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白云湖街道】《讲好白云湖故事》(十一):传统技艺——范式铜响乐器 敲响世界之音

【白云湖街道】《讲好白云湖故事》(十一):传统技艺——范式铜响乐器 敲响世界之音

2022-07-16 01:54:36

         锣、鼓、镲,这是我国民间在庆典活动及戏剧伴乐中不可缺少的三种打击乐器。不管是农村家里办喜事,还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敲起锣来打起鼓”浓厚的喜庆氛围被渲染开来,成为对传统文化最直观的传承。除鼓之外,锣和镲属于金属制作的乐器,称为“铜响乐器”。我国铜响乐器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数千年民俗文化和乐器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在我们身边的“范式铜响乐器”,就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承悠久

         白云湖范式铜响乐器制造这一传统技艺,历史传承悠久,根植于广大社会民众,在千锤百炼中记录着章丘人民生息繁衍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沿革,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财富。自1864年,“范氏铜响乐器”的创始人范希安进入济南铜响乐器厂做学徒开始,又历经范秉钧、范栒、范东武、范丕祥和范丕岗、范广春、范育荣等七代传承,迄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铜响制作工艺不断发展进步。范式铜响乐器现有生产企业8家,从业人员120余人。2015年,范式铜响乐器生产制造工艺被评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成功后,将继续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据清嘉庆辛酉年(公元1801年)重修的《长山县志》记载,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章丘人柴某精于制锣,研制成各种形状、可发不同音响之铜响器,开该业发展之先河。19世纪中叶形成山东内地一大商埠,所产响器销售全国,声誉日隆。1905年,以“聚合成”为主的作坊,产品达30余种,引京、津、沪、宁等地乐团争相订购。1915年后,“聚合成”老艺人创制的虎音锣在京剧中为净角伴奏,评价甚高,此后与省内外多家乐器厂建立长期贸易关系。

        通过搜集资料,《长山县志》中记载的“章丘人柴某”,可能是柴念池,据说他开始制作铜锣也是某种机缘巧合。据记载,柴念池常年走街串巷为群众锯破,整日叫喊甚是劳累,他就想用一种声音代替他的叫喊。经过几年的研制,他制作出一种铜锣。把小铜锣挂在担子上,担子上设置一个活动的小锤,走起路来前后晃动,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以此招揽生意,就不用再叫喊了。后来,其他锯破的艺人也向他讨求这种小铜锣,他就做这种小铜锣卖给同行。一传十,十传百,不少锯破艺人都向他讨要。柴念池干脆放弃了锯破的手艺,专做小铜锣为生,并毫无保留的把手艺传给后人。后人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研发出音色不同的几种锣,质量越来越好。或许正因为这一不经意间的创意之举,才有了后来铜响乐器的代代传承,才有了范式铜响及周边铜响乐器的发展壮大。

秉承工匠精神,工艺纯熟精湛

  范式铜响乐器以手工制作为特色,有着机械不可模仿的特点,智慧的工匠凭着敏锐的耳朵和灵巧的双手,敲打成音色纯正的镲和锣。“千锤打锣,一锤定音”。这句话形容的就是铜响乐器制作的定音环节,是一系列制作流程中非常关键的工序。定什么音,出什么货,这就要求定音师傅必须熟悉各种戏剧的曲调,要有丰富的乐理知识,在对手中的锣用小铁锤不断地敲打中,用锣锤定好音,这又如同给钢琴调音一样。无论是创始人范希安,还是之后的范秉钧、范栒等传人,都对定音有很深的造诣。不只是定音,配料铸坨、高温锻打、剪片、成型、抛光等其他各个工序,都需要一流的技艺与持之以恒的钻研。就像范式铜响生产企业之一华声乐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范丕岗,曾在介绍专业镲片制作时,这样说道:“专业镲片的制作相当复杂,每道工序都非常重要,不仅要求铜、锡比重,镲片的重量、大小,鼎的大小都会影响到音色效果,音色不同决定不同风格的镲片,从而满足不同鼓手的需求。”

(华声乐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范丕岗接受采访)

  据说范式铜响乐器最先以生产锣、钹等民族乐器为主,后来20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国内市场对镲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始研究生产镲片。但当时做出来的镲片音色闷而不脆,不能迎合市场要求,竟被国外人称为“中国锣”。经过数年的不懈研究,镲片的制作技艺终于有了突破,音色变得响而脆,其中的轻音镲有敲碎玻璃之音效。范式铜响在生产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巧妙地将现代技术与古老的传统加工工艺及西洋乐器生产技术结合起来,制作出与国际接轨的西洋乐器镲片,从而打开了国外市场。范式铜响乐器制作一直秉持 “传承经典,创作唯新”的原则,进行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开创局部锻打延伸工艺,并且成为山东省内唯一可生产70寸以上大锣的厂家。为打造自主品牌,2004年金生源乐器厂率先注册了Arborea(奔放)品牌,变贴牌生产、代理出口为自营出口,范式铜响乐器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成批出口欧美市场,影响日益扩大。

创新营销模式,名声享誉内外

  范式铜响乐器创新营销模式,打造集展会、实体店和电商等为一体的多端销售平台,打开国内国际市场,名声享誉内外,在世界打击乐器舞台上唱响了中国制造的声音。“通过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牵线,许多外国客户都是通过我们公司的国际站进行联系的,每年国外客商的订货量接近公司交易量的一半。”金生源乐器厂负责人范育荣曾这样介绍企业的电商平台。由于深谙互联网规则,范育荣抓住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发展的好时机,搭建起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平台,一举打开国外市场。金生源乐器厂的业务员几乎不需要去外地跑业务,客户通过网络自己就会找上门来。

         范式铜响乐器走出国门,因产品质量好,获得交口称赞。一些著名乐团和个性鼓手纷纷向范式铜响乐器伸出“私人定制”的橄榄枝。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军乐团用的军镲均产自这里,2012年生产的镲又走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的舞台。自2009年起,范式铜响乐器连续多次参加北京、上海、美国、德国举办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产品远销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三四十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风席卷世界,承载着中国传统元素的铜响乐器已不仅仅作为一件民族乐器,欧美国家一些企业、工厂、农庄把它作为艺术品展示在接待大厅的醒目位置,并且还应用到健康产业中。

  白云湖范式铜响乐器制造产业前景广阔,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更能在发展壮大中蕴含商机、激发产业活力。在街道下步工作中,也将把“扶持建设白云湖范家铜响乐器制造产业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打响自主品牌、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及在S321线范家村段规划建设铜响乐器产业园等方面务求突破。期待不久的将来,一处管理严格、竞争有序,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铜响乐器产业园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讲好白云湖故事》系列小结

  白云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千百年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地名传说、传统技艺,挖掘、整理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是对白云湖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白云湖本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综合性文旅、农旅项目发展提档升级,为建设“荷香小镇、水乡白云”注入丰富文化内涵。

         为此,白云湖街道文化站特推出了《讲好白云湖故事》系列专题,从11月20日开始发布“征稿启事”,根据搜集到的线索信息,迄今为止搜集整理了《下沛城与白云湖》《老姜背老婆》等民间故事,《寻访有故事的张家林》《“四石珩”的前世今生》《“高桥”到底有多高?》《“亦真亦幻”白云村》《哪里有原汁原味的四合院?苏码村中心大街》《娥女沟村的古今传奇》《白云乡愁,浓情章历》等地名传说,《追梦路上——记小乡村走出的大画家张明弘》等人物传闻以及《范式铜响乐器 敲响世界之音》等传统技艺。在此,对提供素材与线索的石北村孙华忠、高桥村张凤三等人,对关注、支持此系列的各位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一系列专题,凝聚了白云湖人的深深乡愁,沉淀着大家对乡土的热爱,引起很好的反响和共鸣,章丘电视台农科频道对白云湖故事系列特别关注,带着浓厚兴趣,深度采访了张家林村。白云湖的故事仍在继续,传奇仍在续写,希望各位今后能多多提供信息,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讲好新时代的白云湖故事,讲好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感谢电商办刘海鸥提供“范式铜响乐器”部分资料和图片!)


编        辑: 白云湖街道文化站  陈冬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