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小小器乐邮票,两岸音乐之桥:两岸民族器乐邮票赏析

小小器乐邮票,两岸音乐之桥:两岸民族器乐邮票赏析

2022-04-27 04:51:07

点上方“昭华民乐”一键关注


导言:小小民族器乐邮票,搭建两岸音乐之桥。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同根同源的民族音乐文化。我们以时间顺序为轴,历数两岸这些年来发行的有代表意义的民族器乐邮票。


1954年8月25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特种邮票,其中第2枚成为我国发行的第一枚乐器邮票。图案是殷商时代乐器中最精美的石罄,雕刻有老虎形状,故又称“虎纹石罄”[qìng]


石罄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商朝人的制罄技术已臻成熟。商王朝规定:祭祀天地山川,当用石罄;祭祀祖宗先帝,则敲玉罄。周朝的罄被涂上了一层等级色彩,玉罄成为王权的象征。在周代,颂读诗歌,有“颂罄”;伴奏笙管,有“笙罄”。罄的地位崇高,制罄工匠享有“乐师”的礼遇,并出现了专门从事击罄教育的“罄师”。春秋战国之前的罄多是单独出现,称为“特罄”,春秋战国出现了编罄,大大小小的石罄编成一组,每只罄有不同的音色,便能敲击出一曲完整的乐曲,与编钟相似。

1969年3月16日台湾地区为发扬国乐,陆续发行音乐主题邮票,发行了1套4枚中国乐器邮票:笛,笙,箏,琵琶。每种邮票一种颜色,跟乐器相映成辉,演奏乐器的女子使用写实的手法,着笔优雅端庄,与手中的乐器完美结合,体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笛管笙箫颂太平 宫商角羽传盛世

笛悠扬 笙歌漫舞飘丽韵


雅人遗韵高山水,耳畔袅袅入玉襟。


细腻幽婉如风拂,临水照花波荡漾.


继1969年的笛、笙、琵琶、筝之后,1976年2月11日台湾又发行以琴、瑟、竖箜篌、卧箜篌4种乐器为题材的纪念邮票。这套邮票相比上一套,在色调上更加的突出鲜明,用四种亮色与之前的一套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这一版的邮票使用轮廓来表现人物,有些写意,

古琴

卧箜篌

竖箜篌

次年,也就是1977年,台湾地区又发行了三弦、洞箫、扬琴、排箫,尽是传统国乐元素。三套邮票总共12张,也使用了12种色调,可见设计者是遵循着统一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

三弦

洞箫

扬琴

排箫


另外台湾地区也发行过笛子与二胡的活动场景邮票,只不过不是主题邮票。


大陆经历了失去的十年之后,于1983年发行了民族乐器-拨弦乐器”邮票五枚,乐器分别是箜篌、古琴、阮、琵琶和三弦。有点一唱一和的意味。

箜篌分为卧式、竖式两种。卧式箜篌传为汉武帝时所造,其形似瑟,但比瑟略小,有7弦。竖 式箜篌为竖琴前身,东汉时经西域传入中国,有22(或23)弦,演奏时,竖抱于怀,用两手齐拨。此外,还有凤首箜篌,出自伊拉克,唐时经印度传入中国。此三种箜篌均已失传。近年借鉴西洋竖琴并参考中国民族乐器的制作原理,设计制造出雁箜篌。

七弦琴,俗称古琴。琴在中国殷周之际已经出现。古琴的琴身是狭长的木质音箱,7条弦,平置演奏。琴面上的13个圆点是音定位的标志,叫“琴徽”。古琴除独奏外,也为歌唱伴奏,古代称“弦歌”,后称“琴歌”。琴也曾用于相和歌、清乐的伴奏和合奏。中国古代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故事,如琴曲《高山流水》表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凤求凰》表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都与古琴有关。


阮即阮咸,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弹此乐器而命名。阮是由古代称做“弦鼗”的琵琶演变而成的,西汉时已定型为圆形音箱,4弦直柄12柱。现在所用的阮已经过改革,分大、中、小三种,用于民族乐队的不同声部。

琵琶在古代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现在的琵琶是由波斯乐器曲项琵琶改造而成的,原来的4弦4柱被增加到6相25品(31柱),扩大了音域和音量,加强了琵琶的表现力。

三弦又名“弦子”,是由古代的鼗鼓演变而来的,唐代已普遍为乐人掌握,元代始有三弦的名称。三弦可独奏、合奏和伴奏,技巧繁复,表现力强。现常用的有大小两种三弦。大三弦音色宽宏沉厚,为北方鼓书类说唱伴奏所用,又名“书弦”。小三弦盛行于南方,音色清脆明亮,用于昆曲伴奏,故又称“曲弦”、“南弦子”。

1987年12月10日中国邮政发型了曾侯乙编钟的小型张纪念邮票,将这件稀世珍宝搬上了邮票。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了一件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曾侯乙编钟 ,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继《民族乐器——拨弦乐器》邮票之后,大陆在于2002年2月23日发行第二套《民族乐器——拉弦乐器》特种邮票1套5枚。分别是二胡,轧琴、板胡、萨它尔和马头琴。

二胡,胡琴的一种,也称胡琴。二胡在演奏姿势上和其它胡琴类乐器大同小异,也是左手持琴,右手执弓。有高胡、中胡、大胡、低胡等多种形制。二胡在中国的民族乐队和民族丝竹乐队当中,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相当于西洋交响乐团中的小提琴。

轧琴,又称"轧筝",唐初(公元七世纪)我国民间出现,是我国拉弦乐器的最初形式。流行于河北邯郸以及豫北晋东南等地区,是河北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形制与筝相似而小。长方形音箱,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面板中间拱起,略有弧度,近两端处有"梁",即弦枕。底板平直,。音色细腻柔和,演奏方法独特。

板胡,又称梆胡。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最初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被当地的许多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收。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吕剧、晋剧、秦腔、兰州鼓子和陕北道情等,都是用板胡作为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板胡有独奏板胡和地方剧种伴奏板胡多种。擅于演奏高亢、热烈、欢快的曲调。在民族乐队中为高音乐器,担任弦乐的最高音部,常作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

萨它尔,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早于十四至十五世纪已流行于南疆喀什一带,后传至北疆和东疆,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张十至十四条弦,左侧第一条铜弦为主奏弦,其余为钢丝共鸣弦。发音清脆刚健。本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中音萨它尔,全长120厘米,琴杆稍短,指板上设塑料制品位;高音萨它尔,全长87厘米,音箱相应缩小,均在乐队合奏中使用。

马头琴,因琴头雕有马头而得名,公元十三世纪初便在蒙古族中广泛流传。为独奏乐器,也可用于器乐合奏和为说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马头琴多为是演奏者自制自用,拉奏方法与其他拉弦乐器不同,弓子的马尾是在两弦外面擦弦,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宏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大陆发行的这两套拉弦乐器邮票,总共10张,第一套的人物的是用线条来勾画,五位仙女各在一张,给人一种此音只有天上有,宛如天籁的感觉。第二套则是素底,这样反而重点突出了乐器,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两套邮票也存在着一种对比,设计风格上也是贯穿始终。


结语:邮票虽小,但是表达的是同样的主题,两岸同根同源,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理念是一样的。

(昭华民乐 MaiXi)

温馨提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昭华民族音乐开放平台”,探索更多民族音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