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略谈江南丝竹曲的创作

略谈江南丝竹曲的创作

2022-06-30 18:50:58

    略谈江南丝竹曲的创作

 庄永平

江南丝竹作为我国具有特色的乐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在发展方面包括整理、改编原有的曲目,创作新的曲目,调整和扩充原有的乐队形式等。

比较突出的如上世纪60年代初的《江南好》(谭密子编曲),它是根据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欢乐歌》改编的。原是为西洋管弦小乐队编曲的,后来又移植为高胡领奏的民乐小合奏曲,获得业内外广泛一致的好评。想不到一个西洋乐器演奏员,竟能改编出如此成功的作品。你说是歪打正着还是可遇而不可求,其实老老实实向民间音乐学习才是获得成功之路。乐曲主要是对【慢板】部分作了一定的扩展编织,拉开旋律音域的幅度,加强了抒情的成分;【快板】则基本保持原有旋律热烈、欢快的气氛,整曲具有舞曲风的特点。由于江南丝竹乐曲都比较长大,结构又不易分割,要摘取最有特点的乐汇作为动机,按照现代结构的原则来加以铺陈并不容易。但是,只要真正掌握现代作曲技巧,熟悉传统音乐,选材准确,改编手法得当,是可以取得成功的,此曲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民族弹拨乐合奏曲《三六》(顾冠仁编曲)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首成功的范例。此曲是在夏宝琛琵琶演奏谱基础上,将它扩展为民族弹拨乐合奏形式,充分发挥了弹拨乐器富于弹性和共鸣音响特点而一举中的。夏宝琛曾被称为“小套琵琶”(即丝竹琵琶)之王,他与小三弦演奏者金筱伯共同将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三六》,改编成弹词演出前的器乐前奏曲,获得了弹词界和丝竹民乐界的广泛赞誉。现在再次改编为弹拨乐合奏曲,主要在于丰富了织体与音响,增添了乐器色彩,加强了乐曲表现力而再次取得了成功。

《紫竹调》是一首流行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沪剧曲调,具有强烈的江南丝竹色彩。民乐合奏曲《紫竹调》(马圣龙编曲)采取了简洁的编曲手法,基本遵循传统丝竹演奏的传统加以发扬。此曲主要是吸取了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四合如意》中的“头卖、二卖、三卖”等形式,乐曲笛子、琵琶、二胡各华彩领奏一遍,再加上头、尾共同合奏的两遍,乐器及段落间的色彩对比丰富,效果显著,同样取得了成功。现在有人在后半部分增写了复调旋律,听起来更为舒展流畅了。

看来,要推动江南丝竹的发展,其主要在于创作新的旋律和配器的出新这两方面。创作新的旋律既要非常熟悉传统乐曲的旋律语汇,又能掌握一定的现代作曲技法,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建树的。虽然新创乐曲在出新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有的向传统方面靠得紧一些,有的出新程度大一些,但正像上面三曲那样,凡是取得成功的都有它闪光的地方。至于配器方面,由于创作方式的改变,取得的成果更要明显些。以往丝竹乐队各乐器间的“你简我繁,你繁我简”以及“嵌档让路”等手法,实际就是一种自然朴素的配器法,它是在长期演奏合作中得出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也就是在演奏中偶尔你我合作之间有所心得,如有些支声复调的旋律比较合适与好听,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考验,就把它固定下。

但是,这种新的成果产生的过程比较长,即使在今天大量的乐队演奏合作中,这种现象时时都在发生的,但这只能算是一种自然王国的产物。而现在这种由演奏者自然配合的传统创作方式,大多转向了由专业作曲家个人的创作。专业作曲家的配器的长处是能从总体全局出发,来考虑各乐器的配合与穿插,更主要的是设计配置和声复调或支声复调旋律,从效率上讲确实提高了不少。

当然,作曲家也必须认真学习传统的旋律语汇,同时在出新上下功夫。而且,每个人配器之间即使包括自己的作品之间,确实也是有文野、粗细、高低、快慢之分的。不过凡是取得成功的,且获得业内外公认的,一定是有作曲家个性特点的,旋律新颖、配器上乘,同时在传统与出新之间取得较好平衡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地步。


作者简介

庄永平

1945年生,音乐学家。出版有《琵琶弹奏法》《琵琶手册》《中国声乐腔词关系史稿》《戏曲音乐史概述》《京剧唱腔欣赏》《沪剧唱腔欣赏》《评弹唱腔欣赏》《琵琶·古谱·戏曲音乐—庄永平音乐文集》等著作20余部,专业论文180余篇。


责任编辑:南山 木可

合作邮箱:windysunny65@163.com

江南雅韵期待您的更多关注

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