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钢琴技巧 >把生命化作壮美交响——记著名指挥家闵乐康

把生命化作壮美交响——记著名指挥家闵乐康

2022-07-21 01:47:36


闵乐康一直觉得,音乐是他的宿命。这样说,丝毫没有相信之意,相反,他认为这是上苍的美意。上苍赋予了他一颗体悟音乐的敏感之心,让他比常人更能领略其间的丰沛意象;更让他生长在一个音乐世家,有一位身为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的慈父,还有一位被誉为“二胡皇后”的姐姐,试问,世间还有比这更好的安排吗?


当然,这一切都不过是润泽的沃土,一颗音乐的种子必定要有执着的信念与冲天的勇气,方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而幼年的闵乐康正是这样一颗满怀音乐理想的种子。

    

(一)


1956年10月的一天,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闵季骞先生家里,没有像往常一样传出阵阵优美的琵琶或二胡声,取而代之的是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婴儿便是刚出生不久的闵乐康,闵先生的大儿子。虽然此时长女闵惠芬11岁了,但眼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还是让闵先生像初为人父一样欣喜不已。欣喜的不只是自己儿女双全了,更因为儿子的哭声高亢嘹亮,在他听来有着音乐一般的韵律,他相信,儿子一定继承了自己的音乐天赋。然而,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他灵机一动,拿起琵琶,对于襁褓中的儿子的左耳弹了几下,儿子的小脑袋随即转向了左边,他又对着儿子的右耳拔了几下,小脑袋又很快转向了右边。闵先生高兴坏了,说:“这个儿子不错,起码不是聋子。”全家人一听,哈哈大笑。


儿子的音乐天分很快超出了闵先生的预想。只要一听到父亲弹奏《阳春白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乐康不论在做什么,都会立即停下来,跑到父亲跟前,兴奋地挥动着小手为父亲当指挥,强弱快慢的变化与乐曲完全一致。这些乐康记事以前的趣事,都是父亲告诉他的,每每说起这些,闵老先生的脸上总是写满了兴奋与自豪。父亲这样的表情在乐康看来,是赞许,更是激励,成为他成长岁月里执着前行的不竭动力。


生活中充满了音乐,这是闵乐康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父亲的琴声是家里日常的背景音乐,此外,父亲从他记事起,就经常带他去南师的小礼堂看各种演出。那时他还不太明白音乐是怎么一回事,但喜欢听,而且对乐队指挥特别感兴趣。后来,妹妹闵小芬出生了,父亲就带着兄妹俩一起去看演出。每次看到父亲风度翩翩地走上舞台,潇洒自如地演奏器乐,听到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兄妹俩都觉得父亲好伟大,自豪感充满了小小的心灵。父亲表演完之后,会陪着他们一起看其他的节目,边看边把每个节目最精彩之处详详细细地讲给他们听,在乐康的记忆里,这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放暑假更是像过年一样让他感到快活,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的姐姐惠芬回家,总是会给他和妹妹带一些只有大上海才有的稀罕之物,还会用平时攒下的糖票为他们买大白兔奶糖、松子糖,那甜甜的滋味仿佛至今都留在唇齿间。和礼物相比,乐康更喜欢姐姐教他和妹妹唱歌,用二胡为他们伴奏。他学了竹笛之后,就变成了妹妹独唱,姐弟二人一起伴奏。姐姐还教他们五线谱的固定调,让惠芬吃惊的是,学唱了几句后,完全不懂乐理的弟弟居然很快会找出哼唱的规律,推理出下一句,然后不断地推演下去。那个时候,乐康自己并不知道,他已经具备了一名音乐指挥的潜质。


(二)


日子在琴弦上不时不觉地流淌着,音乐的魔力也一点一点地俘获了他的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艺术领域提倡洋为中用,交响乐被引入样板戏伴奏,更使学习西洋乐器在一些城市一度成为热潮。那时,闵家所在的南师教工宿舍大院里,很多孩子开始学习西洋乐器,每天晚上8点过后,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声便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这也让乐康对西洋乐器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但父亲是琵琶演奏家,此外还精通二胡、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他自然希望儿子能学一样民族乐器。乐康上学后,父亲问他是否喜欢二胡,他跟着父亲学了几天,感觉不是特别喜欢。其实,小小人儿已经有了一点小心思:学二胡的姐姐已经拿了很多大奖,年少成名,自己超越她的可能性不大,不如改学其他。一天,乐康在堂哥闵小康家里听他吹竹笛,感觉特别清脆悦耳,回到家,就向父亲请教,在父亲的指点下学了两个小时,居然吹出了一首完整的曲子来。父亲喜出望外,赶忙为儿子请了一位专业老师。老师也夸他是神童,一学就会。其实,乐康还是很刻苦的,但因为兴趣深厚,非但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了。


闵乐康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支竹笛,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音乐成为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他在上初中,,他也做好了下乡务农的思想准备。忽然有一天,学校工宣队的一名队员跑来对他说,省京剧团正在招收一批乐器学员,你快去试试。他心里一动,也没多想,就匆匆去了考场,向刚刚考完的一位男生借了一支竹笛,现场表演了一首曲子,结果,参加考试的三四十个人中,就他和借给他笛子的那位男生考上了,那年他才14岁。


那时的省京剧团只演样板戏,用交响乐伴奏,因此,进入剧团后,乐康开始学习长笛,真的走上了从事西洋音乐的道路。闵乐康深感自己是多么幸运,对于音乐、对于自己的家庭充满了感恩之情。心怀感恩的他很快成为团里的骨干。

而他对西洋音乐也越来越迷恋。除去生活费,他把余下的工资全都用来买交响乐唱片。黑胶唱片很贵,而一个交响乐有6张,12面唱片,为此他节衣缩食,几年下来,竟然买了厚厚一大叠。每天排练或演出结束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听一曲交响乐,是他最享受的时光,而那个指挥的梦也在悄悄滋长。                           


 

    (三)


机会来了。


1976年,剧团开始排演现代京剧《蝶恋花》,决定用民乐伴奏。团里原先样板戏伴奏的指挥是二胡演奏出身,并非专业指挥,此时他便做回了老本行。剧团领导来找闵乐康,希望他担起指挥的大任,因为他们知道,他有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对于音乐的感觉也超乎常人。


他果然不负众望,得到了广泛的肯定,这让他对自己成为一名指挥更有信心了。为了从事西洋音乐,1978年他调入了刚成立的省歌舞团管弦乐队,继续演奏长笛。乐队有8个长笛手,通过竞争,闵乐康当上了首席长笛,并担任了管乐声部长。


除了在乐队当然演奏员,他还参与过作曲和配器。当时乐队请来的是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先生,李德伦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乐队中唯一懂交响乐的人。李先生深厚的艺术涵养和高超的指挥技艺让他羡慕不已,内心里,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指挥家。


闵乐康决心报告音乐学院指挥专业,开明的父亲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不仅亲自教授乐理,还请来老师教儿子和声和钢琴。除此之外,闵乐康还报了夜校,补习文化课。当年初中没毕业就考上京剧团的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一举攻下高中课程,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指挥专业。


常言道,功夫在诗外,对于一位交响乐指挥而言,最重要的素养不是专业技巧或者理论,而是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而后者,考验的是指挥家的文化储备,特别是在西方文化上的学养。因此,虽然闵乐康曾是省管弦乐队的首席长笛手,多年来爱好交响乐,但大学五年,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除了上课,他购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细化和拓展。交响乐作品大都没有标题,因此,要理解其内涵,必须从作者入手,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等。同时,他还会看一些相关的评论,来帮助自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他还潜心学习西方音乐史,详细了解各种音乐流派的艺术特点,了解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生平和艺术贡献;研读莫扎特、贝多芬等西方音乐家的传记,从人格的高度来把握其作品的思想精髓。


这样扎实的文化储备不仅让大学时代的闵乐康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更为他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大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中国电影乐团常任指挥,很快在圈内连连获得好评。1990年底,浙江省歌舞总团排演一部新编舞剧时,慕名邀请他担任指挥,第二年,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他也获得浙江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指挥奖。同年,他们又邀请他担任建党七十周年大型晚会的音乐指挥,并希望他正式调入该团,任首席指挥。此时,妹妹闵小芬已出国深造,父亲年事已高,身边需要有子女照顾生活,他觉得,这是一个回父母身边工作的机会。


然而不久,江苏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1992年春节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省交响乐团的几位领导叩响了闵乐康家的大门,邀请他担纲新编舞剧《五姑娘》的指挥。他爽快地答应了,还因为这是一部创作手法新颖的作品,激起了他二度创作的欲望。


闵乐康一头扎进了作品中,反复揣摩,大胆尝试。为了保证演出质量,乐团也配合他从外地借调了一批演奏家,演出获得了广泛赞誉。他也正式调入省交响乐团,出任副团长,首任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


闵乐康对乐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进了一批业务精湛的拔尖人才,同时,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乐团的演奏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1994年,他排演的《茶花女》一举打响。并于当年率团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得了一致好评。上海交响乐团著名指挥家曹鹏看完演出,直接到后台,激动地对大家说:除上海交响乐团之外,江苏省交响乐团的实力可以与上海任何一个乐队媲美。


听说闵乐康率团来沪,他大学时的恩师黄晓同老师亲自来到现场观看他的演出。演出中,他时刻能感受到老师那一双专注而锐利的目光投射在自己的背上,他明白这目光中满含着期许。演出结束,他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身边,老先生一句“你终于毕业了”,让他如释重负,他知道这是老师对学生很高的褒奖了。


1997年,在哈尔滨举办的全国歌剧展演中,他指挥的歌剧《孙武》在国内众多优秀指挥中脱颖而出,。

                                                        

( 五)  


2005年,江苏省演艺团体在全国率先实施改制,闵乐康调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一名艺术系的教授。这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院系,闵乐康除了培养专业的指挥研究生之外,本科生教学培养的是兼具各种艺术才能的专业人才,但这也让他开始关注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他敏锐地感到,随着大众对精神生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高雅艺术也正逐步走向民间。但很多人对此还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闵乐康觉得,一个社会不能让低俗文化大行其道,高雅艺术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应该让更多的人接触它、欣赏它,以此来陶冶情操,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于是,授课之余,他开始参与一些推广交响乐普及的社会活动,并参与创办了南京大学交响乐团,南京市第一中学交响乐团——后来升格为南京市中学生交响乐团。指挥南京中学生交响乐团参加全国各类大赛,从首届全国中学生艺术展演举办以来,每届他们都名列前茅,去年又获得了交响乐组一等奖。此外,一中交响乐团每年还出国访问演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学生在交响乐方面的美好形象。13年来,从一中交响乐团走出了一大批音乐人才,许多学生走上了专业从事音乐工作的道路。


去年10月,闵乐康退休了,但他更忙了,许多演出团体争相邀请他,省交响乐团也经常请他参与一系列大型演出。


多年来,故乡宜兴也频频向他发出邀请,每次不管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参加,因为对于故乡他始终怀有感恩之心。虽然他没有出生在宜兴,但他知道,父亲和姐姐是从那里走出来的,这块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造就了他们这个名扬四海的音乐世家。至今,想起1996年在宜兴举行的闵氏艺术世家音乐会,闵乐康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父亲、姐姐和他同台演出,台下,家乡父老们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他感动,那一刻他真的感到自己与这块土地是血脉相连的,他在艺术道路上走得再远,都离不开它的哺育和滋养。


- END -

推广合作  联系商务

联系微信:

176212889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