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余音犹绕梁,良宵谁与共?

余音犹绕梁,良宵谁与共?

2022-07-11 23:20:41

曾经,我国民乐是大多人心目中下里巴人的民间文艺,特别是二胡及其音乐,更被斥为“粗鄙”,是“叫花子的象征”;而他,却正是靠着一把二胡,用中国“土话”,让世界听懂了中国人的情感,也让中国民族音乐从北京的饭店走上了国际乐坛。他是刘天华,他的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1895年的今天,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刘天华出生在江苏江阴。今晚,就让我们听弦乐,读故事,品诗词,度良宵。



民乐宗师 · 刘天华



年少便与民乐结缘,童年记忆被写进乐曲

1895年2月4日,刘天华出生于江苏江阴,他的父亲是清朝末代秀才刘宝山,他与大哥刘半农,弟弟刘北茂,是20世纪初的有名的“刘氏三兄弟”。

儿时的刘天华就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家乡平时有个红白喜事,民间吹打班子的乐声总会吸引刘天华,令他沉醉其中;每逢春秋祭祀,刘天华也会跑到附近庙庵里,聆听动人的钟鼓和悠扬的丝竹。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培养了刘天华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刘氏三兄弟”故居

1909年,刘天华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求学,求学期间他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才华,参加学校的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在那里,刘天华度过了自己幸福快乐的童年时代。

这样的安逸时光可以从他后来所创作的二胡曲《闲居吟》中感受到。《闲居吟》首次使用了泛音的演奏手法,曲中那股怡然自得的生活易趣就像他回到了童年一般,舒缓、悠闲、愉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意,都从曲中表现了出来。

他想改变中国传统音乐,为二胡正名

然而,短暂的平静生活被日趋混乱的时局打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6岁的刘天华便辍学回了家。

1912年,他跟着哥哥刘半农赶赴上海,并进入了当时的进步戏剧组织“开明剧社”吹小号,业余时间他还学习钢琴、提琴等西洋乐器。与同时期的学习者不同,刘天华学习了西洋乐的演奏方法之后,便想方设法用在民族乐器上,给中国的传统音乐带来一些改变。

两年后剧社解散,他不得不返程回乡。回家时,虽然行囊是空的,不过改良传统音乐的想法,在年少的刘天华心中却日渐成熟了。

在刘天华所学习的民间乐器中,二胡是他最痴迷的乐器。这样的爱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其中就包括刘天华的父亲与妻子,在他开始学习二胡时,便遭到了父亲严厉斥责,甚至将二胡摔在了地上。妻子最初也不能理解他,认为拉二胡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

家人们反对的原因很简单,来自西域的二弦胡琴传入中原之后,一直作为民间音乐伴奏乐器而存在,甚至被很多人称为是“粗鄙”,或是“叫花子的象征”,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但这更让刘天华下定决心为二胡音乐正名。


为保住珍贵民间音乐,他四处奔波

1915年春天,刘天华的父亲因家境贫困、累遭逼债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从此,还债和维持全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哥哥和他的肩上。失业和丧父的不幸,使刘天华郁郁成疾。

1918年,刘天华创作了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这也是刘天华第一次用二胡来表达内心情绪,简单的二弦琴如泣如诉的表达刘天华内心的苦闷,是失去父亲的悲伤,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恨,也是在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满满的人生该向何处去之意。自此,刘天华踏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五四运动时期,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置身于爱国运动中,而刘天华则沉浸在改良国乐的道路上。在此期间,他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规定了定弦法则,与早期二胡的不同主要在于拉弓方面,改良后的弓子很像是属于小提琴的,实际上这是刘天华精心改变的。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五四运动这样的新思潮风靡过后,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少有人问津,甚至崇尚西洋音乐的人都认为民间的东西是低下、落后的。那些充满创造力的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对社会的影响力实在微不足道,这使得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渐渐失传。

刘天华为了保住这些珍贵的民间音乐,经常到诸如北京天桥这样的民间艺人聚集地收集各类的民间音乐,并将一些街头卖艺的、耍猴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与他们一起演奏并且记录他们的音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琵琶曲《十面埋伏》与《梅兰芳歌曲谱》。


他勤于创作,经典作品频出

1922年,刘天华受邀到北京高校任教。那个时代的中国新音乐文化正处于摸索、初创的时期,在那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刘天华认为无论哪种乐器,只要能给民众带来少许安慰,便都是可贵的。

1927年的除夕,刘天华邀请了几名学生到他的家中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加之过年的气氛浓郁,鞭炮四起,大家在一起尽情的说笑聊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谈话间,刘天华拿起了他最爱的二胡,先是任意地拉着,后来忽然起身,匆忙拿笔记录下音符。就这样,半小时后便形成了一首二胡独奏曲,这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良宵》。《良宵》是他一生创作的二胡曲中最短的一首,清新明快、怡然自得。

刘天华是个非常勤奋的人,长兄刘半农曾经回忆说:“择业既定,便悉全力赴之,往往练习一器械,自黎明至深夜,甚或连数日不肯歇,其艺事之成功,实由于此。”

刘天华白天工作繁忙,晚上回家创作至深夜。而当他置身于深山幽谷中,眼望着一片青葱绿色,耳听着百鸟嘤啼时,他创作出了二胡曲《空山鸟语》。曲中运用了三弦拉戏式的摸进手法,使得人们听到这首曲子便感受到“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复杂的技艺让这首曲子成为了刘天华所有的作品中,难度最高的二胡曲。

他将二胡音乐带上“大雅之堂”,自己却英年早逝

1931年1月,那时的中国正处于革命的低潮时期,刘天华应邀参加了一场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音乐会。大多数中外听众是为听外国演奏家的演奏而来的,而对音乐会上的国乐演奏,则颇不以为然。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有人认为只是点缀而已;有人认为是故意让国乐出丑等。就连了解和支持国乐的人,也为刘天华捏了一把汗。

而刘天华用二胡音乐打动了在场的外国音乐家,《病中吟》、《空山鸟语》……当刘天华演奏完最后一曲时,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当时很多西方人都大为感慨地说:“只知道中国有唐诗宋词,不知道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德国音乐家还特意为刘天华制作了唱片,从此,胡琴音乐大踏步地登上了乐坛的“大雅之堂”。

1932年,刘天华创作了《烛影摇红》,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独奏曲,曲子运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那是在西方的华尔兹舞曲中才会听到的节拍,这也足能看出,刘天华为二胡曲的创新所作出的成就。欢快的节奏,没有西洋乐的华丽,却有着暖人心的优美。

1932年6月8日,刘天华由于在天桥向民间艺人学习锣鼓音乐时感染猩红热病,救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三十七岁。

△刘天华纪念邮票

在传统中国,二胡并没有多高的地位,可是刘天华的出现,使得二胡拥有了与其他乐器一样的内涵,。他对乐谱的收集整理工作更是感染了一批热爱民间音乐的人,这才使得后人能听到诸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这样的民间曲调。由于他对近现代国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世音乐家们评价刘天华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开山鼻祖。




听良宵乐曲,赏诗词良宵





《友人会宿》

唐 · 李白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如有》

唐 · 李商隐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

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

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帏。



《满庭芳·小阁藏春》

宋 ·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

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

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

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

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

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

疏影尚风流。




《尾犯·夜雨滴空阶》

宋 · 柳永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

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

秋渐老、蛩声正苦,

夜将阑、灯花旋落。

最无端处,

总把良宵,只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

别后寡信轻诺。

记得当初,翦香云为约。

甚时向、幽闺深处,

按新词、流霞共酌。

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博。




文/央视新闻综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海之声”等

图/视觉中国、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写留言」

说说你最喜欢哪首民族乐曲?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侯振海 编辑/吕小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