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对话蔡大礼:守住传统书法的底线

对话蔡大礼:守住传统书法的底线

2022-07-05 00:57:38

石开先生说蔡大礼,成功的艺术,应该是“艺如其人”,至少应该有这样一种理想,就是把文字的造型与人格追求的精神结合起来,把人生向上的一些信息浓缩或折射其中。具体说来,不单是文字的造型,连同他的书学观念,言行举止间的儒雅,给我的感受,都如同其思想般透彻。他对书学琢磨的很明白,就像这个鼓噪的艺术界,始终有一群人保持清醒一样,他就是这群人的领跑者,发出了“守住传统书法的底线”的声音。

   

如他所说的,严格讲没有“雅俗共赏”这回事儿,永远是“雅”来引导“俗”,话语权在主流手中,靠耳朵来听的总是滞后,等大家都知道王羲之好,就像是“雅俗共赏”了。同样,今天的文化背景不适合直接套用在传统书法身上,有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需要打破。所以蔡大礼撰写《关于中小学恢复书法教育的提案》,对于书法好坏的标准,对于下一代应该成为什么样,对于中国文化本身,他始终保持敬畏,坚守着传统书法的底线。

   

书法之小众,于蔡大礼就像那句谚语“用一根针去挖一口井”,他真的挖了这口井,给今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容易饥渴的当代人提供源源不断的传统精神供给的水井。很多时候,他的见解和抱负,像他的作品一样,并不是因为执念,也非欲望的驱使,如石开所说,可能仅仅是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蔡大礼


蔡=蔡大礼

李=李昱坤

李:您是当今书坛比较活跃的书法家,对时代的发展始终保持冷静和敏感。八十年代起,您、曾翔、刘正成等人已经走在时代书法的前端。九十年代又亲历了互联网第一次浪潮,大概是零八年左右,博客、sns、论坛、微博开始崛起,我记得当时您是中国书法网的总版主,还写过一篇反思互联网书法的文章,说网络书法是信息式的,真实性和学术性令人堪忧。这些年变了,互联网从电脑转到了移动手机端,微信和app崛起,在当下这个书法环境中,您之前提到的那些问题还存在吗?想请您就互联网和书法的冲突,谈谈当下的感受。


蔡:互联网对于书法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开阔视野,实现了跨地域的交流,国内甚至拓展到国际的范围。当年我们上网的时候,主要用的就是论坛。中国书法网应该说是国内书法领域的第一家专业网站,聚集了领域内一大批比较活跃的书法家和爱好者。网络促成了当时的“书法热”。你可以实时的看到不同地区书法发展的一些现状,看到一些博物馆才能看到的图片资料,彼此沟通交流起来也很方便。


蔡大礼篆刻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成熟,互联网的聚合力反倒越来越少了。一个原因是业界同类型的网站、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媒体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不纯粹了。比如大家不再单纯为书法,而必须要考虑经营方面的事情,要商业化。网站不做特色,都想做门户或者做电商,把经营搞起来。这当然可以理解,维护一个网站也是要投入的,所以它也得有商业化支撑。那么商业化元素对书法本身必然会损害,同时,无形中带来了一个新兴的互联网字画市场。后来,随着这个市场慢慢崛起,书法网站最初的使命似乎也结束了,这是过去没有想到的。艺术品电商跟传统交易方式不一样,起初我们觉得网上好像根本卖不出东西,后来发现可以,甚至还卖得挺好,我就觉得,互联网的模式现在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


从书法本身来讲,跟随着这种趋势,理想主义的东西少了,艺术性、学术性这样的寄托与氛围也难再持续。另一方面你看网上的书法,基本上没有跟原作一样那种真实感,它会出现很多变化,信息本身被衰减。再就是图片经过加工,美化、PS,又损失了很多东西。一些历代书法作品的原作经过互联网的呈现,使大众对书法本身的看法和判断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在交流过程中,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很强调去看原作。如果不能以这个为评判标准,会导致许多无谓的争执。


工作室一景


李:您过去谈到过“书法是通过古人和他们作品传之后世有关汉字书写的规则与规律”,过去从原作,拓片到字帖印刷品,现在到了读图时代,如您所说互联网是代替不了原作的,对于书法本体而言,这种书写的规律是否单纯的依靠图像来传承?


蔡:不完全,但图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书法实际上是有关书写规则与规律的系统性总结,除了自然图像之外,还要包括很多东西,比如古人的书论、书写的材料工具、汉字知识等等。拿书论来说,古今专门讨论书法的文章实际上是不多的,而且中国书论比较擅长借用兵家的语言,或借用文学的语言,像《晋书·王羲之传》说到王羲之的字“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些表达对于学习书法来讲,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担夫争道”,以及“折钗股、屋漏痕”,如果把它转换成一种方法的话,你很难找到操作的依据,所以图像就重要了。这些墨迹的形象,实际上成为探究书法法度与规律的唯一线索和依据。我认为这是书法比较难的地方。


书法比绘画难在哪?绘画可以通过写生,“外师造化”,找到很多可以师法的依据。但是书法不行,只能是前人怎么写过,我们从笔迹的图像里去寻找可以师法的东西,继而去寻找这个规律;通过对墨迹图像的观察,通过临摹的不断实践,结合学习,领悟与书法有关的各方面信息,帮助你来理解和学习这个“法”,也就是这个规律。


王羲之  游目帖


实际你要学懂古人,第一要以墨迹为根本,如你所说,原作、古代的碑刻、拓片到现在的印刷品、互联网图片,就是古代留下的和书法有关的这些形象的东西;第二就是跟书法有关系的所有文字记载,包括书法家本人的生平经历、、经济、文化、宗教等等因素,都对书法本体的理解有重要作用。例如,很多人学过书法史,但弄不清为什么要学书法史。实际上,书法史真材实料地告诉你书法原来是什么,后来是什么,为什么演变发展,加了什么、减了什么,什么是书法千古不易的东西。所以说书法的传承,需要依靠图像,需要反复训练,但又是一门很综合很全面的艺术,需要充分的文化信息来支撑,需要对时代社会的认知能力,对美的敏感与创造力,这也是书法比较难的地方。


书法史再往外打宽一点,就是文化史。书法在演变过程中经历过一些历史变迁,古人在记述书法传承的时候没有很系统,因为书法只是文化传播中的一个工具,它不是一条主线,在历史里若隐若现,你不得不费很大力气去挖掘。等到你把这条线慢慢地挖明白了,你才知道原来是这么个过程。弄清楚了之后,可能你要学的东西,就不单是学校里的那几本教材了。我个人主张书法学习要“打通”,没有打通所累积的厚度,你的高度一定是有局限的;我也是比较反对死钻一家的那种,在古代,这种情况可以理解,那时候没有印刷术,碑帖不易得,是客观条件造成的。现在搞书法的人仍有死盯某家的传统,有人学二王,就一辈子学二王,有的人一辈子就学米芾、学王铎……这种方法很取巧,把一家练熟写像了,很快就容易得到认可。当今展览评选都喜欢看你的渊源,看你从哪来的。把某家的特点抓住看起来“事半功倍”。但从长远来看,这么学的结果难以把书法真正“打通”,眼界的局限导致自己整体的水平没法再有提高,反而某家某派真正好的东西未学到手,习气上身却不能脱掉,这是最危险的。

所以说,书法的传承是非常难的,图像是传承的根基。


蔡大礼 楹联 书法

  

李:您过去说过,书法不能形而上学,要结合历史。沃兴华老师写过一篇文章也说到这点,说今天已经到了展厅时代,实用性消失了,书法应该在形式上下功夫,所以所谓的“大字”、“丑书”等都出现了,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蔡:不能形而上学是肯定的,因为时代在发展,书法必然要发生变化。今天谈书法,和民国时期谈书法是大不一样的,和古代也不一样,因为书法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已经没有了,你不能不承认这个现实。现在书法界的一些朋友,觉得不能承认这个现实,甚至要像古代书家一样要书家“学者化”,古代文人就是以学问为第一要务,先治学,再用书法这个工具记录下来,书法是他们课业之余的事,天天拿着毛笔写字,就成了他们修身的一项技能。但这在今天几乎不可能实现,因为我们没有古人的文化环境,今天的书法已经变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在没有文化背景完全的前提下,古文字不学行吗?书法史不学行吗?历史不了解行吗?技术技巧不好好训练行吗?这些东西已经把书法变成一项专门的学问了,专业学书法也不见得学的很好,更别说你还要去做学问,要在经学史学或古文字上有一定成绩,根本忙不过来。所以说,书家学者化,是脱离了当前的文化背景,有也是装装样子,脱离时代更像是表演,是没有意义的。


工作室一景


沃老师讲的这个现象是符合时代的,他说现在的书法已经不再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形式了,展示的途径只能通过展厅,所以更多的要强调这件作品在展厅里的效果,这是有道理的。在现在这个环境下,书法展示的途径就是和过去不一样。过去拿一幅手卷,在书斋里怎么把玩都可以。现在书法最终流向展览、印刷和收藏。但是沃老师所说的也是有问题的,过于强调书法的外在形象,对书法本质的东西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忽视。书法就像一幅抽象画,形式感很强,挂在墙上很好看,但只有形式和水墨,我觉得不是书法本质的东西,作为书法核心的识读性被抽离出来了。


其实沃老师本身写这么多年字,技法和认知已经非常好,但技术表现还是有空间的。技术是可以欣赏的。书法技术运用的漂亮,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上的“美”。就像我过去讲座提到的卖油翁的故事,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说他只是熟练了。技术达到了很高级的程度,就是非常高级的“艺术”,它就有了观赏性。另外,技术的表达还要有一种文化上的信息去充当与观众沟通的渠道,这也是书法为什么离不开汉字的原因。欣赏书法也是在欣赏技术。如果只重视画面上的构成、墨色,不看技术的话,看起来很粗糙、很不讲究,即使有很精彩的东西,最终的书法也是比较粗糙的,就是书法因素中“技术”的那个层面经不住考究,技术的价值因素损失掉,书法总的欣赏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同时,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阅读其中的文字也成了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假如完全不要文字,书法欣赏也会失去丰富性或产生一些障碍。因此,我觉得书法在当代要维持几条最基本的底线。一旦底线被破坏,书法这门艺术就开始变异了,它就会异化成为另外一种东西。

   

这点在日本书法史上有所体现,日本当代书法就是把书法给异化,异化成一些水墨、平面构成等美术化抽象化的艺术,感觉和书法也沾点边,但是越来越不像书法。守住书法的底线,就是书法这门艺术不会变成另外一门艺术,坚守好它本身的原则和法度不被异化。就像京剧的唱念做打,一桌两椅,我非要把它改成话剧写实的布景,再配上西洋乐器,实际上这门艺术就开始变味了,变味就要被异化掉了,不管变成什么,反正已经不是这门艺术了,所以说传统艺术在没有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有些底线也是要坚持的。


蔡大礼书法作品 谢无量诗

 

李:传统书法需要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蔡:至少有三条底线:


第一条,坚持写汉字。日本人写假名书法,假名书法也是把书法的很多东西异化掉了,近些年包括英文书法、绘画书法都不应该属于书法范畴。


第二条,坚持用毛笔。你用其它的工具书写不能得到承认。不用毛笔写出来的,我觉得应该不是书法。


第三条,要尊重书法一些既有的规律和法度。所谓的法度,就是书写的一些规则和规律,把这个法度和规律完全抛弃,那就是江湖习气,没有法度乱写乱划就完了。比如写个老虎的“虎”,一个尾巴转好几圈,这是书法吗?我觉得不是书法,至少这三条应该是底线。

    

我觉得在这些底线之内,书法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就像京剧唱念做打全都有要求,还会出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底线是法度,遵循法度的前提下,当然可以百家争鸣,但是不要把这门传统艺术变得不伦不类。


蔡大礼 临帖作品

 

李:八十年代好像出现了一批人,像魏立刚、邱振中、谷文达、邵岩这批人,看起来就是在挑战这些底线,避开传统书法表现程式,回到汉字源头去写抽象书法。


蔡:我觉得,这些探索可以归到“美术”里,不用非在书法里头占据一席之地。有些书法可以说和书法没有太大关系了,你也无法识读,但是他用的是水墨的形式,和书法能沾点血缘关系,只能说是“近亲”。但是这些艺术创造也会产生精品,像邵岩老师的一些作品实际上也是水墨艺术,他把传统的书法元素与前卫的观念相结合,有一些很出色的创造。北京的某个酒店用了一批邵岩老师的作品,做得很有装饰性和构成感,与酒店现代风格的装修、陈设非常协调统一。


蔡大礼篆刻作品


李:两千年以后的中国艺术开始变得非常多元,所有的艺术元素,包括传统书法、非洲木刻、甚至西方各门各派的艺术都像仓库似的,能随便拿来用。对于书法在这种完全多元化的艺术环境中,书法家这个角色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应对对于失去实用性书法环境的挑战?


蔡:实际上挺难的,但是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又有很强的中国性,一定要传承和坚持下来。我过去经常说“书法是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有了这个钥匙,通过书法就可以进入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就像我做篆刻,我得学点古文字,就得读说文解字,发现汉字演变的过程挺有意思,实际上就是以书法作为契机,带你进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角落。你可以去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东西。我们研究书法史也一样,为了书法学习的需要,发现很多事情的关联性,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所以,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书法可以成为一个点。


再者,作为中国人,汉字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大家都要学文字,虽然我们可以用电脑打字,但是你来写一写,是非常有好处的。学习的同时回到了传统本身,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文化,这是值得好好做的事情。2011年时候,有一份提案是“中小学恢复书法教育”,,当时吴为山先生发起倡议,发动了几十位政协委员,一起做了的“恢复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的提案。这个提案的原始版本是我起草的,之所以愿意无偿做这件事,我觉得先把它推动了,然后再让大家慢慢建立一种习惯,建立一种对传统的认识和敬畏。现在这个提案通过了,已经开始实施,我觉得前景应该不错。实际上,我们当下面临着古典文化背景的失去,你要重新建构一个新的文化背景,这是一项长期的文化工程。用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下一代的国民,造就适应国家发展的文化环境,保证国家文脉健康的延续和传承下去,这是百年大计,书法发展应该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蔡大礼篆刻作品

 

李:您认为一个优秀书法家的标准,应该是什么样的?


蔡:书法到了当代,已经变成纯粹的艺术了,丧失了实用的功能,变成了专艺专学,所以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个艺术家,应该具备艺术家应该有的一些品质。书法家的成功与否与他的思想境界有很大关系。我觉得很多人做不了艺术家就是因为缺乏思想,没有思想的作品没有深度和厚度,比如纯粹的是为了模仿,把某一家学到手之后为了换钱讨生活,或者只是为了拿一个某协会的证书。这样不能说是艺术家,从思想到认识没有一点艺术家的特征。这是一个很糟糕的问题,对一些人书法只是工具,并没有很高的艺术追求。



所以,我觉得首先必须要有思想,要有艺术追求,这是最重要的。再一方面就是遵循书法的好坏标准,我们曾经就书法评鉴标准问题展开过很多次讨论,不能说任何人只要拿着毛笔写字就都是书法家。作为好的书法家,技术上不光要达到及格线,也应该有相当的水平才行。最后一点,我觉得好的书法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面貌。完全像某个古人,或者像现在所谓的展览体,盖上名字,作品是谁的你根本分不出来,就像是一个人写的,这当然不算好。好书法家至少是要有个性,有自己独创的东西,独到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如果再有其它方面,就是对书法的认知要有自己观点的创建。一个人写了一辈子的字,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我觉得也不太站得住脚。在书法上有所建树,他应该会有一些过人的见解,哪怕这个见解很个人化,和别人不一样,非常的特立独行,我觉得也是有意义的。,那个高研班招了学生之后,,一个老师一个说法,而且都不一样,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我告诉他,这就对了,每个老师对书法的认识和体会都有个人的角度,所以在阐释的时候他是从个人经验出发的,肯定就会有区别。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如果老师都讲的一样,那看书就好了,不用跟老师学了。所以我说这叫高研班,就是比普通班要高。


蔡大礼篆刻作品


李:您说到对于书学的建构,实际上对于传统,很多书法家深入不进去,建构都是依附于他人,或者很表面的依附于传统,自己的认知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伪认知(捏造概念)”的状态。


蔡:对的。从当下的角度来讲,打入传统是你要对传统的东西做到能够领会和理解。现在好多人讲,我只要把帖写到跟原帖一模一样,我就理解传统了,其实那都是自欺欺人的。有的时候写得很像,你不见得懂传统。有些传统的细节实际上是一种书写习惯,对你的学习来讲,又不是实质性的东西。我学传统,是学它的面貌,还是学它的神髓,还是学它的精神?这是很重要的。对传统的这种表面化学习,把复制传统作为一种炫耀,甚至以假乱真,觉得这个很了不得,很值得自豪,其实是很要不得的大忌。


真正对传统的理解,实际上是把传统的前后关系搞清楚,包括它的神髓和流变的脉络,这比你只学传统面貌要重要得多,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古代留下来的经典碑帖,像前些年大量出土的简牍,就是古代人用毛笔直接在竹简上书写的墨迹。这么好的条件还在对传统的形象做一个简单的临摹,或者抓取某一家某一派的书写特点,我觉得还是太简单了。深入不下去的问题实际上也困扰大家很多年。大家不知道在哪个地方使劲,也就制约了现代人对于整个书法的“入古”,不知道对传统的这种认识和理解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反之书法界还在讨论一些看起来很可笑的问题,比如什么“丑书”之类的词,这些非常荒唐可笑。字的“丑”与“不丑”根本不是艺术语言,也不是学术语言,,,给你一个大棒,戴个帽子,说你是“丑书”。从学术上说,“丑书”这一说法,没有任何的标准可以来检验,你没法衡定这个东西。现在还把这个问题当学术来讨论,也反映了整个书法界的理论水平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所以我们刚才说到“书法不能形而上学”,什么“正统书法”、“民间书法”,特别是从社会上传过来的这些碑版,流传有序的算作经典,其它的就是野狐禅,甚至说“某个作者社会地位很低,这个人是工匠不值得学”等等的说法,就是我们自己处在画地为牢的状态里。都知道“入古”“出古”,什么是“古”,只有搞明白了这些,才能走出来。


李:我觉得我们的未来应该会出现一批优秀的书法家,这只是期望。如您所说,首先需要端正对“古”的态度,守住传统书法的底线,书法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我相信这些一定能给到许多人一种精神的启迪,谢谢蔡老师!


本公众号部分素材来自网络,可能无法标明作者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核实后将采取相应措施。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


每日分享艺术收藏海量资讯

——书法官方微信平台——

打造书法专业微杂志

欢迎关注、欢迎投稿、欢迎合作

投稿邮箱:49459944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