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卢森堡打击乐二重奏比赛1

卢森堡打击乐二重奏比赛1

2022-06-27 23:38:41

今天是2018年情人节。至少我敲击键盘时,北京时间还是。


不知亲爱的读者们都是因为什么原由选择了音乐专业的,热爱?被威逼?被引诱?投入太大不学可惜?大概这些都是常见的理由吧。然额,有这么一个女孩,在中学阶段连续两个月为了那个他送去温馨早餐,却并没有挽留住这位只喜欢另外七碗馄饨的路人甲。一心离开学校的她在一个偶然机会被老师说了一句“学作曲吧”,于是作曲成了这位普高钢琴女孩不得已的选择。


故事没有完,一个欧洲的国际打击乐比赛,委约二重奏打击乐作品进行评选,从全世界共四十一首作品中选出了一首来自中国的作品,作为这次卢森堡二重奏打击乐比赛初赛的指定曲目,这首作品就来自这位普高钢琴女孩。


亲爱的朋友们,你想起来自己当初是为什么选择音乐专业了吗?


其实对于打击乐圈子,选择好的作品,特别是中国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使得大家似乎都特别关注新作品,能有这样一首中国作品在欧洲的比赛中被每组选手演奏,真是一件光荣又有意义的事。


感谢特约“记者”春节亲赴卢森堡欣赏并报道这次比赛!这位“记者”其实是资深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由于在欧洲生活过不少年,对那里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专业的视角使我学习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在此愉快地分享“记者”发来的消息。


回到今天文字的开头,首先引起这位“记者”的关注的就是这位年轻的作曲家,由于录音采访的整理工作颇费时间,我总结了几点,可能有理解偏差,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没有完,获奖的这位年仅22岁的作曲家周嘉颖,老家江西上饶

(下文简称“她)


1,这次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至少有三人参加本次打击乐二重奏创作比赛,此外,还有一些中国人名字,但不确定来自何处。

2,主办方给了很多乐器(指定?建议?),作品需使用其中的七到?种。

3,获奖的这首作品使用了马林巴,颤音琴,钢片琴,两种木鱼,(踩)镲,(泰)锣,大锣,等等。参赛的每个组演奏时所用的锣,(似乎)并不完全一样。

4,在创作的过程中,她也在参加其他比赛。这首打击乐作品,得到了指导老师苏潇老师关于写作观念上的辅导并有非常宽松的创作空间,老师并没有也并不主张具体改动作品。老师曾经给她推荐过很多打击乐的作品,她特别提到老师推荐了郭文景老师的《戏》《炫》,贾达群老师的《无词歌》《响趣》。

5,她在上音主修民乐作曲专业。在上音,本科阶段实际上作曲专业分了两个部分:作曲系和民乐系作曲专业。研究生阶段则统一为作曲系。有点像民乐系有大提琴专业。

6,平时她主要写作民族管弦作品和室内乐作品。这次实际上是第一次写西洋乐器,也是第一次写西打乐器。对此次获奖,她并没有感到特别意外,她认为写作并没有分西乐或者民乐,由于身在民乐系,其实对民乐器更加了解,(她似乎还有想表达的,但是被特约记者打断),尽管她也并没有写过专门为民族打击乐器的作品。

7,她并不是音乐学院附中的毕业生,而是来自普高,有很好的钢琴基础。

8,考入上音前她从朱晓谷老师。

9,她非常认真地听了国外很多既是打击乐演奏家又是作曲家这样双重身份的作品,比如她很喜欢zivkovic的作品,(所以我们的特约记者感叹她的键盘打击乐部分写的很“顺”)

10,作品写成后,卢森堡比赛前并没有试演过。她只是推测可以实现演奏,但是也知道会比较难。“……青年作曲家应兼顾演奏家的一种手感,不能被这个所支配,但必须考虑在其中……不同打击乐组合,无论多少件乐器数量,对我来说我是把它们当作一个全新的乐器去写作的……”

11,对于比赛中不同二重奏组的演奏,的确有很多很贴近她的想法,但也有非常不同的理解。一对在德国念书的台湾打击乐情侣已进入半决赛,作曲家和“记者”均认为他们的理解最贴切作曲家的想法。同时两位艺术家也认为,欧洲有些演奏组也很好,“……只是他们是完全演奏的超出她想象的方式,感觉是另一种音乐语言,不过也很好。这也是挺有趣的一个现象……”

12,她很喜欢世界音乐,比如嘉美兰音乐。这首曲子她介绍到,“……在一些宗教仪式里面,一些乐句或者段落被不断重复,重复久了则达到一种神游的境界,感觉能和神灵沟通……作品有点像简约派的那种一直重复又有变化的风格”。她认为这种风格在打击乐上非常合适。相比过多的织体缠绕在一起,较多的重复似乎更适合打击乐器的性能。

13,之前基本没真正学过作曲,考上上音后才第一遍学“四大件”,她觉得四大件学好很重要,基本学好就会写了。

14,这首作品有大约四个部分。

15,她写作时,先画好了乐器摆放的图形,并想像到了表演者的状态。

16,作为作曲比赛获奖作品,所有初赛选手组合必须演奏,除此之外,还有奖金,正式出版(AXENT)。

17,作为储备一些对打击乐的了解,她经常会看打击乐优秀作品。

18,最近有写的作品之一有用到瓷瓯(音碗)。

19,上音“浪潮”系列的打击乐音乐会她每场都会看。


故事没有完,她是她作曲老师的第一个学生,老师很关心地建议女生不要老穿运动服,和老师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让老师觉得很有__格。“作曲女生应该像演奏女生一样注意打扮”                                                    我怎么觉得有过之呢。。。


故事没有完,在此请允许我作为一名未婚打击乐男士祝愿这位作曲女孩情人节快乐,并创作出更多打击乐作品,引起包括央院在内的众多男音乐家倾心。


附上照片一张:







下面是“记者”发来的其他比赛消息:


“早先看到评委有日本的Momoko Kamiya,现在换成了另一位日本评委,波士顿毕业,Nancy Zeltsman的学生,现在德国学校任教”


“参赛选手年龄都不大”


“这个卢森堡比赛,每次不同主题,出来很多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作品,看来比赛真能推动行业发展”


“这边只能用Adams了,因为荷兰到这里太近了,何比卢是一家:)就如同北京旁边有津宝乐器厂?”


“舞台正对的屋里就是战场的后方仓库”


“我十多年前看过2005年的四重奏比赛。当时觉得这个比赛是我看过一些欧洲比赛最好的比赛,水准高,评审公正,甚至观众也参与打分,他们几年一次,每次不同主题,促成委约作品,坚持这么多年这么多届是不容易的”


刚老师注:最近来稿多。但是每天只能发一篇,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写出来并认真检查文字,欢迎大家更正。这篇几乎与前方记者发来的文字同步。谢谢大家积极支持!祝大家情人节后快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