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史上最强《百鸟朝凤》只能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史上最强《百鸟朝凤》只能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2022-07-03 23:48:58

百鸟朝凤是一首著名的汉族民间乐曲,其流行区域很广,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回忆。乐曲中我们仿佛听到布谷鸟、鹧鸪、燕子、山喳喳、蓝雀、画眉、百灵、蓝腊嘴等鸟儿的叫声,好像还有公鸡的啼鸣,寓意着黑夜的消逝和朝阳升起的生动意境。






刘英:从“农村娃”到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





刘英出生在安徽省肥西县,父亲刘国熙是黄梅戏剧团的作曲和唢呐演奏家,因而,父亲成了刘英第一任教师。起先学二胡、吹笙,7岁时正式学唢呐。那时学唢呐为了不影响邻居,刘英父亲还在房前的院子里挖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坑,每天必作的功课就是一清早跳进坑里,用草席覆住坑顶,夏练三伏,冬练九,鼓起腮帮,吹得“昏天黑地”,只有等到父亲揭开草席,唤刘英上去吃饭那一刻才是他“幸福”的时刻。



197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982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在中学及大学学习期间曾多次作为上海音乐家代表出访东欧某国,受到国外音乐家的高度赞扬及欢迎。他的演奏音乐华美动听,技术干净利落,演奏富于表情,对唢呐艺术的追求不因循守旧,勇于创新,因此在国内民族管乐演奏上独树一帜,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这个在我们眼里已经中国化到“老土”的乐器,在一千多年前也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洋乐器”;只是那时的西方,是西域而非西洋。在四百多年前,还因为外来者的身份,被那时的中国人嗤之以鼻。。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在新疆西晋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有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在中国的民间流传,明清以来民间经常使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称作碗的喇叭口。闽语、潮语等语种称为的禾、吹或鼓吹,或称“八音”(台谚有“擂鼓吹八音”、“剃头贲鼓吹”。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