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乐器档案】北京琉璃厂乐器一条街的变迁(一)

【乐器档案】北京琉璃厂乐器一条街的变迁(一)

2022-07-03 18:49:40


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上的乐器行中外闻名,这里集中了三十余家乐器琴行,每年大约有数亿元的销售额,北京琉璃厂乐器一条街不仅是北京乐器的窗口,而且也是中国乐器的窗口。


我在北京生活了五十多年,过春节,记得我小时候曾去过一次厂甸,从和平门起到虎坊桥止的南新华街。在这条街上有与它东西走向交叉的琉璃厂文化街。小时候逛厂甸,主要是吃糖葫芦、喝豆汁。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从那以后,我一直没有去过琉璃厂。可是今年过年,2003年春节,我又一次去了厂甸,据说,这次厂甸庙会是老街景的最后一次庙会了。春节一过,三、四月份琉璃厂一条街就要进行全面改造,此时琉璃厂乐器一条街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这条街的改造完成,将会更加展示北京文化古都的风彩。经过改造以后的琉璃厂文化街,将会面目全非,另是一番风韵。到那时,乐器将成为八个文化商业专卖区之一的乐器街出现世人面前。


















2003年北京和平门南新华街厂甸街景


当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猛然在自己的心头升起了一种想法,在中外闻名的北京琉璃厂乐器一条街,旧街、旧景将会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乐器职业工作者有责任把这段琉璃厂乐器发展辉煌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让我们的下一代看看过去的琉璃厂乐器一条街是什么模样。



琉璃厂的起源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区,法国巴黎有塞纳河畔,英国伦敦有弗业街,日本有“书海”之街神田町。在中国就是北京的琉璃厂文化街了。


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地处北京宣武区,分为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街两部分,与北至和平门,南到虎坊桥的南新华街形成十字交叉。大约方园2平方公里。每年的厂甸庙会就是在这个地区进行。


在这个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书店、古玩店、画店、乐器店。其密度之大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琉璃厂文化街已经成为反映民族优秀文化“琴、棋、书、画”的典型代表地区。



北京琉璃厂文化街旧地图


相传琉璃厂源于辽金时代(公元916年),叫海王庄或海王村,经过历代王朝的变迁,琉璃厂也经历了繁荣和衰败的各个历史时期,元代时,它曾是皇家官窑,是达官贵人出城踏青的风景区,明末清初,琉璃厂逐步成为京都的文化中心,是官仕、赶考举子、文人相聚的场所,而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的前身),一个远在安徽的三庆戏班为了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日,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就住在琉璃厂的韩家潭。后来,四喜、春台和春徽班也相继进京,他们都居住在离琉璃厂不远的百顺胡同、李铁拐斜街等地方,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与原来在北京流行的昆曲、梆子,以及后来的进京的汉调等相互融合,大约在1860年形成全国最大的剧种-京剧,这些最早来京的徽班演员都是居住在韩家潭一带。后来人员繁衍,又分布到棉花几条、椿树几条一带。北京最早的戏园像三庆园、广德楼、同乐园等,也都是设在离艺人居住地区不太远的大栅栏,这些地方在围绕琉璃厂的地段。现在,我们回忆这些,也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北京最早的乐器制造业是从宣武门和前门打磨厂和琉璃厂发源的了。


解放前琉璃厂文化街戏楼


解放前琉璃厂文化街戏楼


解放前琉璃厂文化街街景


解放前 琉璃厂文化街街景


在乾隆年间,是琉璃厂最为鼎盛的时期,各类书店、字画店、古玩店比比皆是,文人墨客涌集琉璃厂,而且在这地区的厂甸庙会也开始兴盛起来,据说,那个时候有书店230多家,古玩店37家,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八国联军的侵入,清朝皇帝的出逃,琉璃厂也开始衰落起来,1926年,北京开辟了和平门,拆除了厂桥,增阔了南新华街,琉璃厂被分为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东琉璃厂以古玩业为主,西琉璃厂以旧书业为主,琉璃厂的旧式书店和新式书店以及古玩业铺已每况愈下,业务日渐萧条,到了北京解放前,书店只剩下五六十家,加上装裱、文物、南纸店总共有170家,这些也是造成一些行业转向乐器制造业的原因。


问起许多老人,他们都会告诉我,旧中国的乐器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平门的琉璃厂和前门的打磨厂。旧中国,北京根本没有西洋乐器的生产,全部都是民族乐器小手工做坊,北京的乐器制造业就是从这两个地方发展起来的。



琉璃厂乐器作坊的来源



相传在琉璃厂早期,有两位善弹古琴,并鉴定和修理古琴的人,一位叫张春圃,一位叫张莲舫,琉璃厂的乐器坊就是从他们两位开始的。张春圃,北京人,生卒年月不详。古玩行人传说,他家住琉璃厂,同治、光绪年间在家修理、鉴定古琴,懂五音六律,会弹奏乐府古典乐曲。


张春圃修理、鉴定古琴,没字号,家门上挂个小牌,上写“张春圃修古琴”。牌子虽小,四、九城会弹琴的差不多都知道他。他修古琴、配零件收费少,名琴经他手的不少。他弹奏古琴,受到众多人欣赏。京城里的王公、大臣、豪门贵族逢喜庆寿日,都请他出席堂会演奏。官宦人家请他去教公子少爷弹琴,他不吃不喝,教弹一曲就走,从不收费。


肃王府请张春圃修古琴。肃王爷隆憋懂乐音,喜欢听乐府古曲。派人请来张春圃。张春圃弹琴为王公、大臣所赏识,西太后亦有耳闻。光绪五年前后,太监李莲英来琉璃厂向张春圃宣称;“慈禧皇太后欲学琴,听说你弹琴弹得好,召你入宫。你要好好侍候太后老佛爷,给你个内廷供奉当当,在内务府领俸听派遣。”


张春圃进宫,不是在戏台上演奏古曲,而是在寝殿授琴。坐北朝南的寝殿七大间,慈禧坐在极西的一间,西太后听他弹琴,琴声入耳而高兴。慈禧虽然是女人,但她不愿听缠绵忧怨之曲,则喜闻高亢洪亮之歌。张春圃一曲成功,正中慈禧之所好。一次,张春圃进宫,弹奏曲终,得罪了光绪皇帝载椭。回到琉璃厂的家就把门上挂的“张春圃修古琴”的小木牌摘掉,第二天找房子搬家,由西琉璃厂街面上搬到东琉璃厂一个小胡同——文明胡同里头。宫里来人找不到他了。


张春圃后来仍在琉璃厂修理和鉴定古琴。他去世后,琉璃厂出现一家蕉叶山房经营、修理、鉴定古琴。张春圃的故事在琉璃厂传闻很久。而张莲舫比张春圃要晚四十余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才去世,却只留下“古琴张”这个绰号,琉璃厂没有不知道张莲舫这个人的。


琉璃厂自从“古琴张”去世后,再没鉴定、经营、修理古琴的了,这套手艺和鉴定程序与方法,算是断了捻!自从九一八事变后,琉璃厂没人经营、修理古琴了。只有马良正和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制作胡琴了。


还有位姓张的于咸丰、同治年间在东琉璃厂小沙土园北口往西拐角处开一家文盛斋弦子老铺,经营到北京解放后1956年的公私合营,是北京民族乐器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店铺。文盛斋创始人张某是河北深县人,膝下无儿,只生一女,嫁给姓夏的。她早年丧夫,未生子女,父死后,她继承了文盛斋,成为文盛斋的女经理人。


这位妇女在老北京制作和经营民族乐器很有声望,绰号“张寡妇”。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体重有二百来市斤,体形肥硕,一次她坐人力车,竟把一辆车箱给撑裂。这样肥胖的女人,长寿到九十四岁,制作经营民族乐器长达六十多年。文盛斋在她的经营管理下,成为北京民族乐器最大的作坊和店铺,为北京民族乐器厂的成立打下了基础。张寡妇是位豪爽有魄力的女强人。她注重产品质量,不惜工本。制作胡琴讲究用福建紫竹、湖北蛇皮,工艺细致,音色美。培育出马良正、李辛田等海内外闻名的制琴名手。参加公私合营时,她家还存有一批给清廷御制的“雅乐器”样品。除年节外,她不准工人走街串门。她买了好多书,其中有鼓词乐谱,也有章回小说,组织工人读书。收活后由一人读,大家听,章回小说吸引人。有的工人看鼓词学乐理,提高了制作乐器的钻研兴趣,使乐器质量逐步提高。


旧中国由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人民穷困僚倒,民不聊生,文化娱乐业几乎没有,所以乐器行业也是濒临消亡,成为一个要饭的行业。乐器作坊,不光是工人,就是掌柜的,说解散就解散,改行干别的。而一些从事专业演奏乐器的人同样是朝不保夕,没有演出时,就把乐器送到当铺换钱维持生活,有演出时,再把乐器赎出来参加演出。(未完待续)


(文/丰元凯  写于2003年)


 选自“乐器档案馆”微信平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进入我们的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