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写给天堂里的傅老师——旧上海岁月和梁祝诞生

写给天堂里的傅老师——旧上海岁月和梁祝诞生

2022-07-20 01:44:20

视频来源七彩戏剧频道,仅供学习交流

越剧大师傅全香专辑

考证

求证历史,不忘前辈

2000年春天,我开始了长达六年创作的纪录片《百年越剧》的拍摄工作。为了搞清楚越剧的起源地,我带领摄制组几次在杭州地区查找当年的蛛丝马迹。根据越剧史记载,1906年初春,嵊县的“落地唱书”艺人李世泉、钱景松、高炳火、李茂正、李福生、金世根等人,在于潜县乐平一带唱书,因“唱得活灵活现,像做戏一样好看”,受到村民们欢迎。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次不经意的“创造性演出”,是越剧的第一次试演。过去由于种种客观因素,越剧史研究者只是口口相传这一段往事,都没有实地走访过这个浙西山村。真正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的,我们《百年越剧》摄制组是第一人。


乐平乡的外伍村是“越剧首演地”之一的消息报道以后,当地乡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周良书记和彭根田乡长找我商量,想搞一个庆祝活动,并邀请几位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出席。我第一个想到了傅老师,在电话中傅老师满口答应了,还约了范瑞娟老师同来。我到杭州火车站接到了两位老师,在前往临安的途中,傅老师对我说:“你和丁一同志做了一件大好事,把过去一直没有搞灵清的历史搞清爽了,对得起老一辈艺人了。”


范瑞娟、傅全香、钱法成、张建华等为“越剧首次试演地”纪念碑揭碑


庆祝活动定在2001年4月28日下午举行。从27日下午开始,当地就一直下起了雨。28日上午雨还是下个不停,参加演出的省武警文工团的演员们都已经到了乐平乡。如果大雨不停,下午的庆祝演出就要泡汤了,我和大家都捏着一把汗。真是吉人自有天相,中午过后雨慢慢停了,居然还开出了太阳,大家喜出望外。凝聚着百年沧桑历史的“越剧首次试演地”的石碑,在一片欢呼声中昂然挺立。傅老师和范瑞娟老师手抚着纪念碑万千思绪,她们和舞台上那一组组动人的驿动画面,都定格在一种生生不息的越剧情结之中。也就是这次临安之行,傅老师和我长谈了一次,讲述了她离开嵊县到上海的许多故事。


闯荡

舞台姐妹情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变成了一座孤岛。淞沪会战结束后,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众多的越剧戏班子来到了上海。当时,“越剧皇后”姚水娟在上海滩已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而筱丹桂、王杏花、马樟花也都是红极一时的越剧名伶。年轻的越剧并没有因为战争陷入困境,反而在上海租界有些畸形地迅速发展了起来。


  这一年的夏天,还没有从丧父悲痛中走出来的傅老师,随着戏班子来到了上海。傅老师嗓子好,肯用功,会演戏。随便什么戏,一学就会。初到上海,便因拿手好戏《箍桶记》打开了名气,受到了观众青睐。科班里的傅老师,顽皮好动,招人喜欢。有一次,傅老师演的角色上场要排到最后,开场过后有很长的等待时间。开始谁也没有注意,到快要上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她。大家急得要命,只好临时找人对付。散了戏以后再找,才发现傅老师穿戴得整整齐齐的,一个人躺在一只大戏箱里呼呼大睡。这样的笑话趣事,当年傅老师可是闹了不少。

《桃花扇》傅全香饰李香君

在戏班子里,傅老师的年纪比较小,颇受前辈们的照顾。但最让傅老师感谢的,还是“闪电小生”马樟花。马樟花是嵊县马家村人,1931年跟养姐赵香佬到邻村学艺,一年后插班进“锦花舞台”,同年底其父自组戏班,马樟花演出了《蝴蝶杯》,在剧中扮演男主角田玉川,受到一致好评,自此在浙江一带逐渐走红。1938年7月再次到上海,应聘在大来剧场四季春戏班,任二肩小生。不久即擢升为头肩小生,与袁雪芬搭档。马樟花是越剧界第一个到广播电台唱越剧的名伶,还和电影明星周璇在电台唱过一首叫《还是团圆好》的歌曲,在上海滩的知名度很高。


傅老师陷入了深深地思念之中:“我要感谢马樟花大姐,这样完美的一个演员,确实是很少见的。她勤奋好学,我初来时,看到她晚上就搭一张行军床睡在后台,我也学她的样睡在后台。每天早晨大姐早早就起来练功。有时夜场演完后,大姐拿着一面小镜子,对着镜子琢磨自己喜怒哀乐的表情。看到大姐如此用功,我也不敢偷懒,因为我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出人头地。”


越剧在电台的传播,应该是马樟花的功劳。当时有个“好友电台”听众很多。他们在做商业广告时,需要插播一些娱乐节目,广告商想到了越剧,他们找到了马樟花。马樟花就叫着傅老师和她一起去电台唱,整整三个月,在收音机里每天都可以听到傅老师和马樟花的唱段,后来许多著名越剧演员都有唱电台的经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街巷,到处都能听到商店喇叭里传出越剧优美的唱腔,傅老师也逐渐被上海的观众所熟悉。

 

《恒娘》饰 恒娘 1940年


 1940年,傅老师应越剧名角袁雪芬的邀请,出演了《恒娘》中的主角恒娘,在上海滩声名鹊起。第二年,受同乐剧场老板的邀请,开始与在上海“演红了半边天”的“舞台情侣”尹桂芳和竺水招搭班演出,与竺水招并立头肩花旦,合演了《玉蜻蜓》《白蛇传》《盘夫索夫》等剧目。在四季春戏班,傅全香只演“丫头”不演“小姐”,青衣戏虽然天天看天天配,烂熟于心,但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尹桂芳知道了傅全香这个弱点后,突发奇想,做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让傅全香和竺水招互换角色演出《玉蜻蜓》。以往傅全香只演大娘,不演志贞,竺水招擅长志贞,不演大娘,如今两人颠倒过来演出,都如同生手一般。然而正是这样的安排,让傅全香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补足了自己的弱点,在艺术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943年春天,傅老师回到四季春戏班挂头牌。戏班老板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特意将剧团的名字改为“全香剧团”。就在这个时候,傅老师与范瑞娟老师有了第一次的合作。2006年我在采访范老师时,范老师拿着当年剧照告诉我:“1943年下半年,我就跟傅全香合作了,演到1944年夏天,续演又是一年。那时跟傅全香演出的《梁祝哀史》,是按照姚水娟和竺素娥她们这些老前辈的几段折子戏合起来演的,那时的观众很多,票房很好。”傅老师挂了头牌后,不但还清了父亲欠下的债务,跟随她身边的服装、化妆、包头师傅等七八个人的薪水,也都是傅老师个人承担的,而且每个月尽可能的多给他们一些,在界内口碑很好,大家都愿意在傅老师身边干活。

《山河恋》傅全香与竺水招合演


1947年夏天,越剧姐妹们的《山河恋》义演轰动了上海滩。作为“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傅老师,2004年5月在杭州黄龙洞,向我详细地讲述了当年的情景:有一天早晨,吴小楼来找我,因为我平时和她关系比较好,都喜欢看电影和京剧,喜欢文学。吴小楼告诉我,袁雪芬正在组织大家筹备一个义演,赚一些钱想自己盖个剧场,办个学校,我感到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那时我已经20多岁了,在旧社会这个年纪已经是近黄昏了,过了30岁就没有人看你的戏了。当时我的目标是演到28岁,顶多28岁就告别舞台。我们在大西洋西餐社举行了新闻记者招待会,大家在合约上签了字,决定在黄金大戏院演出《山河恋》,我的联络人是吴小楼。”


义演《山河恋》的越剧十姐妹


吃过午饭,傅老师不肯午休,继续娓娓道来:“我们演出的《山河恋》是南薇先生执笔创作的,他的文采很好,出手很快,主胡是雪声剧团的周宝财,司鼓是嵊县后山村的竺纪扬。我在戏里扮演一个大宫女,袁雪芬扮演一个小宫女,她是归我领导的。竺水招在戏中扮演皇后,照片上最漂亮的那一个就是她。当时徐天红自己有一个剧团,她那时红的不得了,大家都叫她“摩登老生。”

 

“在排戏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事,我永远忘不了。第一件事是戏排到一半时,筱丹桂突然不来了。原来是张春帆从中作梗,她害怕筱丹桂和我们接触多了,以后不听他的话了。我们和张春帆据理力争,一定要筱丹桂继续参加义演。第二件事是我们吃饭时,我看到筱丹桂饭盒里,吃的小菜都是黄豆之类的菜蔬,我看不下去说了一句,筱丹桂“啪”的一下把饭盒放下了,这件事后来闹的很大。张春帆觉得我们姐妹们把筱丹桂给带坏了,所以很提防我们。我们刚演了10天,票子全部卖出去了,警察局突然来了一个封门通知,不让我们继续演出下去,说我们的演出手续不齐全,社会局要进行调查。我们团结起来和他们斗争,坚持到义演结束。后来义演的钱都被社会局的人拿走了,说是替我们保管,。后来因为物价飞涨,剧场和学校都没有搞起来,但我们越剧姐妹们团结起来了。”


筱丹桂与她饰演的《山河恋》中的宓姬↑


讲完“越剧十姐妹义演”,傅老师又和我讲起了“筱丹桂之死”,再次控诉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筱丹桂就是被张春帆逼死的,袁雪芬打电话给我,我当时大吃一惊。出殡的那一天,我们赶到万国殡仪馆,一进去张春帆就把几个小流氓我们拦住了。范瑞娟看到灵堂里写着什么“张门”,说我们把这个横幅给它弄下来,怎么能让张春帆写什么张门钱春凤呢?筱丹桂的遗体原来横放的,根据我们家乡风俗,筱丹桂还是姑娘,又没有出嫁,所以我们把她竖着放。张春帆头上的山羊骨是我给他带上去的,竺水招把一面小镜子放在筱丹桂的脚下,要她在阴间也要活捉张春帆。我们一定要张春帆偿命,为此上海越剧界进行了罢演。我们的愿望在旧社会是实现不了的,解放后张春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他是罪该应得。”


经典

范傅梁祝,缔造经典

东山越艺社学员照


就在这个多事的1947年,傅老师再次与范瑞娟老师合作,组建了东山越艺社,演出新编古装戏《天涯梦》《李闯王》和传统剧《梁祝哀史》《四大美人》等剧。1948年傅老师应尹桂芳老师之邀,加盟芳华剧团,与尹桂芳老师联袂演出了《桃花扇》《鲁男子》《乱世佳人》等戏。1949年春节过后,傅老师与范瑞娟老师三度合作,重组东山越艺社,在明星、丽都等戏院演出了《万户更新》《控诉张春帆》《孔雀东南飞》等剧,其中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艺术成就最为突出。


说到上海的解放,傅老师喜形于色:“上海解放的头天晚上,远处的枪炮声响的不得了,我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去。第二天早晨我走到弄堂口观察,看到许多解放军战士坐在地上,怀里抱着枪,显得很疲劳的样子。我看到人家给他们送茶水,我也去给解放军送水。我一路走到丽都剧场,在南京东路上都是解放军战士,他们非常有纪律。这是我对解放军的第一印象,,我们姑娘们都是躲来躲去的。”

1953年,、邓颖超接见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组主创人员


就在傅全香和范瑞娟重组东山越艺社的1950年夏天,东山越艺社赴北京演出,这是越剧第一次跨过长江。这次进京演出,对于傅全香和东山越艺社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在田汉同志的热心安排下,东山越艺社演出了精心准备的《梁祝》《祥林嫂》等剧,在越剧从来没有演出过的北京,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让傅老师和范瑞娟老师感到意外的是,她们的拿手好戏《梁祝》,居然吸引了的目光,毛主席也指名要看她们的戏。,。傅老师告诉我:“当时来看演出的有毛主席、、少奇同志、朱总司令,反正我叫得出的领袖,那天晚上都来看我们演出了。演出结束谢幕时,我只看到毛主席和的身影,当时我就是掉眼泪,激动的就是哭,就是哭啊。”


 图为1950年,



195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在第一届全国戏曲演出观摩大会期间,傅全香和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了五个“一等奖”,在全国众多的剧种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也就是这次在北京期间,总理在西花厅接见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时,又一次严肃指出:“过去是封建社会,男女不能同台演出。现在是新社会了,戏曲必须表现现实生活,男女合演是历史的必然。我曾经和梅兰芳同志讲过,京剧男旦到他这一代结束,越剧女小生也到你们这一代结束,你们为此要努力工作,希望听到你们的好消息。”


就是在这次会演不久,在的具体指导下,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开拍。这是新中国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编剧徐进、桑弧,导演桑弧、黄沙,作曲刘如曾,演员基本原班人马,只是扮演祝英台的傅全香换成了袁雪芬。傅全香告诉我,当时我一切都听从组织安排,毫无怨言。,对傅老师这种不争名利的人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几十年来,,。在傅老师逝世以后,齐心阿姨还送了花圈。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5年5月,,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访问演出。得知了这个消息,傅全香真是感慨万千,一夜无眠。当年背着一只小包袱,随着戏班坐在剡溪的竹排上,先到上虞蒿坝,又坐火车到宁波,再坐轮船到上海,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还请父亲欠下的债务。现在自己居然要走出国门,越剧要走到国际舞台上了。


出国之前,在夏衍、艾青等人陪同下,晚上亲自到天桥剧场审查出国演出的剧目。傅老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对乐器的配置,发表了非常具体的意见:“越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剧种,乐队伴奏要用民族乐器,演奏民族音乐不要带西洋乐器去。”根据的指示,乐队人员和乐器的配置很快进行了调整。


7月初,中国越剧团在团长许广平带领下到达柏林,这是中国越剧第一次来到西方世界。傅全香、范瑞娟、袁雪芬、徐玉兰这些越剧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带来了她们的拿手好戏《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傅全香和范瑞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第三天晚上演出的,当时袁雪芬和徐玉兰的《西厢记》,已在德国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得到了满堂的喝彩声。 


1955年,前民主德国观众为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倾倒,演出结束后剧组连续谢幕达二十八次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出当天,德国观众依旧穿着礼服,彬彬有礼地走进剧场。大幕徐徐拉开,灯光暗了下来,这个美丽奇绝的东方爱情故事再次震惊了所有观众。当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墓中飞出,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时,观众席上早已是一片唏嘘声。从来只上演歌剧和西洋乐的柏林人民剧院,第一次传出了美妙绝伦的越音。《西厢记》《梁祝》这些动人的中国民间故事,被越剧这么一种“迷人的中国歌剧”精心演绎,吸引了民主德国和西方许多国家的媒体和观众,每场演出完毕,谢幕都在十次以上,尤其是《梁祝》最后一场演出完毕,观众们迟迟不愿离去,有节奏的热烈鼓掌声经久不息,扮演梁山伯的范瑞娟和扮演祝英台的傅全香,谢幕竟多达28次之多。这般热烈的气氛场面,在越剧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傅老师兴奋地说:“开始还拉上大幕,后来干脆大幕也不拉了,我们两只蝴蝶飞进去飞出来,,向观众们表示着谢意。第二天当地报纸刊登了这一张照片,说美丽的蝴蝶28次谢幕,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2006年春天,范瑞娟老师向我回忆着起当年情景,往事历历在目:“那一天晚上演出结束我和傅全香谢幕,光是“化蝶”就谢了28次幕。观众们拍着掌不肯走,掌声一直拍下去,我们也就一直舞下去。我们在舞台当中谢幕,到旁边谢幕,再这边谢幕。”傅老师告诉我:“德国观众看到我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感到非常惊奇。他们说,我们不要看剧情介绍,就知道这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我们看得懂的。”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一场:化蝶


傅老师和范瑞娟老师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民主德国柏林、德累斯顿等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二天,一个翻译告诉傅老师和范瑞娟老师,当地报纸说“两只蝴蝶”谢幕的次数,破天荒地打破了德国歌剧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7月24日晚上,艺术家们又为驻德苏军坦克兵部队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同样受到了苏军官兵的热烈欢迎。


7月30日,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先后在明斯克和莫斯科演出。在莫斯科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演出时,苏联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和马林科夫、米高扬等苏联,集体观看了中国越剧,数十万莫斯科市民通过电视广播收看或收听了《西厢记》和《梁祝》的实况转播,苏联《真理报》等各大报刊高度评价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吕瑞英等人的精彩表演。伏罗希洛夫在接见中国越剧团时说:“中国人民的智慧,可以从演出中看出来,你们的艺术不仅表现了人民的痛苦,还表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今天的中国人民,不仅长了两个翅膀,而且可以飞翔到全球各地。”在剧场休息室里,伏罗希洛夫元帅接见了剧团的主要演职人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大家,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在民主德国和苏联的演出,完全验证了的高明和远见。众多的中国民族乐器的本身,就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光。傅老师充满深情地说:“演出时我发现外国观众特别喜欢我们的音乐,他们感到很惊奇,细心欣赏东方乐器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真是有水平,不但总理当家当得好,还是一位大艺术家。”当中国越剧团载誉回到北京时,:“当初你们越剧团出访,我虽然嘴上不说,但真是为你们捏了一把汗。北京文艺界也都非常关注你们这一次的出访。听到你们演出成功的消息,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未完待续

开篇:写给天堂里的傅老师


开篇文内更正:

11923年8月30日,傅老师出生在嵊县甘霖镇后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本来叫孙泉香,后来被一个非常喜欢她的傅氏人家收为女儿,因而改叫傅全香。

2《貂柳氏游师门》应为《刁刘氏游四门》


作 者 简 介

钟冶平,国家一级导演,10集纪录片《百年越剧》总导演,20集纪录片《舞台姐妹》总导演,越剧史专家。《百年越剧》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奖·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摄影奖”;2006年度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文艺专题一等奖;2006年度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电视文艺奖·牡丹奖一等奖;出版百年越剧文集《万紫千红总是春》。



— END —

本文由钟冶平老师授权发布

本期编辑:东方笑


☞ 官方QQ群:208896494

☞ 投稿邮箱:iyueju@126.com

☞ 合作咨询:0571-58121705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