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为什么拍摄,背后原因你真的想过吗?

为什么拍摄,背后原因你真的想过吗?

2022-05-14 18:28:49

本文以全民摄影时代下普通大众的日常拍摄活动讨论范围,其他职业及特种影像领域不在此列。文中“拍摄”一词泛指摄影和摄像。

除已注明来源的引用外,配图、思路和内容均来自作者本人。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水平有限,疏漏难免,多多指正。观点相左之处,欢迎理性看待和交流。




选择了一首和本期思想内容高度契合的歌,非常有助于阅读,强烈推荐

点击左下白色 ▶  播放




什么拍摄?或者说:拍摄的作用或意义是什么?这是继上期“什么是摄影”之后又一个看上去简单到可笑的问题。


真的简单吗?


为什么拍摄,背后的原因你真的想过吗?




趋    势


早在2011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一本书:《读图时代》(2011年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彭亚非),就已指出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是当今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性的文化趋势。


就在去年,美国新闻媒体时代周刊分别在不同属性的Twitter(文字阅读为主)以及 Instagram(图片、短视频为主)两款社交媒体APP上发布了内容相同的一篇日全食新闻,其巨大的用户反馈差距(Twitter点赞数为67次,而 Instagram的播放量达到 213355次,数据来源于搜狐科技-高清范),再次传递出了一个巨大讯号:文字阅读日渐式微,读图时代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时代周刊》(Time)又称《时代》,创立于1923年,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

上图为2018年1月发行的该杂志封面,调侃执政一年的总统特朗普(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技改变生活,各种摄影、摄像设备普及推动了大众化拍摄(让定格的一帧帧照片流动起来就变成了摄像,一定程度上二者本质相通,所以本文所指的拍摄泛指摄影和摄像)是推动读图时代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图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师”。其实细想这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这层意思是人们普遍所理解的,主动式接受)。这一点不用多说,要主动让拍摄进一步融入生活。


二是人人都需要或应该成为摄影师(被迫式的接受)。想想这几年大家遇到的场景吧:工作上用图像传递信息,开会、搞活动拍宣传照、留档照、过场照、广告照等等早已是常态;生活中就更广泛了,拍自己拍女朋友拍老婆孩子拍亲朋好友拍宠物拍名人明星拍饮食拍购物拍娱乐拍旅游拍喜怒哀乐拍七情六欲在社交APP上爆照晒图当微商开网店做直播等等,从工作到生活,需要拍摄的场景不计其数。


拍好了皆大欢喜,拍不好或效果未达预期,留下的常常不止是遗憾,你懂的……


……


不论愿不愿,想不想,爱不爱拍,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大势所趋,不会改变。


是被动接受,坐以待毙 还是 顺势而为,主动探索?






从作者个人粗浅的认识来看:为什么拍摄,或者说拍摄的意义(作用)是什么,可分三层来讨论。三者之间为层次递进并互相作用的关系。即:可见意义、不可见意义和终极意义。关系见下图:


三层意义结构图   三者之间为层次递进并互相作用




可  见  意 义


能直观地看到效果和成果的,作者以为就可以归入可见意义范畴。对我们来说,可见意义在于:

  1. 方便日常工作和生活。在被影像覆盖、包裹下的当今世界,影像正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替代文字,形成影像语言。拍摄已日益成为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就像那个曾经的说法,21世纪必备三大技能——驾驶、英语、计算机一样,拍摄技能不仅我们需要,从娃娃抓起很有必要)。读图时代,全民摄影,工作和生活正在与影像深度融合

  2. 录重要时刻以便于纪念、回忆或者传播影像的巨大价值在于能保留处于不断消逝时间中的人和事物,赋予很多个不复存在的时间切片、片段以更长久的生命。留住珍贵瞬间,拍下既是“永恒”

  3. 表达自己的感受、观念或态度。人是复杂的动物,各种情绪总需要一个排遣、释放的通道,总有些东西不吐不快。拍摄并按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是目前成本最低,便利度最高的方式。无序蜿蜒的巨大枝桠在冷暖两色冲突的诡异氛围中暗喻为左下角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拍摄是绝好的表达方式

  4. 强身健体,健康生活。拍摄经常需要在运动中进行,为找到理想的画面和角度,拉伸蹲起,爬高上低,频繁移动等等都免不了。再进一步说,拍摄需要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进行引导,必然导致颈椎频繁的较大幅度活动,可想而知,这堪称是长期坐在电脑前的,低头玩手机等不运动人群的福音。运动中尝试各种角度,健步如飞还活动颈椎

  5. 收获附加价值。比如帮助他人;获得他人肯定;通过拍摄获得名誉、增加收入等等。这部分价值以拍摄为本,只有水平提升之后才有可能获得,舍本逐末,想法太多是大忌所以称为附加价值。

还记得上图背景中90年代初期轰动全国的这张《我要上学》吗,作者谢海龙。

谢老师拍下这张照片时不会想到,后来它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传播甚广,不但给他本人带来更大声誉,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很多很多像苏明娟当年一样的孩子们的命运。(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  可  见  意  义


个人以为如果对拍摄意义的理解长期逗留在第一层,怎么看都有些买椟还珠的意味。能拍出好片子的背后原因更值得探究。


不可见意义,顾名思义,主要指那些通过拍摄的可见意义和终极意义所获得的不可见的、内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这些内在能力的提升不但会反作用于拍摄,甚至超越了拍摄本身,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其他方面。.


比如但不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专注力:21世纪人最缺什么?专注力必然上榜。曾经的耐心和专注,被数不清的感官刺不停激轮番轰炸、撕扯下,已经支离破碎。表面看越来越多元、光鲜,背后的空虚谁知。专注力和耐心恰恰是拍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之一,坚持拍摄可以重塑专注力


  2. 观察力:从目标选择、布局取舍、细节把握到为大脑判断提供依据,都离不开观察力,长期有意无意地训练,还可以活跃脑细胞。(如下图,红地毯上的一盆虎尾兰。开动观察力,才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


  3. 感受力:感受有时先于观察,大概就是传统武术中所指的“不以目击而以神遇”吧,不论拍摄还是后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力非常重要,先打动得了自己,才能打动他人。


  4. 判断力:现实中很多变化只在一瞬间完成,抓住住心中想要的影像,除了需要提前准备和一点运气,必须提高判断力。


  5. 想象力:影像取材于现实,也可以高于现实,加一点自己的想象力,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6. 审美能力:在拍摄和学习互相作用中能提升我们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之美的能力。作者以为,审美,不应单指审大众普遍认同的各种美景美食美人美这美那的狭义上的美,广义上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7. 文艺素养:文化艺术素养对拍摄起内在支撑作用,拍摄水平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对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两者呈正相关


  8. 心理素质:为了拍到理想的画面,难免付出代价。面对一些特殊场景必须拍好不能失败的压力时;面对他人各种眼光和质疑时;面对一些实在不想错过又不能“明拍”时;面对紧张环境、潜在威胁随时可能出现时,能克服各种压力,挑战自我,迎难而上的话,久而久之,心理素质自然提高。


  9. 正向循环:结合上面的种种,拍了自己喜欢的片子,心情没有不愉悦的理由。心情愉悦致使接纳度更高,心态更平和,平和又让人能逐渐认识到自我的渺小和局限,变得更包容。有容乃大,心打开了,接纳、吸收得更多,进而能拍出更多喜欢的片子……这种正向循环系统一步步建立起来后,就可以进入终极层面的探索了。这种理论上的理想状态,说时似悟,做则生迷。拍得不够好,说明心打开的不够大,需要不断精进,共勉!





终  极  意  义


通过上面两个层面的介绍和递进,最后来尝试介绍下本不可说的终极意义。这个词,似乎哲学味很重,显得不食人间烟火,脱离现实生活。其实并不是这样。苹果手机和旗下其他产品人们都争相购买,而创始人乔布斯曾经说,他愿意用他毕生科技去换取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真正的哲学不是高谈阔论,夸耀哗众,而是关注、指导人生的智慧,其实拍摄也能是这样的。这里讨论的终极意义也并不是要讨论哲学问题,只想借来更好地发掘拍摄的第三层意义——          。


一呼一吸间,生死已是两隔



所谓“终极”就是指尽头的点,不遥远也不陌生。“天地万物,无生不终”,“无常迅速,死生事大”,“生命只在呼吸间”……向死而生,面对终极问题,每个人该如何自处?靠功名利禄吗?靠消费占有吗?靠追逐潮流吗?靠娱乐至死吗?坚持做那只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堆假装看不见的鸵鸟,能解决问题吗?


该怎么办?


中国自古以来在文化艺术上有种传统是把“技”、“艺”、“术”等通过长期的磨练和体悟,最终将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道”上面去。


春秋时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是不可说的,可以理解为是一切的本源,终极的真理)。而同时期孔老夫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老人家还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虽然在宋代新的儒家学派重新定义了“道”,但春秋时期儒、道二家对“道”的理解应该还是有共通之处的。此处“艺”指当时常用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那么,倒推回去可以说就是“心游于艺,道不远人”。由此,“道”与“艺”还有人生的重要关联可见一斑。


再到汉代传入我国,主要融合了本土道家思想于唐代形成中国化的禅宗后(禅也是不能说的。禅的境界是与思维言说不同层次的,为了介绍禅的境界,不得已才借助文字说明。),又进一步融入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后又传入日本,在“道”和“禅”的影响下形成了以茶道为核心的各种道。上世纪中叶,又通过日本传播到全世界。


传入后和我国本土文化开始了长达两千年的融合,创造出了无数文化艺术瑰宝


举些例子:中国书画不仅是一种高雅技艺,更有修心养性的属性;中国传统乐器共振发声的部位做得比重表演的西洋乐器的要小,也是因为这些乐器更是古人陶冶情操、体悟大道的凭借。包括后来禅宗提出的“砍柴挑水无非妙道”、“禅茶一味”,祖庭少林寺武僧的“以武入禅”等等,无不体现出我国古人凭借文化艺术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的精神寄托和超越。




尽管时代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可人的大脑构造、基本情感没有变,人生面对的本质问题没变,“人生无常,生死事大”。回看古人智慧不是为了盲目模仿,简单复制,而是要以古为鉴,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


当下的我们在面对工作更快节奏、生活更高压力、诱惑更多样化、价值更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时,是不是可以像古人一样,借助一项或几项常用技能的逐层升级来让自己的精神寻一个安放之所,找一个提升并超越的方式呢?



这也就是作者认为的,拍摄的终极意义所在。



道,不可说;禅亦不可。




以上仅为作者个人思考,欢迎说出你的看法,共同讨论。



文章下面的写留言功能暂不可用,请点击公众号首页下方留言板按提示进行留言讨论。






这期也是对自己近年碎片化认知和思考的整合、总结。内容比较多,所以编和改的时间也超预期的长。确实已经尽力,限于水平,表达得还不够严谨和充分。写完上面这一大段后,头脑比以前清醒了许多,体验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对得起自己,有没有观众就不重要了。


下期准备写:个人理解的,关于怎么拍摄的问题。


还是需要一些时间。


2018.03.14




相 对 影像  关注与否随你




本期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