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说“钟”——时光的解语

说“钟”——时光的解语

2022-06-25 00:42:32

点击
上方“章黄国学”可订阅哦


钟,有着怎样的历史?凝聚着怎样的时光?让我们伴着乐声,读一读今天的说文解字栏目吧!
说“钟”
——时光的解语
  文 / 钟韵

故宫的钟表馆里陈列了各式精巧华丽西洋钟,这些钟表既是时光的亲历者,又是时光的代言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用自己的钟鸣关联着人类触摸不及的时间。西洋钟机巧华丽,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钟则另有一番姿态和历史。



一、古代的计时器
 

早期的钟并没有计时之用,那时人们根据日影的长短和方向判定时间与季节,最初的计时器是日晷。“晷”字《说文》训“日景也”,“日景”即“日影”,徐灏《注笺》言:“晷,日影谓之晷,因名测影之仪器曰晷也。”《周髀算经》:“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


除了日晷以外,还有圭表,又称土圭。《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郑玄注:“土圭,所以致四时日月之景也。”日晷和圭表或被后人称为太阳钟,这两种仪器都限于对日光的依赖,因此后来又有了滴漏。

“漏”字《说文》训为“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正是利用水滴下漏平均的节奏来记录时辰长短的仪器。杜甫的诗中讲到:“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可见滴漏在西洋钟表传入中国之前,一直是人们常用的计时器。


古人的计时器多种多样,又是如何与“钟”关联起来的呢?人们常用“漏尽钟鸣”形容生命的枯萎,而这一成语恰好说明了“漏”与“钟”的关系。不论是日晷、圭表还是滴漏,虽能计时,却不能报时,要告知人们晨昏时分的来临就需要有“钟鸣”。



二、钟与音乐之美
 

“钟”字在繁体字中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鐘,另外一种是鍾。“鍾”的本义为酒器,后发展为量器,因此有聚集之义,今日常说的“钟情”,对应的就是“鍾”,钟情即情之所聚也。

“鐘”字则是我们今天说的钟点、时钟的“钟”字,这个字的本义是乐器,《尔雅·释乐》:“钟,乐器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与也;而钟,音之器也。”由此可见“钟”最初并不是计时工具,而是飨宴祭祀时演奏的乐器。

《说文》:“鐘,乐鐘也。秋分之音,物种成。从金,童声。古者垂作鐘。銿,鐘或从甬。”《段注》讲到:“犹鼓者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笙者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管者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也。,与《说文》中其他几种乐器的训释系联在一起,以鼓声象征春日的张力,以笙声象征生长的活力,以管声象征萌芽的生命力,而钟声代表的则是秋分时节,万物种成的收获感。《说文》的训释给这几种乐器的音色与命名添上了生命变化的色彩。


实际上,“鐘”的命名根据的是它作为乐器发出的响声,“从金童声”,“金”提示着钟本身制作所用的材料,而“童”则记录了钟所发出的声音,从“童”这一声符上,我们也能感受到钟声的宏大、悠远。

“鐘”还可以写作“銿”,杨树达先生认为“甬”或许就是“钟”的初文,古时的“甬”写作“

早期的钟也有陶制、木制,到了殷商、西周之后则以青铜为主。竹器、陶器很难体现出音调和音阶上的差别,而青铜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多样的音阶和确定的音准,如今所见出土的钟多数都是青铜器。


钟通过打击来发声,具体又能分成两类:一类是体型较大,单独悬挂的特钟,或称镈钟,这种钟是用来提示节拍、分明乐句的,并不能单独演奏;另外一类就是我们熟悉的编钟,《隋书·音乐志》言:“编钟,小钟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

如今出土的最大的编钟就是曾侯乙墓编钟,共有六十五件。大小不同的编钟能够演奏出的音响层次丰富,所以西周时的编钟常被称为“龢钟”,用“龢”字,取调和、和谐之意,蕴含着编钟演奏时律吕协调、清浊顿挫、音韵和美的感觉。古人乐理的十二律中,黄中、林钟、夹钟、应钟均以钟为名,也能说明人们从钟声中感受到的音律中和之美。



三、钟和他的同胞们
 

类钟之物也常被泛称为钟,如铎、铙等均属青铜打击乐器,皆带有钟的形制和特性,《古今乐录》:“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也,曰钟、曰鏄、曰錞、曰镯、曰铙、曰铎”,但在功用上,这几类乐器则各有侧重,我们捡其一二进行说明。

《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里的“木铎”正指守候在京师广场上的木铎。“铎”《说文》训“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铎的样式与钟十分相似,但它是通过振舌发声,因此铜舌的为金铎,木舌则为木铎。铎多用于军旅和教化,《书·胤征》:“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孔传:“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

《左传》中讲到“凡师有钟鼓曰伐”,军事中用来号令军队鼓舞士气之“钟”多为泛称,实际出现在战场上的乐器主要为铙,又称钲、执钟。铙也是类钟之物,形制与钟相似,但钟是悬挂起来的,铙而则是倒过来,用手持秉,所以又叫执钟。《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这里了讲的就是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铙的情况,《后汉书》也里讲到“以鼓动众,以钟止众”,这里的“钟”就属于泛称。



四、钟声与时间的交错
 

作为乐器的钟是如何演进为记录时间的钟呢?古时用来记时的圭表、日晷还有滴漏等是无声的,所以需要音响来通告人们某个时刻的降临,故而常用钟鼓之类响声较大的乐器来进行报时,钟常与鼓相为应,用来提示时间、节制作息,伴随着西洋钟的传入,逐渐就演化成了我们今天“钟”的含义。


实际上汉代以后,乐器钟的使用逐渐减少,后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钟声,多指在寺庙、钟楼上提示时间的大钟。这种大钟或源自特钟,从提示节拍演变为提示时间。蔡邕《独断》:“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已尽,钟鸣则息也。”讲的就是晨起击鼓、傍晚鸣钟的习俗,而这一习俗正来源于军事上的“钟鸣以止众”,到了唐代这种“暮钟晨鼓”又翻了个,变成了“暮鼓晨钟”。

寺院广布之后,钟声就成为了普遍的报时信号,这样的钟声穿梭在古人的诗文之间,预示着年华、岁月的变迁,记录下了种种我们对时光推移的不舍与叹息。张继《夜泊枫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晚钟声带来了孤寂,也敲响了诗人心中的乡愁;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时休。”融历史、人生、感情、岁月的悲欢在一声悠远的钟声里。仿佛间,钟声记录的已不仅是普通时间的流逝,还有人们精神时间的迁变。


如今城市的喧嚣太过沸腾,偶然行走之间听到的钟声却仍带着原有的古朴之感,钟声就像是记录着人们时光的规律步伐,深沉而有节奏,一声声的钟声带着历史之风,又预示着未来之变,似乎它总是怀着对时间的敬畏。万物有终,然而时间却似乎没有终点,在复杂纷呈的故事中,我们面对时光或有焦急,或有不舍,唯有钟声,从古至今,声声不变,永远是时间的解语。


凌丽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训诂学、《毛传》研究。
钟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专业博士生。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慈善基金会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孙雯

美术编辑:张臻 孙雯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章黄国学

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先生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学微信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文章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微信ID:zhanghuangguoxu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