的教材在淘宝都很难搜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吓退了不少考生——连教材都搜不到,还怎么学?

    全宋词一共一万多首,将近两万首。听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宋词研究没那么难。就像全唐诗42000多首诗,考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的冰山一角罢了。

    宋词研究的教材是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如果找不到教材,直接去淘宝搜索《唐宋词通论》即可。

词乐与平上去入、阴阳清浊

    词,本名“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被统称为“词”。所以,谈论词的起源,必须从词乐入手。

    前文说过,为什么诗词要讲究格律,那是因为讲究格律了才可以朗朗上口。古汉语不像现在的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而是“平上去入、阴阳清浊”八音。其中“入声”,在赣、闽、粤、客家、湘、吴等绝大多数南方地区都有保留,部分晋语里也有保留。尤其是闽、粤、客家语,还保留有完整入声。如果你也是南方人,那么恭喜你啦,学习唐诗宋词和格律,完全不在话下。

    很多拿普通话念一点也不押韵的诗词,拿方言念就变得押韵了,不仅押韵,还特别抑扬顿挫,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诗词的魅力,在方言中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现。

    学习过《现代汉语》的都知道,现在普通话的四声都有特定的音阶调式,那么,古汉语的平上去入阴阳清浊,调式就更多了。

“弄宫商”

    小时候跟小伙伴们玩的时候,发现了敲水管会发出声音,每个水管长度、粗细不同,敲出来的声音也不同。有时候敲起来还挺好听的,那时候太小了,还没开始学乐器,只觉得特别神奇,尤其是敲到其中两个水管的时候,听起来尤其和谐——后来才知道,那是“八度之差”。

    八度之差,在简谱里就是数字上面加一个点或者下面加一个点的关系。在五线谱中,就是隔了3.5根线的关系。

(纯手绘)

    为什么叫一个“八度”,因为从1到“i”(高音那个点我打不出来,用i代替,将就着看吧),刚好是1234567i八个音,西洋乐称“CDEFGAB.。不论用古希腊的“五度相生法”,还是中国古典的“三分损益法”,得出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刚好构成一个纯八度。

(钢琴上的一个八度)

    所谓“三分损益法”,就是用一根长81的竹管,敲击的声音定为“”的音高。然后“损益三分”——去掉三分之一(81-81*1/3=54),这个长度敲击的声音就是“”。再在“徵”的长度上“增益三分”——增加三分之一(54+54*1/3=72),这个长度敲击的声音是“”。再把“商”损益三分,72-72*1/3=48,这个长度的声音就是“”。再把“羽”增益三分,48+48*1/3=64,是“”。宫、商、角、徴、羽,就是中国的五音。

    西洋人发明的自然大调音阶,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乐”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数学公式是死的,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人想出来,最后都会是殊途同归。

“七调”

    七调,就是七声调式。七声调式,就是从“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中增加了两个音演变而来的。中国古典音乐有三种七声调式,分别是雅乐、清乐、燕乐,它们代表了历史上三个不同的时代。

1

清乐

    清商乐又称清商曲,是魏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吴声”、“西曲”结合的产物,是相和歌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七声清乐调式,分别是: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

    宫商角徵羽我们小时候音乐书上都学过了,分别代表着12356五个音。但“清角”和“变宫”又是什么呢?

    古人是用“阴阳清浊”来表示声音高低起伏的(学过《现代汉语》的一定不会忘了阴平和阳平的调式区分),其中,“清”表示声音高,“浊”表示声音低。所以,“清角”就是指“角”往上高一个小二度。

    小二度,简单粗暴来说,就是钢琴上紧挨着的俩键之间的关系;大二度,也就是中间隔了一个黑键的两个白键之间的距离。

    然而,钢琴上34之间是没有黑键的,因为它俩本来就只有一个小二度的差别。所以,“清角”就是“4”。

    下面说“变宫”。“变”,就是往下低一个小二度,所以,变宫就是把“宫(1)”往下低一个小二度——7.然而钢琴上7跟高音1之间也是没有黑键的,道理跟34一样,它俩本身就只差了一个小二度。所以变宫就是7.

    如此一来,七声清乐调式就是宫(1)、商(2)、角(3)、清角(4)、徵(5)、羽(6)、变宫(7),跟西洋乐的大调调式是一模一样的。

(七声清乐调式与西洋乐的完美融合)

2

燕乐

    有关宋词的起源,朱熹、胡仔、王灼所持的“隋代初唐说”认为,宋词发源于燕乐

    燕乐是隋唐宫廷配乐,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我们所学的唐宋词配合的音乐主要就是燕乐。

    琵琶,被誉为“燕乐之首”,我们从唐诗里就能看到很多“琵琶”的痕迹。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等等,包括一首现代人李四维写的小黄文“妾似琵琶斜入抱,凭君翻指弄宫商”…咳咳。

    回到我们的“燕乐”。

    燕乐的七声调式为: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宫

    这个“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闰年”,闰年就是四年加一天嘛,阴历还有闰月,就是为了防止阴历跟回归年(地球公转的一年)冲突,19年加7个闰月。这么说来也就很好理解了——闰,就是“加”的意思。

     “闰宫”,其实已经是一种缩写法,因为“闰”这个字总要修饰一个词,才能结合起“宫”字。在这里,“闰”和“宫”中间省略掉了一个“变”字,详细来说,应该叫“闰变宫”才是。

    闰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变一下的意思。“变”,前面已经说过了,是往下降一个小二度,所以“闰变”,就是往下降两个小二度(一个大二度)—— ♭7.

    在钢琴里我们能看出,♭7是在67之间的,所以♭7可以说它是降7,也可以说它是升6, ♯6), 6就是清羽,所以清羽等于闰宫。

    综上所述,燕乐调式为:宫(1)、商(2)、角(3)、清角(4)、徵(5)、羽(6)、闰宫(♭7)。

    除了最后一个“闰宫”和清乐调式不同,其他的还是一样的。


3

雅乐

    雅乐也是传统宫廷音乐,是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参考《诗经·大雅》。雅乐体系制定于西周初年,在中国已经失传,在韩国、日本及越南还有保留。这不奇怪,前文也已经说过,大唐的国境是相当大的,外交也特别发达,否则李白先祖怎么还能贬官去吉尔吉斯斯坦,王勃他爸怎么还能贬官去越南呢!

    雅乐的七声调式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除了中间那个“变徵”和清乐调式不同,其他的也是一样的。“变徵”就是“徵”往下低一个小二度,所以就是 ♯4.

十二律

    《魏书·乐志》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起于黄钟,终于中吕。”

     “黄钟”,就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里面那个“黄钟”,相当于“1”音。这个音是大调中最基本的音,无论哪个国家的调式都逃不过这个音。它就是“”,最洪亮、雄伟的音,也是帝王的象征。

    钢琴里一个八度之间,有7个白键、5个黑键,构成了一个八度里的12个音,这12个音分别就是:

黄钟:1

大吕:♯1

太簇:2

夹钟:♯2

姑洗:3

中吕:4

蕤宾:♯4

林钟:5

夷则:♯5

南吕:6

无射:♯6/♭7

应钟:7

    《古代文选二》中,有欧阳修《秋声赋》,有句话说:“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其中,“夷则为七月之律”语出《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夷则,对应农历七月,此时北斗星斗柄渐渐往西方指去,东方苍龙七宿的“大火星”心宿二也逐渐下沉,故《豳风·七月》云:“七月流火”。

(春天,北斗星斗柄指东,所以春天古称“东君”)

    夷则,♯5,在增三和弦和增大七和弦中,是一个极不稳定的音。然而它的下一个音南,也就是羽、“6”,又是个很稳定的音。用通俗的话说,我们都听过以“6”这个音收尾的歌,但以♯5收尾的歌极少。巧合的是,北斗星的斗柄在“夷则之月”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指向正西方,只有到了“南吕之月”的八月秋分时节,才指向正西,就好像6这个音非常稳定一样。

    中国古人的智慧,远在我们想象之上,古人对大自然探索发现的精神,是今天捧着手机能玩一天的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八十四律

    早在隋代,就有音乐家在琵琶上反复做实验,认为十二律中的任何一个音,都可以作“宫”音,说白了也就是西洋的C调、♯C调、D调、♯D调…等十二个调。古语叫“旋相为宫”,也就是“换着法子唱就成了do”。

    这在音乐里叫做“首调唱法”,一般人估计难以理解。其实简单粗暴来说就是,每首歌都有do这个音,但是因为每首歌本身起的调就不同,所以do的位置必然不在一个固定值上。

    按隋代人发现的“首调唱法”,十二个音都可以“旋相为宫”,然后,再结合刚才所说的“七声调式”,把12个调每个调都1234567唱一遍,也就生出了“八十四律”一说。

    这种说法在隋代已经成形。知道吗?1400多年前的中国人,已经知道了好多人现在都不知道的“首调唱法”呢。

    宋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一起用学习来守护它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