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朱起东:开创中国小号历史第一人

朱起东:开创中国小号历史第一人

2022-06-10 18:51:15


2013年是中国著名小号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朱起东诞辰100周年。

 

朱起东(1913.9-1990.12),浙江余姚人,九岁开始学习小号,先后师从美国小号演奏家苏美格(Shoernaker)和俄国小号演奏家道勃罗夫斯基(Dobrovofsky)。1939年赴美国芝加哥音乐学院深造,1941年获音乐学士学位。1942年获美国阿美利庚音乐硕士学位。1945年获美国西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后任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理论及小号,同时在上海美专教授和声学与音响学。195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并在上海音乐学院兼职教授长号、圆号以及乐器法、配器法。1956年起任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管乐教研组组长。

 

 

朱起东:中国小号宗师之一


管乐界一向把夏之秋、朱起东、洪潘和黄贻钧尊称为中国小号奠基人,或者说“中国小号四大宗师”。


为缅怀朱起东教授以及更好地继续和传承其音乐教育思想,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由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办、上海小号研究会协办,于10月17、18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了“纪念朱起东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

 


父亲告诉他,教学要“善诱”

   

朱起东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位小学校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朱起东从小就喜欢艺术,九岁就开始随父亲学习小号,兄弟五人,在父亲的引导下,索性成立了“朱氏兄弟”小乐队。


一边学,一边演,足迹不仅在乡村周边,还跨到宁波等大中城市,每到一地都引起当地乐迷惊讶和赞叹,毕竟小号这个在当时是属于“泊来品”和“稀有”乐器。

 

当年的音乐教师多是一专多能,或者说,教授乐器也是属于第二专业,朱起东也不属于例外。

 

1934年朱起东在上海学习会计,同时业余教授小号,四年后大学毕业,拿到商学学士学位后,他远赴美国求学音乐,从此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自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教学小号,至今许多学生回忆道,“朱先生教学永远是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从未见到他对学生发脾气,训斥、挖苦。”


每当学生在上课中出现差错时,他总是非常慈祥地安慰着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再来一次。”使正处于紧张状态的学生很快就平静下来,达到教学的要求。

 

上海小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名小号演奏家王学平回忆他自己60多年来走过的路说:“我不会忘记我是怎么会和小号结缘的。”


1962年是上音附中第一次招生,我这个不懂音乐的“白丁”学生,经过初试、复试竟然被先生选上了,先生当面和我说以后要好好吹。


其实中间还有几次测试我都没去(在初试到复试期间会有一个时段的考察期,如:号嘴练习、乐理课等都会有阶段测试),直到最后一次复试我也没有去,当时先生让教导处林阳老师打电话找来了。


当时通知是传呼电话,家里大人上班我听好传呼就一双塑料凉鞋、汗背心、平角短裤,从现在的田子坊走到音乐学院北楼,走了近一个小时,结果因为先生的坚持,我才有今天的小号成就。

 

记得有一次专业考核,在考核之前我向高年级的师兄借了一把德国小号(平时我们用的是捷克小号),据说德国小号比捷克小号要好,我进考场后才发现其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结果音吹断了、考砸了。


虽然这次考试我还是拿了高分,但之后先生依旧板着脸走出考场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前面用的不是你自己的号吧?哎~你看你!”我看得出当时先生很生气,但先生的话语中还是透露出了对我的关心和喜爱。


我的师弟们直到现在见面也会提起这件事,我想这也许就是先生喜欢我的依据吧。

 

 

没有架子的名教授

 

朱起东患有多种疾病,但上音师生经常看见朱先生骑着一辆自行车出入学校,不管遇到名气响当当的教授,还是遇到普通的员工,他都是乐呵呵的打个招呼。


在小号教学上名气很响的朱先生,远近学生纷纷慕名前来求教,可他每每有求学者总是有问必答,有信必复。


晚年的时候朱先生已经重病在身,卧床不能活动,看到有学生去信求教,他就口述,让夫人记录及时回复,甚至有农民兄弟求教朱先生,他照样认认真真回复。

 

王学平幽默的说,“眼看先生青年时的照片,就一个字“帅”,如果先生今天还在世的话,我想师母一生的压力可就太大了。”


朱先生平时是个穿着非常讲究,带有西式装扮的海归英俊上海男人,一出口就是余姚口音的上海话。


王学平回忆道:“我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先生教我时就从不讲大道理,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吹号和讲话、唱歌的表情是相似的,要自然放松。声音好听是第一位,声音好了吹其他的都会好,还告诉我,呼吸时脸和喉咙都要放松,吸气速度要随节奏,不可以过急、过快,否则会使身体的很多部位肌肉都抽紧了,身体僵硬吹出的声音也就憋紧、难听,这方法一直伴随我到现在,如今我在教学时至今延续朱先生的教学方法。”

 

王学平说及他的教学经验,“业余学小号不能像专业标准那么高,应该以兴趣为主,老师选中的各方面条件不错的学生,学生不一定想学;相反,有些满口龅牙、兔牙,基本音阶都始终唱同一个音高上的,一看和正常人有点距离的孩子反而特别想学。我就坚持先生教我的理念,人在松弛时吹气最舒服,只要吸气自然,吹起来就不吃力,旁人听起来不讨厌就成功了,所以外在条件差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能得到发展。

 

 

延续朱先生的事业

 

小号首次记载约在公元前15世纪的古埃及人和日耳曼部落的图画中被提及,如此推算它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古人曾用恐怖,可怕,沙哑和粗暴来描述古罗马军用小号的声音,当时只有罗马人,人和犹太人的牧师才允许吹奏小号。


圣经的译本中也曾提到过这种乐器,将它与天使的声音联系到一起。


西洋管乐传入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发展演变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清朝末年开办洋务运动,在“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进步口号的带动下,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西方文化也逐渐传入我国,使得国人的眼界得以开阔,思想得以开化,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西洋管乐这时也在华夏大地上悄然兴起。

 

确实,小号的音色不会让人觉得多么惊艳。但当她从寂静里悄悄起来时,就好像一棵树,在风里轻轻摇曳着茂密的枝干,毫不夸张做作。


她就在那里,你可以感觉到她冰凉的质感。她悠悠地,漫不经心地传达给人知道。

 

朱起东留学美国学习小号演奏艺术的时候,当年美国人认为“小号不属于歌唱性的乐器,主要是以吹奏雄壮性的乐器”,但朱先生在学习的同时感悟到,“小号应该能表现优美的乐器,应该能让人单独加以欣赏的乐器”。


因此,他摸索着将中国民间民族音乐的表现方式融汇进小号的演奏技巧,竟然登上美国舞台,让美国观众啧啧称赞。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以后的教学和演奏都将这一西方乐器中国化、民族化,及至晚年的1986年,朱先生患大病之后,坚持完成了他的最后一篇著作《小号表演艺术》。


贺绿汀老院长为此亲自提词作序:“我国现在还没有‘的’一本专门研究小号表演艺术的书,它的出版将对小号演奏者正是迫切需要的时候”。

 

打开朱先生众多的论文、乐谱和资料,发现尤其在解放后的那个时间,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用西方音乐手法与演奏技巧对中国乐曲再度创作的小号独奏曲百余首: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老渔翁》、《阿拉木汗》、《秋收》、《故事》、《游击队之歌》等小号独奏、重奏及其他管乐的谱子,为今天从事小号的教学、演奏的从业人员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斯人已去,但朱起东的教学和创作一代又一代在影响我们今天的小号教学乃至管乐演奏的发展。

 

至今仍然在专业院校教学的由他译注的《阿尔班小号短号教程》是一套完整而又系统的教材;另编有《小号独奏曲集》以及《中国作品专集》,《五声音阶日常练习》等教材,填补了中国五十年代小号教材的空白。

 

除与管乐相关的论文之外,他还在普及音乐方面编写了众多普及读物,如《解放时期名歌钢琴选》、《木管乐器指键的发展》、《弦乐器的音色》、《音乐声学基础》、《我国古代在音乐上的卓越成就》以及音乐兴趣书集《音乐挂图》、《你对乐谱知道多少?》等专著。

 

正是由于朱先生在中国音乐教育以及小号事业上的魅力和影响力,在缅怀朱先生的同时同行们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先生的教育思想,将小号教育的传统方法和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

 

正如小号从业者所说的话:“让时间来证明,相信我们的小号事业明天会更好!”


朱起东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音乐会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本文原载于《小演奏家》2014年第04期




后语:许多读者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的支持习惯,如果你在阅读后觉得不错请加以关注、转发和文末评论,以示支持!


我因为长期坚持原创不容易,多次想放弃,但因为有你在读,所以就以“我坚持是一种信仰,你关注是一种态度!”从而让我的原创“踏迹寻音” 公众号不断推出新作品!


微信或QQ联系:308228183



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可重读“踏迹寻音”微信公众号高点击率文章:

                              

听着川江号子游重庆


兰溪,一个美得有些“霸道”的地方!


刘照陆:让冷门乐器“大管”越来越热


2017上海艺博会11月初与您相约浦东世博展览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