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本期名家】赵亭人

【本期名家】赵亭人

2022-07-19 19:29:18


主持人语:

   [本期名家]赵亭人幼时受祖父耳提面命,诵诗习文、临书作画。他植根传统,深入生活,早期作品简淡素雅,近年来追求质朴厚重。他善于在写生中发掘素材,山水、花鸟、人物兼擅,工书法,善篆刻,注重诗书画印的协调统一。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热爱戏剧,每每兴起还高歌几曲。文笔清新,出版有多种文集、书画集。


赵亭人近照


赵亭人,字子山,号蕖庐。1963年生,198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2004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研修班。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汾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院长、书画文化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亭人画册》《赵亭人国画作品选》《简静之境·赵亭人作品》《对流·赵亭人国画作品》《烟云供养·亭人的画》《重影·亭人画册》《因了心意·赵亭人文集》《且行且画》等。



河东亭人的艺术天地

靳 忠


河东亭人是我的挚友,他须发花白,衣着也不甚讲究,一副落拓不羁的样子,但他做人做事、作书作画很讲究,睿智风趣、随性平和,富有学者风范。他三十年如一日潜心翰墨、教书育人,学识渊博而又淡泊名利,是一位地道的文人书画家。交往近二十年来,我对他为人处世的了解愈加全面,对他书画艺术的认识也愈发深刻。翻出以前写的两篇评论文章,虽识浅语拙,却感慨由衷,堆砌于此,再叙衷情。


赵亭人  皖南印象  纸本水墨  58×26厘米  2016


一、壬午初识

我第一次见到亭人的画作是在2002年的春夏之交。陈绶祥先生携杨春华、胡石、周亚鸣、赵亭人四位学生来晋宝斋举办“新文人画五人展”,展出的作品书卷味十足,一改山西本土浑厚、雄强的写实画风,似春风拂面给人以新气象。亭人的作品更是引起观众的强烈关注,不仅因为他是山西河东籍的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更重要的是他的画清秀典雅、安静平和。多年来我有幸细读亭人佳作,并观摩他挥毫泼墨,感触颇多,用如下四个字来概括他的作品:根、简、静、净。


赵亭人  本源  纸本水墨  45×68厘米  2016


根。亭人的画根基扎实。中国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源远流长、传承有序。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还是释家的“心性本净”等,都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相当影响。亭人的笔墨语言能够传达出他对传统思想的理解,这也得益于他对古画的临摹与解读,尤其偏爱文人画“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味。


赵亭人  星塘老屋  纸本设色  136×45厘米  2016


简。亭人的画简约自然。他研习过八大、齐白石、丰子恺等名家画作,追慕笔简而精,墨少而珍。画是无声诗,亭人的画外之音袅袅不绝。他的作品构图紧紧围绕主题,舍弃烦琐枝节,看似空旷却足够表现作品的精神,给予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赵亭人  访梅图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5


静。亭人的画深沉静穆。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精髓,但画作是静止的,气韵却是鲜活的。作画时,墨、色随着笔锋流淌,用笔节奏的变化带来画面层次的转换,气韵也随之悄然蕴藏在画面中。不急不躁、不浮不滑、不板不滞,“画为心声”,从亭人的画中能读到他文雅、平和的静气,就像一位朴素的学者在静静倾诉内心的故事。


赵亭人  南山在望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6


净。亭人的画笔墨纯净。他懂笔法,因此线条有书法味。“骨法用笔”即表现用笔的张力,亭人落笔果断,转折从容,富有金石气而绝无搔首弄姿之态。“运墨而五色具”,他的设色同样拿捏得恰到好处,色彩的对比、衔接有变化、有气韵。亭人的画往往看似草草数笔,却体现出他多年的笔墨功力。


赵亭人  一好去处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7


二、甲午重读

转眼结识赵亭人已经十二年了,这些年来我对亭人为人和作画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在不断的交往中我们也渐渐成为知己。我们一起登过黄山,游过大明湖,每次去临汾出差,我总要先知会他一声,挤出时间坐在一起交流艺术心得,经常聊到深夜。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师古、师造化的过程中,亭人更加通透了,每每聊到兴处,隐隐感到他对艺术的痴迷、沉醉。对于世间繁杂之事,他似乎可以视而不见,甚至有些“愚钝”,言语不多,语速也慢了,古云“语迟人贵”,他的身上又平添了几分“贵气”、“文气”。他的文化功底很深,记忆力过人,妙语佳句信手拈来,对自然万物、生活点滴的观察也是细致入微,令人钦羡不已。有一次我与他去山东游园,在池塘边见到一叶残荷,他俯身反复观察、拍照,随手拿出纸笔,不多久一幅造型别致的残荷跃然纸上。亭人似乎仍未尽兴,还要执意拾掇入囊,千里迢迢带回山西继续观察写生,着实令人感到他对绘事的热情与执著。


赵亭人  槐乡  纸本设色  66×33厘米  2017


亭人的画一直在进步,他是沿着传统一路走来的,反复临习古代经典,他的作品传统底蕴愈发厚实,笔墨语言愈发清醇,画面姿态愈发率真,格调也因此愈发高古。他取法多元、风格多变,以山水作品居多,兼擅花鸟、人物,在书法上也下了很大功夫,所谓“书画同源”,他的画得以见笔见墨,殊为难得。他的行书洒脱自如,取法帖学又有碑意,他还偶尔拟“二爨”笔意落款,生动别致。对于篆刻他也是多有心得,钤的印大多是自己刻的。书、画、印皆能,这在当代画家中极少见。品读亭人的画,就像品味一盏香茗,淡淡的墨痕弥散着静静的清香,浅浅的色泽折射出悠悠的心绪,冲淡浮尘,润泽心灵。

漫步于亭人画作间,不同的作品能感受到不同的心境,有释怀,有顿悟,有回忆,作品中表达出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品位令人神往。


赵亭人  骄阳  纸本设色  66×33厘米  2017


三、丁酉再叙

亭人先生的文采很好,通经史,晓诗文,这与他自幼受祖父耳提面命是分不开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书论画论等无所不读。他写的旧体诗饶有意趣,还经常写一些杂文,以独特的文字语言和独到的观察角度诠释对生活的感悟,出版有《因了心意》、《且行且画》等文集,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他画作的落款常常能引经据典,在丰富作品画面的同时使得物象的表达更有意蕴、有内涵、有深度,这也是他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更可贵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也让他的画风自然流露出高雅洁净的文人风度。


赵亭人  江南村野  纸本设色  35×68厘米  2016


我一直认为,艺术家靠的是七分天赋,三分勤奋。亭人当属此类,他天分极高,在临古学古的过程中仿佛在与古人直接对话,每一个音节、每一个字眼、每一个语气都能准确传达。他出生于龙门,黄河大地数千年文明积淀的悠久文化、淳朴民风滋养了他,使他仿佛与生俱来有一种朴实与坚定的气质。


赵亭人  麦熟  纸本设色  66×33厘米  2016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亭人是把自己融入天地中来感受万物的,他追求着“天人合一”,直入自然、直面生活。他热爱旅行,在游山玩水、赏花观鱼中寻找创作灵感。去年他带学生赴皖南写生,我有幸随行。一路遇见的风景,远山、高树、溪流、石桥、茅舍、亭台,寥寥数笔,即刻绘出的景物精简而传神。在作品的进一步加工润色中,他能有取舍、有主次地调整画面关系,使得作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他没有程式化的创作,每一件作品都赋予情感,充满新意。画中有景有物,更有诗有情。他深深地扎根传统,汲取营养,又能创造性地描绘时代景物,赋予时代特色,“无一幅貌似古人,而又无一笔不从古人胎息中蜕化而来”。他游走在“传统”和“创新”之间,诠释着时代的风貌,烙印着社会的文化。“笔墨当随时代”,关键在“随”而不是“超”或“落”。当代画家中,有的为了求新求变,目无古法、心无敬畏;有的为了遵循古制,墨守成规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两者都未能正确认识传统书画的内涵——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只有长期静心虚己,专心古人,才能不断地从传统中吸收养分。艺术的创新必须以传统为根基,亭人是深谙此理的。


赵亭人  雨中查济  纸本设色  40×40厘米  2016


虽然亭人的面相看起来有些显老,但外表的背后是学识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他自称“河东散人”,古代号“散人”的画家很多,如云林散人倪瓒、耕烟散人王翚等,当代“散人”之类的别号似乎有些泛滥,但用在亭人身上确是名副其实,他悠然闲适的生活状态、不拘小节的处事之道,怕不是“散人”而是“散仙”了。但他在学术、创作上能一直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温文尔雅、谦虚好学,不张扬、不放纵,作书作画惜墨如金,写文写诗丝丝入扣,这在当代艺坛实属难得。与亭人相处时间长了,越来越感觉他像一位长者,但他的艺术心态又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他秉承着先贤的传统,又时刻保持着艺术创作的激情。他幽默诙谐,对音乐、戏曲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也很有兴趣。每每到兴头还哼几句时髦的流行歌曲,嚎几嗓苍凉的陕北民歌,唱几段高亢的蒲剧老腔,有一种放怀于书画天地之外的畅快。


赵亭人  皖南深秋  纸本设色  38×38厘米  2016


亭人长于农村,居于城市。他是苦心修行的学者,是埋头书案的画者,更是艺术天地里的自由行走者。

靳忠   山西书协副主席、晋宝斋经理






赵亭人  南屏人家  纸本设色  42×40厘米  2016



文化之本与品味之真

——由戏剧与书画引发的思考

赵亭人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浸润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逐渐孕育出众多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门类,且每个门类都有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形式。戏剧艺术与书画艺术一样,都是华夏民族文化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赵亭人  秋林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4


我年少时曾在梨园行待过一阵,后来虽从事书画,但对戏剧依然情有独钟。我向来喜欢听戏,不论京昆豫秦、川越黄梅,甚至地方小调,只要悦耳动听,都欣然接受。2017年春节期间闲暇无事,应戏剧界朋友的邀请,我看了几场家乡的蒲剧和眉户剧。两者都是地方小剧种,却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广大的群众基础,滋养了晋南大地数百年。戏剧艺术与书画艺术,都产生于中华千年文化之中,形式不同而命脉相通。随着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艺术形式也会因时而变,当下正处在改革创新的新时代,戏剧艺术与书画艺术也应顺应改革创新的潮流。连看了几天,我感到这些改编的新剧目不管是唱腔、表演、灯光、舞美,还是音乐、配器,似乎多了几分华丽的形式外壳,少了几分质朴的本色纯真,让观众的回味不能尽兴。正如当下书画界存在的问题,一味地追求视觉形式、平面构成而丧失笔墨传统,为了创新而创新无异于舍本求末,因此作品很难打动读者。


赵亭人  扫叶楼  纸本设色  136×45厘米  2016


戏剧的产生主要源于唐宋时期的说唱艺术,到了元代,杂剧已经基本成熟。经过千百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为广大百姓所喜爱。戏剧艺术经久不衰,在于它的精神主旨,在于它不仅仅是娱乐,还担负着教化的功用。戏剧艺术性地展现着生活中的情节,是非曲直、爱恨情仇、忠奸善恶,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观剧中受到启发。


赵亭人  冷雨敲窗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7


西方文化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涌入,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趋于多元化,西方话剧、歌剧、舞剧等日渐盛兴,戏剧艺术和其他传统曲艺艺术则日渐式微,几乎是在外来文化的夹缝间艰难地生存。老一辈艺术家寥若星辰,后继人才乏善可陈,艺术学校的培养也是青黄不接。在这样残酷的现实背景下,忽视学习继承传统而盲目地进行改革创新是不可行的。在舞台上过度依赖声、光、电等现代设备,过度使用西洋乐器,过度改变经典的音乐曲式,蒲剧变成蒲歌,眉户山陕不分,仅剩下一个浮华的大场面。有的戏剧情前紧后松、虎头蛇尾,有的则是前松后紧、草草收场。欣赏完整出戏总感觉还有不小的遗憾,没有拍手叫绝的精彩片段,也没有印象深刻的唱功和演技。如《玉堂春》中的《起解》、《明公断》中的《三对面》、《薛刚反唐》中的《跑场》等,本应是一出戏中最精彩的一折,却不够突出。


赵亭人  春风里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5


现代社会是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艺术的传播方便迅捷,艺术的品质却鱼龙混杂,如果丢失根本、抛弃传统,仅是虚张声势做表面文章,只能是花拳绣腿。艺术工作者应当去引导观众,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


赵亭人  观音洞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7


相对于戏剧艺术,书画艺术的历史更加悠久,“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更加突显。今天的教育体制以学校作为基本单位的教育模式,这与传统的私塾模式、师徒模式等都是有根本区别的。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从做人、学养到技艺的传授是耳濡目染的渗透,这更有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塑造和审美意识的培养。然而,当下的书画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都是在以西方学校制度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下进行的。尤其国画的技法课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受到高考制度的束缚,很多考生在高考前把西方绘画中的素描作为学习的重点,忽视了传统白描的学习,甚至忽略书法的临习。进入大学后,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传统技法的课时很少,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在学习期间,依然以西方绘画的视角来看待国画,同时大多数院校在学业考核中,依然使用西方的审美观念和评价体系来评判国画的优劣,对国画的用笔、用墨、设色等技法的考查不够专业,使得这些原本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也未能有效提高水平。四年的学习时光结束,有的同学对国画这个概念依然云里雾里,更别提在作品中写心写意了。


赵亭人  花气袭人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6


书法的教育相对乐观一些,大多数艺术院校遵循着古人传统的学习方式,从篆书、隶书到真书、草书,从临摹到创作,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近年来受到展览时代的冲击,有些学生显得急功近利,直接临摹当代书家,写“展览体”等。这样剑走偏锋,虽然可能在展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始终不是传统的正道。学书法修身养性,磨炼意志,涤荡心灵,如果仅仅是追名逐利,就失去了书法的本真。


赵亭人  无边寺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7


吴冠中先生认为,只有美可以触动灵魂,一个国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消除文盲,而是消除美盲,塑造灵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学生审美意识的偏差、学识修养的薄弱,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艺术的表现形式是抒发感情的途径,无论是戏剧艺术的唱功身段,还是书画艺术的笔墨技法,都只是表达情感的必要条件。对社会人文的理解认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加工,才能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世界。艺术家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提炼,从而实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进阶。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作品形式背后的精神是永恒的。无论是戏剧还是书画,都应坚守根本、品味纯真。这既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延续中华传统文脉,发展新时代的艺术。

赵亭人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赵亭人  小桃源  纸本设色  85×38厘米  2017


赵亭人  太行  纸本设色  66×33厘米  2016


(本文部分原载《美术观察》2018年第2期)

本文内容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美术观察》杂志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Q号:52689147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