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乐器科普】中国乐器文化——铜鼓文化

【乐器科普】中国乐器文化——铜鼓文化

2022-07-31 21:28:08

中国乐器文化

铜鼓文化

01
铜鼓文化

铜鼓--顾名思义,通体用青铜浇铸,状似圆坐墩,中空无底,鼓腰向内曲缩,鼓边有四个"耳朵",可以吊挂起来。据考证,铜鼓由铜釜演变而来,起源约于公元前8~7世纪(春秋时代),由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的"濮人"首创。云南万家县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铜鼓,滇池以西地区为原始形态铜鼓的真正发祥地。公元前3~1世纪,铜鼓经"滇人"发展成为形制稳定的石塞山型,经"骆越人"使制造工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敲打铜鼓时鼓手持双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击鼓边,两手配合敲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后面,将它时近时远地摆来摆去,使鼓声更加美妙。这种敲奏法,是当地民族的一大创造

铜鼓在古代曾有多种用途,它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并用鼓声传递信息。现在收藏或仍在使用的铜鼓,多是出土文物或传世古物,件件都是铸有纹饰、造型精美的艺术品。如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周边有青蛙、蟾蜍饰物及翔鹭纹,鼓身有羽人舞蹈纹,竞渡纹,或通体云霄纹等。铜鼓上的纹饰,多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神奇奥秘之感,吸引着人们对它的内涵进行探索。今日出土的铜鼓与保存在少数民族中的铜鼓,其形制和纹饰各有不同,由此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帮助我们探索铜鼓舞中古文化的遗存。如蛙饰:多是立体造型,四只匀称地分铸在鼓面的边沿,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对蛙的重视、蛙的图腾崇拜。壮族至今还有祭青蛙的节日,认为蛙是雷神的女儿,通过它可以祈求雷神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又如太阳纹:它与古民族的太阳崇拜有关,著名的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就画有许多这一类型的铜鼓与铜鼓舞的场面。画面上,铜鼓置于江边,许多人物姿势相同,向同一方向欢呼雀跃,像是在击铜鼓起舞,祭祀江神。再如广西博物馆存的世界最大铜鼓:直径166厘米,重300公斤,鼓面中心是太阳纹铜鼓上的翔鹭纹认为是水鹤和鹭鸶,水鹤能测风雨,鹭鸶善捕鱼,以此纹饰寄托渔民出海平安、丰收的心愿。

02
铜鼓舞

铜鼓舞是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发展,铜鼓上积淀着古代农耕民族、沿海渔民的文化创造,也可以探寻在今日民间舞蹈中的遗存。主要在壮、苗、彝、瑶、水、布依等民族中流传,是今日比较偏僻的山区村寨。铜鼓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铜鼓为主,还配合芦笙、大鼓等乐器作为伴奏,一般都在节日中进行。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节日和活动方式,舞蹈的跳法与风格各有特色,他们从不同方面继承了古代铜鼓、铜鼓舞的功能与乐舞习俗,并不断汇入新的文化创造。

03
彝族铜鼓舞

         流传于滇桂两省接壤地区的富宁、那波一带,以当地村寨"跳宫节"表演最具特色。跳宫节与一位民族英雄有关:很久以前,一位彝族首领在率众抗敌时,因寡不敌众,在参战者几乎覆灭的关头,他利用金竹丛隐蔽,用金竹制作成弓箭,奋起反击,转败为胜。为纪念这位英雄,人们通过跳宫节表示对他的敬仰,以增强本民族的团结、和睦,祈求先祖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跳宫节活动的场地中心,要种上金竹,场边吊起铜鼓,全村寨的人都着节日盛装参加活动。先举行一定仪式敬神,"唱铜鼓歌"叙述彝族历史,扮演当年的"点兵出征""战斗""凯旋",在铜鼓声与葫芦笙的吹奏中,大家围着金竹跳舞,还表演狩猎、耕作、纺织为内容的舞蹈。

04
视频欣赏

请欣赏铜鼓舞


以上素材均来自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