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京剧交响乐的几点看法

京剧交响乐的几点看法

2022-08-03 03:02:12




说不清具体从什么时候、从什么人开始,把京剧与交响乐这一中一西本来毫不相干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混搭,搞出了许多场京剧交响音乐会,一时间众多京剧名家也被引得纷纷登台,在交响乐的伴奏下对京剧的传统剧目或经典唱段进行全新的演绎。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一经出现可以说就饱受争议。有的认为是东西方文化的大融汇,是相得益彰;有的认为是对国粹传承的毁灭,是异想天开。在这里,我作为从艺近 30 年的京剧专业工作者也想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今天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不景气、市场低迷,早已是不争的现实。虽然头顶国粹的光环,却难掩背后传承和普及的艰难与尴尬。京剧交响乐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破冰尝试,我想动机和愿景应该是好的,但效果怎样呢? 


我对此做过一个调查。首先,戏迷们对此大多是反对和不能接受的。用西洋乐队伴奏出来的京剧唱腔,听起来怪怪的,感觉上有些不伦不类,嚼不出京剧的“味”了。有如化肥农药种出来的粮食和蔬菜,还有如饲料添加剂喂养出来的家畜,是嫁接、是改良,抑或叫转基因,虽然总的名字还叫京剧,但就是味道不是从前的味道了。为什么呢?很简单,串种了。所以,你脑子里再也跳不出有着凄美爱情故事令人百转柔肠的白娘子形象,怎么也想象不出来唱着“海岛冰轮初转腾”的那个千娇百媚的醉酒的贵妃娘娘…… 


创新的最大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多来听京剧。一时间很多人出于好奇,移步剧场。表面上好像赚足了眼球,引爆了沉寂多年的京剧市场,其实不然。就这一群体我也做了深入的了解,他们大多本就不了解京剧,更谈不上喜欢京剧,今天听了这样的东西,最大的感觉就是无所谓好无所谓不好,较之听传统京剧,感觉场面上、气势上更宏大更壮观罢了。至于味道,说不清,原本以为好像就是这个味道,根本听不出有什么区别和变化。还有许多人巴不得你再热闹些、再火爆些、再刺激些,哪怕你与摇滚乐结合,引爆心脏、嗨翻全场岂不更好?


至于专业从业者对此的心态就颇值得玩味了。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形式出现,大家普遍认为只不过是京剧与同样低迷的交响乐相互“抱团取暖”罢了,内心难掩的是同样的孤独与凄凉,虽不乏大家(京剧大师、交响乐指挥家等)的参与,但他们留下的又何尝不是无奈的叹息和难言的心痛呢?这样混搭催生出来的怪物,让大家都有找不到祖宗的感觉,错位在时空中彷徨。我有时在想,如果在悉尼歌剧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用中国的民族乐队伴奏演出一部西洋歌剧会是什么样?特别是用京胡为主奏乐器配上咏叹调会是什么样?不知道那些欧洲西装革履的绅士和手持香扇的贵妇答不答应,会不会认为这是在上演一出闹剧?“风马牛硬要相及”,无论是谁都会无所适从、茫然失措。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我们不仅丧失坚定的拥趸,还会毁坏根基;我们不仅误导新生代的观众,更在毒害我们自身的机体,犹如抑郁症患者在纠结中自我了断。


任何一个剧种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魂”,京剧的“魂”就是二百多年来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再代代传承下来的京剧唱腔和程式(以京胡为主奏乐器的乐队伴奏、油彩勾勒的脸谱等)。尽管在舞台实践中,又衍生出不同的行当、不同的流派,但都始终不丢其“魂”。许多并不是很懂京剧的朋友跟我讲,他们只要听到或明亮清丽或委婉缠绵的京胡琴音,就能一下分辨出是京剧。可见,这个元素是京剧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最鲜明的特质。要在继承中发展,要扬弃。用小提琴做为主奏乐器伴奏京剧唱腔,不是弘扬,更不是发展,是对两种艺术的集体“绞杀”。


不同的艺术元素问相互借鉴、相互融汇,只要不违背规律是没有问题的,这方面成功的范例就很多。比如,借鉴京剧元素创作出来的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北京一夜》等甚至成为经典,被大家广为传唱;再比如,京剧脸谱在时尚界被利用是最为广泛的,设计制作的服装在国际模特走秀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各种有着京剧脸谱元素的首饰、皮包、鞋子等都成为时尚界的宠儿,受到争相追捧。历史上京剧吸纳融汇其他艺术元素比较成功的有两次,一次是梅兰芳先生和徐兰沅先生经反复揣摩为京剧乐队伴奏吸纳了京二胡的加盟;另一次是样板戏的出现,先是在乐队中增加了阮、琵琶、笙管等民族乐器,后又增加了许多西洋的管弦乐器,组成庞大的乐队,并专设了乐队指挥。


这两次改革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尊重京剧自身固有的规律,保持乐队伴奏三大件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对乐队伴奏的色彩和层次进行丰富,更好地烘托和渲染了京剧唱腔,最终使京剧从总体艺术效果上得到了极大的升华。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不同艺术门类问元素的借鉴与融汇都不能逐本求末,更不能本末倒置。

·END·
 

盛世梨园


传承盛世中华之民族风骨


复兴华夏梨园之浩气长歌


微信号:liyuanzidire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