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讲座 | 田青:中国的民歌

讲座 | 田青:中国的民歌

2021-05-26 04:12:25


编者按:

       “世上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2017年11月19日下午19时,田青先生应邀在北京早春书院为大家讲述了“中国的民歌”。从民歌的历史传承、特质及其艺术性和分类等角度出发,田青先生对中国民歌进行举例说明并加以深入解析。本期“思想馆”将讲座中的主要内容整理成文,带领读者从田先生的言语中感受中国民歌的智慧、质朴、真挚之美。





中国的民歌


主讲人:田青 (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

主持人:单威 (中国方正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间: 2017年11月19日下午19时

  点: 北京早春书院



单威:今晚田老师讲民歌,让我来主持。虽然我热爱民歌,但毕竟是门外汉。各位都是文化文艺大家,特别是今天请到了民歌方面的著名艺术家雷佳,还有其他优秀的民歌手。所以我诚惶诚恐。民歌是祖先的声音,很多作品传递着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们有责任借助民歌这样一种载体,赋予它新的思想,赋予今天的人们能够接受,能够热爱的一种方式,把我们的根脉血脉传承下去。田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今晚让田老师再给咱们增加一点热,再往前推动一下,现在请您讲。 

   

田青:我们很长时间以来,尤其是在走向现代化过程当中,很多人不自觉地把目光都投向了一个是西方的东西,一个是所谓的高精尖的东西,对自己本来固有的这部分文化反而忽略了,甚至从内心深处,认为民歌是“老土的东西”,老爷爷老奶奶唱的东西,和现在完全脱节了,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民歌不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的确能使我们增加文化自信,能够对自己的文化产生骄傲感,甚至让全国人民有一种向心力,而且在不中断文化,不让文化出现断层的情况下,民歌还能起来真正复兴传统文化,一直到最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一部分内容。所以现在大家越来越对民歌重新唤起了一种感情。

   

刚才单威讲到现在的,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包括“十九大”之后,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就是我们今天的四个自信,其中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怎么来,所以我这几年一直强调,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首先要从复兴传统文化开始,因为复兴这个词用的最多的,我们搞文化的人都知道,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欧洲的文艺复兴,影响了这几百年来的全世界,但是欧洲的文化复兴是怎么开始的?它是从复兴古罗马的文化开始,也是从他们的文化的源头上找力量,找灵感。我们一讲“复古”好像是向后倒退,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复兴,第一步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根和源。


我们今天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传统文化究竟哪些内容,什么是传统文化?现在很多人其实口头上说的,我们都要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应该说知之甚少。所以我们现在到每个地方去,当地的宣传部长都会领着去看看他们所谓的复兴传统文化,找一帮小孩子,穿上一个袍子,背个《三字经》、《百家姓》,你看我们这儿在复兴传统文化。《三字经》《百家姓》是传统文化,但是是传统文化极其肤浅的部分,它是幼儿的东西。而真正的传统文化,我过去专门写过文章,做过比喻,我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三根柱子、两层楼”,所谓“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缺一不可。“两层楼”,上层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包括唐诗宋词、经史子集、孔孟老庄这些用文字记载下来,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层。

   

但是不要忘了,这个上层不是空中楼阁,它有一个极其坚固的底层或基础,这层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和以文字记载的文化不同,它是以口头传承作为传承方式的。大家不要小看口头传承,我曾经问我的学生们一个问题,我说你们现在都是硕士、博士,你们所有的知识都是老师教给你们的,你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我说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普通的农民,过去传统社会的一个农民和农民子弟,他不识字,连一个学名都没有,就叫“二蛋子”,就叫“二妞”,但是他不但有知识,他有生产知识,有生活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他都有,他知道孝顺父母,他知道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他甚至知道在国家民族危难的时刻,他可能会挺身而出。

   

为什么?谁教给他的,你做人要忠,谁告诉他要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简单,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母爱是自然的,是天性,不但人有母爱,所有的动物都有母爱。但是孝可不是自然的,孝是后天的,是教育的结果。但谁教育他?他没有受教育,没上过私塾。他听说书,他看戏,他唱民歌,他贴对联,他要过各种传统节日,所以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可能不识字,但是有的农民不要小看,他可以给你讲三天三夜《杨家将》的故事,他不单知道《杨家将》,知道岳飞,知道梁红玉,知道穆桂英,知道武松,他的忠孝仁义礼智信,他的是非感、道德感,包括他的智慧,他的勇气,都是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来的。

   

而我们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十类,第一类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第二类就是传统音乐,而且传统音乐里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民歌。包括雷佳这次晚会唱的《包楞调》,我就提供了作为一个音乐学家应该提供的不同于百度上的知识,因为现在大家都查百度,这次民歌大会出的题,让一个农民歌手回答《包楞调》是纺车的声音,还是手推车的声音,她回答了什么我忘了,但她回答什么都不对,因为跟纺车推车根本都没有关系。我问导演组答案从哪里听来的,说百度上说的。我也查百度,但是百度相当于你走在马路上,随便问一个人龙口巷怎么走,他可能告诉你对的,有可能他也不太清楚,指给你一个错的,问路也得问仨人,所以你看了百度还真的要翻书,像这类的很多的民歌介绍,过去的理解也有很多错误。

   

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很简略地讲。首先讲讲中国民歌的历史,应该从有文明开始就有民歌了,因为民歌不像其他的文明,比如说乐器——一个原始人拿着一个最粗陋的弓,一个木头枝子,一个树枝加一根线就可以是弓,可以射箭,它射箭是生产,打动物,他把动物,把这个兔子打着了,回去吃了一顿烤肉,吃的很舒服,晚上临睡之前,他就可能把这个空的弓拨两下,一拨就出现那个赵本山的小品“哎呀,乐器就产生了”,乐器就是这么产生的。

   

但是民歌比乐器产生还要早,人为什么要唱歌?我们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就是有一种感情让你激动,你不说,憋得你难受,你就要表达,就编成语言,但是语言有局限,不单有各种语言互相听不懂,而且有些语言,微妙的感情是表达不了的,语言不够用怎么办?“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为语言表达不了我充沛的感情,就要唱,语言表达不了我的哀怨,光说不行,我苦,苦得不行啊,怎么苦啊,我难受啊,“心中难活唱一声”,民歌就出来了。“女愁哭,男愁唱”,这是民间的说法,女人哭,男人哭不了怎么办,那就唱。“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艺术也出现了!这就是艺术的发展,就是表达感情,感情不够了,语言不够了,那就嗟叹,嗟叹就是“哎呦”,难受,拍桌子,拍大腿,感叹,感叹还不够,就咏歌之,就变成唱了。

   


中国的民歌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能够知道,应该说人们有了感情,有了这个需要,民歌就产生了。但是中国的古籍上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一首歌,应该是最早的一首歌词,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的,是大禹的时代,所谓“涂山氏之女”唱的“候人兮猗”,这个歌只有四个字,大禹到安徽的涂山,遇到涂山氏之女,两个人可能有一段感情,但是大禹要去治水,要去巡视南方,他去考察南方的水利了,涂山氏等他,就唱了一首歌,这首歌只有4个字“候人兮猗”,四个字只有两个字是歌词,是有内容的,“候人”就是“等你”,“兮”是语气词,“猗”也是语气词,后面这两个都是感叹词,就是“言之不足,故嗟叹之”,为什么嗟叹,一个字就够了,怎么还俩字呢?两个不同的感叹词就出现音调了,就有旋律了。实际上这个就是“等你啊”,这是中国最早被记载的大禹时代的这么一首歌词。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出现,所以这次在民歌大会上让我讲《诗经》,我还讲了这么一句话,后来有别人反馈说,原来我不知道,一讲《诗经》,都说是我们中国的第一本诗集,大百科这么讲,百度当然更这么讲。但是我给它正名,我说《诗经》是中国第一本歌词集,有理由吗?当然有理由,因为《诗经》的时代,所有的《诗经》里的诗,不管是风、还是雅、颂,都只有一种传播方式,就是唱歌。一直到唐诗宋词,现在的唐诗宋词都是案头之作,我们现在读唐诗,都是读的书。但是唐诗宋词当时的主要传播方式,依然是唱歌。不唱怎么知道?没有那么多书,过去古人都是抄,后来有印刷是汉以后,春秋战国时代的这个《诗经》怎么可能有印刷品?所以,准确地讲它是歌词集。当然诗和歌词今天有区别了,有一句话我觉得是对的,“凡是好歌词,一定是好诗,但是好诗不一定是好歌词”,尤其是现在。

   

《诗经》,大家都知道风、雅、颂,风雅颂里面,大家能够记得的,最喜欢的,或者最精采的是风,风就是民歌,风的准确翻译就是民歌。据说西周时代就有一个采风制度,所谓的采风制度,我是怀疑的,我觉得未必是真实的,但是中国的典籍讲周天子设立了一个官,让这个官手里拿着一个木铎,铎是一种带把的铃,他说到下面去敲这个木铎,四野的野佬就来了,然后就唱民歌,这个史官就把它记下来,回去给周天子看。干嘛呢?“观风俗,知得失”,就是领导要知道我这个政策下面拥护不拥护,用这样的方法。我怀疑周天子他有这个道德高度,他这么爱听民众的声音,我怀疑。另外我又琢磨:木铎怎么能够有声音呢,铎是里面有一个舌头的铃铛,木头敲不出声音来,这不是骗人吗,这能让人听见?还提意见?所以我怀疑这个“木铎”是记载这个事情的史官用了“春秋笔法”,埋下了一个伏笔,让后人知道周天子玩的猫儿腻。

   

但不管怎么样,那个时候的人们已经认识到通过民歌可以了解人民生活怎么样,人民拥护不拥护你,而一个统治者能够知道民间的疾苦,这就是天子。所以孔子对《诗经》的总结,说可以“兴、观、群、怨”,他就用四个字总结了民歌的作用:“兴”就是科技兴国、振兴中华的“兴”,“兴”就让你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有一个前景,奋斗。“观”,就是能够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群”就是群众的群,但在这里是动词,就是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能够有向心力,有凝聚力。 “怨”,就是可以发牢骚,提意见,要把老百姓的心声、建议,通过民歌表达出来。所以“兴、观、群、怨”四个字,是孔子对《诗经》的一个极好的概括。

   


孔子编订的这305篇诗,代表了从周一直到春秋这段时间中原地区、主要是汉族的民歌。从公元前就开始,《诗经》里面的那些东西,现在算起来横跨两、三千年,主要是北方的,黄河,长江流域,那么长江以南的,比《诗经》要晚三四百年或四五百年的时间,就是《楚辞》。《楚辞》,大家都知道是楚国的民歌,屈原是根据楚国的民歌的题材和风格创造了他的不朽的楚歌,当然这里面有他的创造,也有他的采风,有原始的歌词。

   

从《诗经》代表北方的音乐,到《楚辞》代表南方的民歌,这两大系统,一直在中国没有断。从汉以后,民歌就更多了,当时政府就有了一个专业的音乐的机构乐府,,现在已发现了秦乐府的官印,那时候就有了专管文化的机构。这样的机构也同时采编传承这些民歌。到了唐宋的时候,应该说民歌就更多了,刚才讲到汉以后,比如说南北朝时期,乐府里面有很多现在人们依然传颂的,比如说像《木兰词》这样故事性的民歌,也已经在那个时候都流传了。还有很多蒙古草原的民歌,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最早歌颂大草原的,这样的民歌在古代就有流传。

   

到了唐代的时候,很多诗人,很多文人,对当时流传的民歌非常地欣赏,而且努力地主动地学习民歌,像刘禹锡写了几十首竹枝词,大家现在都很熟悉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和“情”是同音字,东边日出西边雨,你倒是对我有情还是没有情?像这样的表达方式,都是从民间学习来的,文人没有这么高的智慧。

   

到明清以后,开始有文人主动地收集整理民歌了,比如说明代有一个作家冯梦龙,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明清小说“三言两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的三言,两拍不是他写的,就是三言。他除了三言小说集以外,他还编了民歌集,一个叫《桂枝儿》,还有一个就叫《山歌》,这次在中国民歌大会点评的时候,我就引用了冯梦龙在《山歌》的序里面说的一句话,他说“世上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他说世界上有假文章,为什么呢?因为“山歌不与诗文争名,不屑假。”唱山歌的人没想评职称,唱山歌的人也没有想从副局弄个正局,他没有必要写假的诗,他为什么唱,“心中难活唱一声”,难受了也唱,高兴了也唱,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不单不与文人争名,而且真正的民歌和诗人的和文人的这些个作品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真。当然,艺术上,我认为我们的文化人写的当然也很好,尤其是文化大家,了不起,但不是因为民歌的形式比较简单就认为民歌不如复杂的形式、不如专业作家,比如交响乐和民歌怎么比?交响乐是一个形式,在这个形式里,有好的交响乐,也有写的臭的交响乐,不是说交响乐就一定比山歌好,山歌可能就两句、就四句,但流传百代,任何时候你听都让你激动。我总说民歌虽然短小,就是个两句头、四句头,但是它像钻石一样,它小,但是璀璨。 单凭形式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不能说一首交响乐就一定比一首民歌高,每种艺术形式里都有好坏。

   

另外,民歌好在哪一点?民歌是人民创造的,民歌和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现在社会上用民歌这个词没有严谨性了,包括广西世界民歌节,基本上就没有民歌,都是请一些当红的流行歌手来唱,没有民歌,怎么就叫民歌节呢?民歌的一个特点、特质,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这点非常重要。一万首民歌里面能找到作者的,一两首而已,民歌是没有所谓作者的,谁创作的歌曲?没有人知道,它是人民的创作,人民的创作这句话,你不能够简单地就说是老百姓,的确是老百姓,而且绝大部分创作民歌的人,是没有受过官方的正统的教育,无论是传统社会的私塾,还是今天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没有。硕士、博士写的东西就不叫民歌,民歌一定是劳动人民的,而且还有一句话,叫“集体创作”,因为在流传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加进去,所以为什么民歌好,它流传到今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加工过它。而且所有加工过它的人,和创作它的人一样,也是不与诗文争名,没有一个改编民歌的人是为了出名,不是,他觉得这个表达还不够充分,就改一个字。

  

比如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我爬山过岭寻你来”,“我爬山过岭找你来”,“寻”,“找”,哪个对?这个“找”字怎么找,是寻找的“找”,还是关照的“照”,意义不一样,找是寻找一个未知不明确地点的东西叫找,但是你听的是“爬山过岭照你来”,我觉得这个“照”字也好,为什么好?“照”,关照的“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照”,意义更大了,所以你说哪个对,没有哪个对,意思都对,你也有权利唱出你的感受来,它是个集体创作。所以民歌是没有版权的,只有近代有了个人的创作署名了才出现版权,在此之前,民歌是人民的创造,只属于人民。

 

 

当年还为这事打官司,有一个案子,就是王洛宾把那几首他记录改编的歌曲的版权卖给台湾的出版商,新疆的一些人就告他,包括新疆音乐舞蹈研究所都出来,说这是我们哈萨克民歌,自古就有,怎么变成你署名?当时打这个官司,确实影响挺大。当时他们也找我,让我表态,我没有说话,我没说话,不是我怕事,更不是我耍滑头,我觉得我怎么说都不对,一方面的确是民歌,从知识产权讲,王洛宾要写明是你改编,不能写王洛宾词曲。像唱《乌苏里船歌》的郭颂,也有官司,赫哲族告郭颂,郭颂来找我,我也支持他,但法律就是法律,你写改编就没事,写你词曲就有问题,因为的确那个旋律是自古就有的民歌,后来官司也是郭颂失败了。

   

它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王洛宾,谁知道你这首歌?郭颂那个《乌苏里船歌》更是,没有郭颂,谁知道赫哲族?一共就5千个人,那么个小民族,但有了这首歌,现在哪个中国人不知道赫哲人?所以这个官司打的让人没有办法说支持谁,赫哲族也找过我,郭颂也找过我,我没法说话,很心疼,但没法说话,你帮着谁也不行。于理的话,就没有情,于情的话,它又不合法。我觉得通过这些事也让我们对民歌有一个更彻底的认识。

   

下面简单讲一下民歌的艺术性和它的分类。分类只能简单讲一下,中国56个民族,光汉族民歌有多少种呢?我们音乐学家也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把它分为七个色彩区,有人把它分为十个色彩区,从最简单的讲,南北朝时,文化南北的分别就有了,北方的雄浑壮阔是北方民族共性的东西,南方也有共性的东西,就是清丽、婉约。但说南方全是清丽婉约,没有金戈铁马,也不是。西南更不一样,瑶族、苗族,虽然被黄帝打败了,但是一直长途跋涉,艰苦卓绝,现在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恶劣环境下生存至今,而且始终传唱着他们的历史,那都是了不起的。但是大的风格是南北,再分,比如说东北这片,黑土地,这个文化,像唱的《摇篮曲》,单威说听着掉眼泪,部分和萨满文化有密切联系,环太平洋地区很多都是流行萨满的地方,这个文化,包括满族文化,最可惜的就是满族文化,满族是中华民族里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三百年,统治中国这么长的时间,了不起。但是统治中国三百年的代价是什么?代价是把他们老祖宗的东西都丢了,我们做非遗保护最难的就是满族文化,找不到会说满语的人了,都没有了,填表是满族,但不会说满语,更唱不了满族的歌。,叫“伊玛堪”,就是用满语来说书,属于说唱艺术,但就剩一两个人了,能说多少呢?说几个,基本上就是命若游丝,这就是这个遗产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多少东西了。但就连都去看,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找到一个都是宝贝。

   

西北,从新疆往东走,甘肃或宁夏,包括陕西、山西,甚至内蒙的南部,这一大片民歌的色彩区,颜色最浓重,而且其中出产优质民歌最多的就是河套区域,我不说省,省是行政区划,我也不在这儿强调民族,因为这个民歌,各民族都有,比如花儿,西北的少数民族,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都唱,它是多民族共有,同时多地域共有。所以这里面我们音乐学家也在吵架,好多人只拿一个树木当森林,比如大家都有共同的一个感受,陕北的民歌和山西的民歌,不但风格相同,有很多歌都是你也唱我也唱,不但是陕西唱、山西唱,我在内蒙不能唱吗,包头人不能唱吗?他也唱。这个地区,河套地区,就黄河本来是自西往东流,到了这个地方,向北,然后再向东,再向南拐了一个大弯,这个弯拐的了不起,这个地方的民歌,为什么留下这么多好的民歌,而且都有风格上的高度的统一性,就是民族之间,地方的人民之间的交往,经济上的,生活上的太密切了。包括为什么走西口,我在山西待不住了,我就往内蒙去了。所以这个地方的人,很多音乐学家吵,说这个叫“漫瀚调”,这个叫“爬山调”,这个叫“信天游”……其实,这首歌都会唱,到了陕北叫信天游,到了内蒙叫漫瀚调,到了山西叫山曲,他都唱。内容上高度相似,风格上高度相似,所以实际上这个地方的民歌,各个民族,各个省份的人们都是互相传唱互相影响。

 

 

还有一点,为什么这个地方的民歌这么好听?当年的青歌赛,包括民歌大会,大家都感受到,唱南方的民歌的人,一听说蒙古来人了,他就觉得够呛,因为他唱的是委婉的东西,看你一张口就是高音,又是长长的,他没法跟你比。西北地区民歌的那种穿透力,那种冲击力,那种对人感情的震撼,包括你本身的旋律,辽阔、高亢、深沉,让人感觉到这个地方的文化的厚重。为什么?还得从历史上找,这个地方历史上就是所谓“五胡乱华”的地方,陕北的人,你是不是汉族都不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反正姓史的,姓康的,姓石的,恐怕都是“胡人”之后,姓胡的就别说了,给你戴个帽子,永远就是胡人。像这个地方,民族的融合是时间长、次数多、范围广,这个融合可不是我们现在讲相连相通,国际友谊,那时候更多的是血与火的洗礼,但就是在血与火之中各个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形成今天的文化。

   

蔡文姬给虏到匈奴去,她写的《胡笳十八拍》,是用汉族的汉字所写的,但是里边肯定也有匈奴的,包括现在草原的文化的痕迹,当年唱的时候,估计既有汉族古琴之韵,也有胡笳之风。游牧民族把你这个地方掠夺了,把好东西抢走了,女人也带走了,女人一带走,歌也带走了,女人一难受就唱了,而女人的文化的融合力是最强大的。我那些研究生同学毕业后去美国的很多,现在,男的都回来了,只有女的都留在那儿了。女人比较容易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她可以把自己溶解在里头,男人不行,你这个陕北人到北京这么多年了,说话还带陕北味,改不了。

   

一个是坚守,一个是融合,都有用。那么这个地方的民歌,这种风格,也应该是不同的民族的汇合最后形成的。往西南,少数民族就多了,贵州、云南,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歌,有不同的风格,都是中华民族民歌宝库的瑰宝,而且各有各的特色,没有办法比较。当年我在中央电视台就提出来要把唱法分出来,刚才小胡跟我讲他参加过青歌赛,唱长调,我说得什么奖,啥奖没得,我说为什么呢,当时他报的民族组,要是到原生态组就得奖了,放在民族组,你又没上过音乐学院,一下就给你打下去了,因为你不符合人家的标准。但艺术怎么可能一个标准?科技有先进落后,艺术没有先进落后,莫言得了诺贝尔奖,你能说你比《红楼梦》写的好?我该看《红楼梦》还看《红楼梦》,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交响乐我听,但我也听大鼓书。为什么讲有了交响乐,民歌的价值还在?光讲民歌是人民创造的还不行,民歌自身的魅力,足以让它不朽。我们今天不可能具体的分析,我们就拿刚才讲的山陕蒙的民歌做个例子,比如河曲、左权这两个县,它的民歌好在什么地方?它很短小,上下两句,也有四句的,当然还有多句的,多句的就是一个大的结构,比如12个月等等,同样四句还是四句,但是可以唱12个月,体裁就扩大了。它的结构短小,但是内涵深刻,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表达的真是直指人心。

   

单威:咱们找一个直指人心的。


田青:先唱一首,贺国丰你来吧,《平凡的世界》的开始曲和结束曲都是他唱的。


贺国丰演唱:《人要想人不由人》


田青:借他唱的分析一下民歌,它的这个表达,就是上下句,但是它的歌词,很多人听不懂,“人要想人不由人”,什么意思?谁也不想难受,但你没办法。民歌里类似的有一句“大青石上卧白云,难活不过人想人”,这世界上什么最痛苦?是挨饿痛苦还是捱打受骂痛苦?最难受的是人想人!没有过这种真挚的强烈的爱情的人唱不出这样的句子来,所以这样的歌词,就像天要下雨,人想人不由人,就是你不想不行,像这样如此直白的话,包括里爱情的民歌太多了:“想你想你实想你,三天吃不下一粒米,”“想你想的手腕腕软,拿起了筷子端不起碗”,它都是这种非常平淡的话,但又极度地夸张。想你想的我把银行帐号都忘了!像这样的非常平实的语言,但又极大的夸张,夸张到极致,这类民歌的特点,直指人心。民歌不讲理,一下子就把你打倒,一下子就让你感受到强烈的力量。

   

但除了这种在直白的语言里蕴含着极大的感情的力量之外,民歌还有细腻和生动的那一面,有一首歌“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谁不难受谁不流”,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最好的手段,有一首民歌,三段,描写一个妇女在家里做女红,绣花。因为她远远地听见一个男人在唱,好像是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听见哥哥唱一声,支愣起耳朵吊起那个心”,听见好像是哥哥在唱,支愣起耳朵听清楚,吊起那心:是不是他回来了?很远,听不清。慢慢,近了,还在唱,“听见哥哥唱一声,硌颤颤折了一根二号号针”,我作为音乐学家没有考证出来二号号针是干嘛用的,我估计头号针应该最粗,二号针就很粗了。什么意思?开始听见不知道谁在唱,慢慢听清楚了,这是我的哥哥在唱,硌颤颤折了一根二号号针!激动啊!

   

下一段更好,“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我听这个词,拍案叫绝,真真是气死李白。文人写诗讲究诗眼,讲究练字,“热身子扑在冷窗台”这三个字练的,一个热一个冷,热身子冷窗台对比,这是温度,一个扑字,这是动作,那就是我哥哥回来了,听清楚了。后面还有听见哥哥唱上来,光脚板忘了绣花鞋之类的,还有哥哥进门了,后面太精采了。就冲“热身子扑在冷窗台”这一句,就冲这三个字,我说文人,我也是文人,我也写诗,真的比不了。

   

为什么比不了,我就琢磨这个事,不是说我们都比不了,那李白杜甫那些名句太棒了,那是另外回事,但是我就想,为什么这些民歌,这些无名氏创作的如此短小的民歌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力量,有这么千古不朽的名句,有这么多让我们文人自愧弗如的表达方式,为什么?我二十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民歌恰是穷乡好”,为什么?不是因为我的政治立场,我要站在人民的劳苦大众的这一面,不是的。但是为什么河曲、左权这样的穷地方出这么好的民歌?生活方式和严酷的自然条件,让这些地方的人民在大自然的压迫下,会有富裕地区想象不到的各种困难,面对那么恶劣的环境,没有办法,生活中没有任何的快乐,唯一的能够有的,就是苍天给的那么一点保佑,或者让他们感受一点生活的幸福的,就是爱情。食色性也,食,有的吃就不错,常年的吃糠菜,于是,就剩下男女之爱了。


所以这个地方这么多的民歌和走西口有关,为什么《走西口》这么好听?“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逃口外,女人挖野菜。”男人都走了,女人在家半年见不到男人,而且走了以后什么时候回来不知道,回来是赚了钱还是没赚到钱,不知道。男人跑口外,女人挖野菜,挖着野菜就唱,一传十十传百,你唱的好听我就跟你学,所以出现这么多的好的东西。为什么民歌恰似穷乡好?富裕的地方不一样,它有吃有喝,命就值钱了,有吃有喝,感受就不一样了,“我有心掐朵花儿戴,又怕那看花的人儿骂”,这个没出息劲!这就是江南的。


民歌分很多,有山歌,我刚才说的信天游、漫瀚调、爬山调,这属于山歌类的,就是劳动人民的东西,还有一个叫小调,这个《茉莉花》是小调,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江南,唐山,一直到东北,它是沿着大运河一直到北方,南北的交通线上,都有《茉莉花》。小调是什么?小调就进入城镇了,小调和爬山调不一样,小调是城镇化的东西,那和农民的穷困生活不一样的,不是中产阶级,是稍微富裕一点,按照咱们土改时的标准,那是富农以上的,城镇的小商人、手工业者,反正他有基本的生活保证。小调流传有一个很重要的环境或者场所:“风月场所”,“青楼茶馆”,小调充分流传,包括这首歌,一定是这样的地方出来的。要不然你听这情绪:“我有心掐朵花戴,又怕那看花的人儿骂”,轻佻,俏皮,那和农民恋爱完全不是一样的。

   

我们的非遗,包括当时做民歌继承的采集、收集,收了一些这样的东西,话说十多年前,有一次我无意中打开北京电视台,北京市的非遗的工作者正在讲他们的成果,讲他们收集的“北京小调”,其中有一个老年妇女对着摄像机唱,唱“送情郎送到大门以东,一出门就刮起一阵西北风,刮风不如下点小雨好,下小雨我的郎还能多待几分钟”,这个词不是农民的词,后面再唱应该就是“送情郎送到大门以西,一出门碰见了一个卖梨儿的,我有心给我的郎买上梨儿两个,想起了昨晚的事,他怎么能够吃凉的?,当然,这也真应该包括在大的民歌范畴里。

   

民歌里也的确什么都有,包括对性的描写,这个民歌里是大量存在,怎么看待这部分?我觉得这也是人民生活的一个反映,而且有的反映很感人。比如刚才贺国丰唱的“面对面坐着还想你”,词让他改了,改“雅”了。原来的词是“城墙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呀么还想你”,好容易半年没见面了,见了面还坐着?不合情理嘛!坐着是比睡觉“雅”,但这么唱,味道没了,力度也没了。民歌这东西,它表达的是真实,是真情!我觉得这首歌的可贵之处就是讲的是情,不光是欲,面对面睡觉还想你!那这个想真的是感情。表面看词有点直白、有点色,但其实它已经超越了欲望,那一个“还”字里面表达的东西其实很感人。

   

包括对性的描写,很多民歌描写的很高雅,很含蓄,很美。最著名的四川民歌,“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蓬,龙不抬头不下雨,雨不洒花花不红”,啥意思?但很美,你不能说这个就是淫秽的、就是不好的,我们收集民歌就都不听了不记录,不对,这些民歌表达的还是人民的最本质的东西,而且我们学习的是民歌的既使在最严酷的环境下的生活,依然对生活对爱情有一种坚贞的东西,而且它表达的方式,那种生动,那种精彩,都是民歌留给我们的非常重要的,也应该学习的东西。

   

单威:您算过比例没有,大概情歌类的占比多少?

   

田青:情歌在民歌里占一大半,要分类,一个是劳动歌曲,劳动歌曲是过去的集体劳动,为了统一动作,一定要有这个。《淮南子·道应训》有一句话“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咱们大伙儿抬一个大木头,前面的一个人喊了一声“嘿呦”,后边跟着“嘿呦、嗨呦”,这就是举重劝力之歌也,统一步伐,一块上肩,一块迈步,然后怎么上坡,怎么下坡。但现在,包括插秧歌、薅草歌、打桩歌、船夫号子、码头号子,这些劳动歌曲,现在基本没有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产生它的环境没有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改变了。

   

单威:环境没有,条件没有,我在西藏看过一种唱歌,修屋顶,那个进退有序的,唱的很有意思。


田青:还有就是一种和宗教仪礼有关的歌曲,比如祭祀,包括萨满,东巴,毕摩,少数民族的宗教职业者,他们的时候都有一套仪式,有一套歌曲,而且这些东西特别重要,也消失很多。消失的也包括生活中的歌,比如说绣荷包,现在没人绣了,因为表达爱情的方式改变了,现在哪个姑娘有功夫绣荷包?微信上发仨字:“老地方”,够了。


当然民歌中最重要,最多的还是情歌。情歌应该占民歌里,没有统计过,但是感觉起码一半以上。因为如果劳动创造了音乐里的节奏的话,爱情应该说是创造了旋律,它是一种人性的直接的表达。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重新地认识民歌、学习民歌,不仅仅是从民歌当中学习这种表达的方法,它的真挚的情感,它的智慧,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的民族,已经进入到这么一个历史阶段,现在大家都在充满着一种伟大复兴的愿望,同时越来越有大国的感觉。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面对这样的世界,既不是像一百、二百年以来那种屈辱和因为屈辱而产生的自卑,以及在自卑里面和自卑混在一起的一种要奋斗要图强的感情,现在不是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我们自以为是泱泱大国,是天朝,让外国人打的招架之功都没有了,更别说有还手之力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反思,在探讨,在争取一个改变这种状态,让我们民族能够进入世界文化之林的道路,那个时候的人们在那种环境下,自然地产生一种情绪性的判断,为什么我们挨打?是一方面,还有一点就是认为我们的文化是落后的。所以我们对包括民歌在内的民族文化,当时是要打倒、要抛弃的。今天不一样了,我们已经崛起了,一个崛起的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传统文化,对民歌,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要好好地学习,好好地弘扬。


今天占明来了,我好久不见你,很想你,我跟你见面是2002年,我们在左权开一个会,当时我听说这儿有一个唱的特别好的,当时就请他唱,我一听他唱,真的好。,都已经选拔完了,马上要比赛了,当时是李松负责,我就给他打电话,我说这有个好歌手。前期省的推荐来不及了,这个我推荐。一去,他也争气,到那儿就拿了十大歌王奖,回去以后县里挂了一个标语,左权县是穷乡,这个县这么多年没有什么自豪的事可以跟外人说,就出了他这么一个十大歌王,所以县政府门口一个标语“热烈庆祝我县农民石占明获得十大歌王称号”,这还不说,最好玩的是,他放羊,100多只羊,当时是退耕还林,不许随便上山放羊了,县里就允许他放。其他人就吃醋,为什么让他放不让我放?县领导说你也去得个“歌王奖来,我让你放”,占明真的是非常朴质,而且我欣赏他的地方就是他到现在本色没变,包括他的口音,还是左权话。到了一个大城市,几年之后还说家乡话的人,起码有一个优秀品质,不忘本,而且他知道坚持。再有一点,他真没忘了我,每到春节都“贿赂”我,他“贿赂”,我也要,因为我们之间的感情,他是走亲戚来,给我拿一条羊腿来,拿点他家种的粮食,我当然要,单威是,你说我拿这个不犯错吧?好,下面请石占明给我们唱一段。


   

石占明:唱我奶奶传下来的一首歌,这首歌我从小听我奶奶唱,倒坐在门口捺鞋帮,泪掉在鞋尖尖上,向日葵开花阳朝西,哥哥这回走了就没日期。


田青:他一唱这个我就想起来,刚才我们还在传一个视频,盲人宣传队,也是我那年去找他,然后就发现了左权有一个盲人宣传队,就在山里面,一个村一个村走,前面的一个人有一点视力,拄着棍,后面十几个人,每个人背着行李卷,背着乐器,一手拿着棍,一只手拉着前面的人的行李,在太行山上一个村一个村走,唱一晚上给一二百块钱,后来我把他们带到北京,带上电视台。


我跟他们的感情也很深,2008年我住院开刀动手术,他们听说了,全队凑钱给我寄了五千块,盲人啊,走村串户赚的钱,拿在手里真是沉甸甸的!但是这份感情,我真的记一辈子。队里有个张林庆前几天去世,网上在传盲宣队给他出殡的视频,很感人。他是后瞎的,不是先天性的,小伙子很帅的,修水库弄炸药,把胳膊炸没了,眼睛炸瞎了,本来都不想活了,受不了,马上要娶媳妇了,把眼睛炸瞎了,媳妇儿也跑了。后来就跟着宣传队学唱,他是唱“小嗓”,就是100%的假声,类似唱女声,唱的感人至深。

   

他去世了,这些盲宣队的弟兄们给他送出殡,刘红权主唱:“桃花不再红,杏花也不再白,一把黄土把你埋……谁说那桃花红,谁说那杏花白,瞎瞎的这一辈,什么都没有看出来”,他不知道桃花红杏花白,最后一句是“太行山开花走不到头,下辈子好歹睁开眼,让我看看这圪梁梁和沟”,太感人了!这就是民歌才有的这种感情!所以民歌的这种真挚,真不是为了得奖,为了评职称写的那些东西,可比的,我今天就讲到这儿,单威你总结吧。

   

赵大地演唱、乌英嘎演唱、傲日其楞演唱

   

单威:今天不用总结了,我觉得又有田老师很深入的很专业的,激动人心的论述,还有这么几个艺术家激情四射的现场的演唱会,不论是论述还是现场的演出,都给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最后咱们还是向田老师致敬!感谢大家。



本文系本刊首发

引用转载请注明转自“田青思想馆”微信公众平台





本期


                                       文编:潘江

                                       美编:晓晨

                                       审校:泠然

                                                

                                                                 

精彩文章回顾

点击即可查看文章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

古琴的人文精神

科学、宗教、艺术——兼谈人类认知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

是什么

阿炳还活着——听山西左权盲人艺术团演唱

听田青委员讲『非遗十年』

阅读死亡

哭周吉

田青教授在民族民间音乐周上的主旨演讲

歌者为谁而歌

昆曲等你六百年

田青:谁说“非遗”文化一定要发展

没听过李娜的《苏武牧羊》,别再说自己爱好音乐



主编 / 泠然

编辑 / 黎黎 晓晨 小别 潘江 雅蓉




关注非遗 保护传统

田青思想馆与您携手同行



Logo中红色印章由刘桂腾老师篆刻,

本刊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