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盈江】入傣乡听傣音!这些民族乐器你都叫得出它的名字吗?

【盈江】入傣乡听傣音!这些民族乐器你都叫得出它的名字吗?

2022-07-31 03:40:52


已有5.2万德宏人关注「掌上德宏您呢?

求助、爆料、合作、咨询、推广

电话:0692-6627222 小编微信:5873779



到盈江入傣乡听傣音!这些民族乐器你都叫得出它的名字吗?

在美丽盈江走进民族村寨就能感受到锣鼓声声,余音缭绕!这段时间傣族赶摆、景颇族新米节等各少数民族节日不断,民族乐器演奏声不断!身在盈江,可你真的了解过民族乐器吗?现在就跟随小编来看看被我们忽略了的民族乐器文化吧!


傣乡听傣音!民族乐器就先从傣族乐器开始说起!

打击乐器在傣族乐器中占的比重最大,每项打击乐器又有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傣族的打击乐器有:鼓、铓、镲、韵板、铜钟。鼓有:长、中、短、象脚鼓、抬鼓、挂鼓,短鼓,晚明时期还用过铜鼓。铓有大中小铓,排铓、芒琴。镲、韵板,铜钟也分大中小。吹奏乐器有葫芦萧、口弦、竹笛,古时还有排笙。拉弦乐器有牛角琴、象脚鼓琴。“丁喊”(会说话的琴)则是弹拨乐器。

又称冬锣。通体用青铜铸成,圆盘形,中心突起呈半球形乳状,铓面不平坦,边缘部分也有一圈突起,铓边比其它锣稍宽。

铓体大小不一,规格较多。常见的铓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铓面径40厘米、边宽6厘米、乳脐直径7厘米、乳高5厘米;中铓面径30厘米、边宽5厘米、乳脐直径6.5厘米、乳高4厘米;小铓面径20厘米、边宽3.5厘米、乳径6厘米、乳高3厘米。铓面边缘突起高度0.5厘米~1厘米,铓边一侧钻孔系绳。此外,最小的铓,面径仅9厘米、边宽1厘米,音高可达a2;最大的铓,面径72厘米、边宽14 厘米,音低可到F或G。

铓是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汉等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景颇族称崩,佤族称罗碰、格龙孟,德昂族称孟、巩蒙,独龙族称笼、冬等等。广泛流行于云贵川湘桂等省区和全国各地。


演奏时,左手提铓绳,右手执棰敲击铓面中心乳脐最高处。大铓发音浑厚含蓄,犹如远处钟声;中铓发音柔和明亮;小铓发音清脆响亮,宛如铜铃作响。铓棰为一木制短棒,接一较大圆形木块为棰头,外缠布条或胶布而成。


排铓,是傣、景颇、德昂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傣语称蒙省、铓耸。流行于德宏和孟连等地。将五六面或七八面大小不等、音高不同的铓,按音高顺序吊挂在一个长方形木架上而成 。木架上方装有一根连动杆,杆上设有与铓相对应的棰。每个排铓的规格尺寸各不相同。


演奏时,通常将木架置于地面,奏者屈膝下蹲,右手握把摇动连杆,所有铓棰便同时击铓发音。也可边走边奏,两人肩抬排铓,由后面一人演奏。音响浑厚洪亮。排铓一般按四、五度或三度音程排列,五音排铓为:f、bb、f1、bb1、f2;七音排铓为:d、g、b、d1、g1、b1、d2。在傣族地区,排铓架的制作极为讲究,工艺精湛细腻,架上有镂空图案装饰,中间为佛塔、莲花,两旁为孔雀或白象,通体金漆彩绘,象征富贵吉祥。

排铓常用于节日庆祝和为《孔雀舞》、《象脚鼓舞》、《马鹿舞》、《节日舞》等民间歌舞伴奏。还用于耍棍、耍拳等娱乐场合。

每当节日,傣族人民聚居的村寨,便"咚!咚!咚!"地响起了象脚鼓声。傣家小伙子和姑娘们便走出家门,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来到宽阔的场地,像一只只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象脚鼓的制成是根据“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远而远闻”的原理,缩小铜鼓体积,加长唐代傣族使用的铜鼓的鼓体,扩大喇叭口,形成一只高脚酒杯似的鼓丽成的。各种鼓出现后,为了不使它孤孤独单调,造成交响乐的效果,形成了铓、镲跟鼓配合使用。镲声清脆,热烈奔放。铓手、镲手踏着象步跳跃着,使观看的人不由得也手舞足蹈起来。有了铓、镲的配合,鼓像鱼儿得水,整个声音欢乐而又奔放,热烈而又深沉。



象脚鼓的传说

关于象脚鼓的来历,在傣族民间流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人们不得安居乐业,后来才知,是一条蛟龙作孽。大家都恨死了这条蛟龙,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为民除害。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孽龙的憎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作成了象脚鼓。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和百鸟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




现在,傣族人民制作的象脚鼓,鼓身细长,鼓面不再用蟒蛇皮,而是用羊皮作成。鼓身用轻质木材,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而成。整个鼓身涂上鲜艳的彩色,并用孔雀翎毛装饰,非常美丽。鼓身上系黄色或其他彩色绸带,挂在击鼓人的左肩。击鼓人夹鼓于左胁下,双手击鼓面。击鼓前,要用糯米饭滋润鼓面,使鼓声哄鸣悦耳。击鼓人边敲鼓边舞蹈,鼓声时紧时缓,节奏明快。击鼓人是整个舞蹈的组织者和指挥着。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舞姿婆娑,变化万千。有的击鼓技巧特别出众者,还能以鼓代"言",用象脚鼓和另一鼓手以鼓"谈话"。


,傣、蒙古、藏、侗、汉等各民族互击体鸣乐器。又称水镲、小水镲、镲锅。流行于全国各地。同时又称之为钹,属中国民乐中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钹(镲)和小钹(镲),它们是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直径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等)互相撞击发声的。

镲发音清脆明亮。常用于、道教音乐和文娱、宣传活动中。在演奏中,它多与锣、铓、鼓相结合,为旋律敲击板、眼。

光邦系傣语,鼓点乐器,鼓具名称,别名“光两”、“光双腊”、“光宏”、“光勐央”等。是傣族民间一种传统敲击鼓点乐器,“光邦”鼓舞这一傣家文化是中国悠久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光邦”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是傣族群众意识形态中心愿的载体,是原始宗教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光邦”正以浓浓的韵律吸引着世人关注和重视。

少数民族乐器有着别样的民族魂!提醒来盈江旅游的朋友,各种民族乐器都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还有身在盈江的你,掌握一门民乐也很重要哦!小编这就组团学民乐去!


来源于:美丽盈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