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中国交响乐作品如何做到雅俗共赏?

中国交响乐作品如何做到雅俗共赏?

2022-01-21 21:22:56


  青年指挥家司马健楠

                

       2017年12月21日,由青年指挥家司马健楠执棒四川交响乐团演奏的大型交响乐套曲《上善蜀水》再次响彻成都云端音乐厅。这部作品由四川交响乐团委约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杨晓忠创作,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迄今已经累计演出十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国内诸多专家的关注与认可。


《上善蜀水》曲作者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杨晓忠教授(右二)



《上善蜀水》第二乐章 《水润.春夜喜雨》



《上善蜀水》第三乐章 《水律.江河脉动》


四川交响乐团常务副团长吴灵峰


  • 挖掘整合本地创作资源

      在12月22日举行的项目结题研讨会上,四川交响乐团常务副团长吴灵峰、副团长牟岭虹等总结了作品的演出情况,来自国家艺术基金的评审专家以及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昌英中、四川省歌舞剧院创编室主任彭涛等专家对作品提出了修改建议,并对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川交响乐团副团长牟岭虹



      “我们与作曲家经过了多次反复的沟通、协调,在排演中不断进行二度创作、调整声场环境,演出效果越来越好,喜欢这部作品的观众越来越多。”牟岭虹副团长深有感触地说,《上善蜀水》的创作、修改与完善的过程,恰好与乐团这两年正在进行的内部改革同时进行,可以说,乐团与这部作品一起成长,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促进了乐团的成长,也为成都的城市文化建设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原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兼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艺评论家杜建华(左一),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左二),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四川省歌舞剧院创编室主任彭涛(左三)


      “这部作品纯净、动听,我听过三次,作品一直在不断完善,体现了作曲家在艺术上至善至美的追求;每次都由不同的指挥演绎,呈现的效果也不同。作品写得好,指挥、演奏员就更容易积极地投入到再创作中,使演出效果更好。希望它能够成为四川题材的、能够走出去、留下来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下一步或许能够争取到国家艺术基金滚动项目资金的支持。”著名指挥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卞组善指出,近年来,中国交响乐创作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些地方喜欢邀请非本地的大牌作曲家来创作表现本土文化风貌的交响乐作品,对此,他表示,最好调动本地的创作力量来实现,包括由本地作曲家创作、本地的表演团体来排演——毕竟本地的作曲家对当地的文化及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深入骨髓,在使用本土化的、民族音乐方面显然更具有优势,比如《上善蜀水》的曲作者杨晓忠教授是地道的四川人,在作品中运用川东、川南民歌、藏羌的音乐元素以及川剧的元素是信手拈来。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昌英中(右一)


   

  • 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母语

      著名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黄虎威认为,《上善蜀水》优美、清新、寓意深刻,是一部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的优秀作品。黄虎威教授以这部作品为例,分析、总结了如何缩短中国交响乐作品与广大听众之间的距离、做到雅俗共赏。首先,以民族民间音乐语言为母语的创作道路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杨晓忠教授对四川民族民间音乐有精深的研究,他曾在四川省川剧学校学习,对独具四川文化特色的川剧音乐有深刻的了解与感悟,在作品中创造性地运用川剧元素、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使作品散发出浓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使人们感受到作品亲切、自然,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同时,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作曲家,应使传统文化散发出现代气息、展现出作品的时代性,以富有个性的创作技巧和音乐审美观念、独特的视角去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四川省音协副主席、四川省歌舞剧院创编室主任彭涛认为,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将民族乐器的音色与西洋乐器的音色结合起来,将历史悠久的戏曲唱腔与美声唱法结合起来,将古朴幽静的音乐主题形象与时代动感的音乐气质结合起来,将传统作曲技法与现代作曲技法巧妙、精到而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境界。





  • 突出民族乐器的标志性音色

      卞组善教授分析,中国的交响乐作品要用民族化的、自己的语言讲中国故事,以交响的思路和手法来表现,这实际上很困难——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展开之后往往容易发生变化、甚至变形,可能会丧失原来的本质与韵味,因此,如何在保留民族民间音乐韵味的同时又进行合理的发展与变化,是创作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同时,在作品中还要体现作曲家自己的个性,这对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是很好的典范——他们的作品既有俄罗斯民族的韵味也有自己的个性。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是一个成功范例:小提琴的旋律线条与交响乐队丰富的音响层次相融合,它成功的核心元素是越剧独特的音调,但协奏曲的形式让它传播得更广,使广大的外国听众更容易接受。



      卞组善教授总结,在中国交响乐作品中运用的民族民间音乐最好有一种标志性的音色,一听到它就联想到这个地方的文化艺术,比如,浙江作曲家钱兆熹的《原始狩猎图》(骨笛与乐队),用仿制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6000多年的骨笛演奏,它的独特音色极具河姆渡文化的韵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