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这是一件汇聚天地灵气的乐器,古今文人都爱它

这是一件汇聚天地灵气的乐器,古今文人都爱它

2022-07-21 20:25:16

近日,东方卫视每晚23点档播出10集大型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以中国乐器为视角,展示中国民乐的博大精深,乐器技师的匠人精神,、传下去”的要求。该纪录片由东方卫视中心公益媒体群一群85后年轻编导拍摄,今晚23:40将播出《笛子篇》,编导徐蓉特意用编导手记来讲述有关笛子的故事。




笛子,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常运用于中国民间歌舞、器乐、戏曲和曲艺中。


今天,笛子与民族管弦乐队或交响乐队间所进行的对话,也越来越多被人们认可或欣赏。


 

作为中国乐器的一大瑰宝,笛子是最受民间艺人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同时也是古代文人最钟情的抒发情感的载体之一,可谓雅俗共赏。



笛子的音色非常有穿透力,在中国民族乐队里非常重要,它会带动整个乐团。笛子的表现力非常广,模仿鸟叫等,是其他乐器所望尘莫及的。



笛子是一件地道的中国乐器,这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笛被古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乐书》中记载,“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七孔,下调,汉部用之。”可见早在汉代,笛的演奏和制作,已经在宫廷雅乐中有着重要突出的地位。历代的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造家,苦心钻研、世代相传赋予了笛子鲜明的艺术个性,使之名扬中外艺坛。



笛子的音色,需要松、厚、圆、亮,同时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可以说是一件汇聚着天地灵气的乐器。笛,就是要让我们涤荡心灵,回归自然,不忘初心,极致用心,也许这数千年的传承足迹就是笛子告诉我们的“道中有道”的精彩独白。



编导手记

编导 徐蓉


“一段竹节,凿几个孔,放牛娃也能使的玩意儿。”这是大部分人对于笛子的印象。尽管它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与繁复庞杂的古琴比起来,笛子简单到令人担忧撑不起一集专题的体量。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有精妙的门道,如同在书法里写好“一”字往往最难;在饮食文化中,煮好一碗白粥也最考验功力一样。取材自然的竹笛,如何挖孔、调音做到天人合一、极致精妙,这个命题,犹如中国文化中的“道”和“术”,延展开来其实丰富有趣。



“笛,涤也”,它就是让我们涤荡心灵、回归自然。一段小小的竹节,汲取天地精华和灵气,一把小小的笛子,荟萃数千年中华文明。制笛没有独门蹊径,只有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和极致之力才能做好它;做人也同样没有捷径,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任何成就都是“用心”二字得来。


与著名演奏家唐俊乔的一番对话,她的其中一句话尤其令我触动心弦。这位《卧虎藏龙》电影原声音乐的演奏者、获得众多赞誉并声名远播全球的唐俊乔,提起笛子只是谦虚地称自己更愿意做一名“竹笛文化的传播者”;而音乐家谭盾为她量身定做的曲子《竹迹——一根笛子的独白》,则恰好作为贯穿其中的线索,串起从河姆渡遗址的骨笛,到与交响乐团对话的现代改良笛;从笛界国宝级人物陆春龄家的探访,到余杭铜岭桥的竹乡寻访,再到民乐厂内的现代工艺,以及制笛师的精湛手艺,串起整个中国近现代制笛流派的演变过程。而历代笛子演奏家的坎坷经历、笛子教育家的付出努力、笛子制作者的钻研贡献,也在这段小小的竹节中无声而有力地展示。这其中不管是镜前还是幕后,都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和默默付出。演奏家蒋国基为了配合我们日夜兼程的拍摄进度,特意带上恩师赵松庭特制的骨笛,从杭州亲自赶赴现场;唐俊乔为了我们的拍摄,在国外演出期间还帮我们热心联络、一回国就抽空带我们四处拍摄;制片人万姐为了找到已故大师俞逊发等人相关的历史资料,在浩瀚的片库中苦苦搜索近一周;民乐厂的季主任为了方便我们出行采访,又是安排车辆又是提供助手,一大早上班还为我们详尽提供各种考证记载⋯⋯



我对“竹笛”专题怀有更强情感的另一原因,在于拍摄制作的一年中,我也怀上了我的二宝。腹中的小宝宝很幸运地随着我拜访了各地的名家、探访了全国著名的竹乡铜岭桥、聆听了笛子大师的妙音、领略了制笛大师的精湛手艺;撰写配音稿的时候,TA总是充当第一个观众⋯⋯我经常说,我怀的是“双胞胎”,《中国乐器》——竹笛篇就是我的另一个孩子!



大型纪录片《人生难得几回闻》倾情播映


3月9日               笛子篇(上)

3月10日             笛子篇(下)

3月11日             琵琶篇(上)

3月12日             琵琶篇(下)

3月13日             古筝篇(上)

3月14日             古筝篇(下)



今晚23:40

《人生难得几回闻》笛子篇(上)

中国乐器 源远流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