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筝》和它的编导手记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筝》和它的编导手记

2022-07-27 02:50:10

为了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已在艺术人文频道《文化天空》栏目中播出二期《古琴》及《二胡》,反响相当不错。
今天三生继续抢先推出"古筝"三分钟

《中国乐器》第一季共五集,分别讲述了古琴、二胡古筝笛子琵琶,纪录片集乐器的历史、演奏、制作于一体,以生动的画面和人物故事,向观众介绍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里,传承与发展中国乐器文化的一篇一章,有着浓重的历史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烙印。
完整内容欢迎收看
自2016年2月1日起
连续五日每晚18:30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文化天空》栏目首播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
往期回顾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琴》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琴》
和它的编导手记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二胡》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二胡》
和它的编导手记



"古筝"专题  编导手记

  坚   守  

编导:胡鑫敏
古筝
    心怀敬畏,走进了这个纪录片摄制组。
    三年过去了,演奏员的孩子已经咿咿呀呀学语;著名演奏家何宝泉先生溘然长逝……
   2013年的夏天,师傅张啸天说要去南汇的瑰宝乐器厂拍古筝,你要不一起去看看,出于对筝曲的喜爱,出于对这古老乐器的好奇,就这样随摄制组开启了《中国乐器.古筝》纪录片的拍摄之旅。
何宝泉先生生前在教授他发明的"蝶式筝"
    一颗匠心,半个多世纪的光阴
    一份技艺,五十八年的坚守
    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也许真的很难理解,"坚守"对于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意义所在。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乐器厂的场景,厂房外是整齐摆放的梧桐板,厂房内能工巧匠们正埋头制作。满地的刨花,燃烧的火炉,沸腾的胶水,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手工年代;刨平、粘合、烘烤、上漆、装饰、安装琴码、上弦、调试,看似简单,却融合了上百道工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精雕细琢。老师傅说一台上好的古筝,音色应该是重而不躁、轻而不浮;刚柔相济、清浊协调。不过当时的我,尚不能体会。
古筝制作
    之后为追寻古筝,随摄制组奔波,北上河南兰考,西至四川成都,以及上海,香港等地。一路艰辛,不足为道,但值得一提的是,旅程中,老师傅、老艺术家们常说制筝,弄弦是一辈子的事,"坚守"两字更是被常常提起。
    我们总在谈传统和现代的对比。其实,是文脉和坚守的传承。
    83岁的制筝大师徐振高老先生,说到:一辈子都在做筝,而且我一辈子对这个行业,有深厚的感情,只要人活着有生命,就想着搞古筝。
采访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古筝演奏家罗小慈(孙文妍教授的徒弟)
    年逾七旬的古筝艺术家孙文妍女士,提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希望多活一点,做完我觉得也对得起古筝了,如果现在就走掉了,好像有一点对不起它。
    这番对话,让人感动不已,这也值得我们不断追寻的精神所在。
    一曲结束,一次别离,究竟是我们在见证中国乐器的人和物,还是历史在见证我们镜头下的情怀。
    一切,只能用镜头去叙说。
大型纪录片——《中国乐器》
自2016年2月1日起
连续五日每晚18:30
在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文化天空》栏目首播
欢迎收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