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中国好畲“艺”——畲族特色民俗文化展示活动

中国好畲“艺”——畲族特色民俗文化展示活动

2021-11-17 00:01:3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古老的畲民居住山上,依靠着深山狩猎、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赶野猪、打草鞋、织彩带等特色习俗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畲民。农历三月初三,畲族重大节日庆典时节,中国好畲“艺”——畲族特色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展示的31个非遗项目,是一次集展示、展演、展销、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畲乡特色民俗文化展示活动,让旅客探索畲族传统文化内涵、体验畲乡精湛技艺、品尝畲乡美味小吃、领略畲乡戏剧意韵,进一步了解畲乡民俗特色文化。


时间

2018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三)

全天,开幕式为上午9:30


地点

凤凰古镇(中段)


瞧瞧!

都有哪些畲族特色民俗技艺!


畲族婚俗

畲族婚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在本民族内部以盘、蓝、雷、钟四姓为众。一夫一妻,居室不乱,方式有女嫁男家、男嫁女家、做两头家以及子媳缘亲等。畲族传统婚俗,女嫁男方一般要经过相亲、定亲、送糯米、选亲家、选行郎、送彩礼、拦路、借镬、杀鸡、劝酒、对歌等程序。婚俗彩礼包括相亲麻饼、定亲八礼(猪肉、面干、鱼鲞、鸡蛋、桔饼、白糖、海带、粉丝)及银项圈、银手镯、银戒指、衣料、酒宴糯米、借镬礼,送生父母衣料、鞋、丝罗帕等,红包若干、红轿、红布袋、红扁担、照明回灯、雨伞、鸡笼等。



畲族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三月三节是景宁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景宁畲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畲族三月三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庆祝内容也日益多样,对歌、做乌饭、吃乌饭、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编织彩带

畲族彩带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带又称花带、字带、腰带,在畲族中世代流传。自畲族祖辈迁居景宁,彩带工艺也随之带到景宁,并在此世代传承。畲族彩带题材多以文字为主,直表其意。畲族姑娘将彩带作为定情物或做拦腰的系绳等。

编织畲族彩带大致有以下步骤:1、整经前的准备;2、整经;3、做手提综;4、上机:5、织带;6、织纹。以前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畲族服饰

畲族服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衣尚青、蓝色,多着自织的苎麻布。畲民以前不分寒暑,都穿麻布依。畲族女性的服饰别具风格,其中以“凤凰装”别具特色。凤凰装寓意吉祥如意。在许多畲族重大活动及节日庆典中,畲族人民往往穿着盛装,畲族服饰在这些节日庆典中有较为集中的展现。


畲族银饰制作技艺

畲族银饰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先祖陈思功一支迁徙浙江景宁县落户,至此开始了纯银手工制作畲族银饰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成为畲乡景宁的一大民间技艺,传承至今历经十三代,六百多年的历史。

畲族银饰制作的流程分四步:(一)取材:取质地较软的银料,因为质地软的银质好,亮度足,也便于加工。(二)烧炼:将银放入银杯置于火炉加温烧炼至一千余度将银融化,融化的银倒入银槽成银条,将银条置铁墩上用铁锤捶,反复烧、捶7-8次,形成所需形状, 并用铜锤轻捶给银品增加亮度。(三)刻花:把银器固定于夹板上根据客户的需要在银器上刻上精美的花纹图案、富贵、吉祥、双喜等字样。(四)增加光泽:将刻完花的银器再用铜锤轻捶增加亮度,再用石矾水煮沸,置银器于茶箍液中微泡,银器就显得亮而光滑了。



大漈罐制作技艺

大漈罐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载:“手工业陶器始于1624年,已有300余年生产史,产品俗称”大漈罐,耐火度高,为浙闽邻近十余县山区农民所欢迎。大漈罐在交通闭塞,仅凭肩挑运输的环境下,产品畅销周边县市地区。制作大漈罐陶瓷,工序繁多,要求严格,主要经过备料、槌泥、制坯、干坯、进窑、烧窑、出窑等十多个环节。



畲医、畲药

畲医畲药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医药有悠久的传统,历史相承,绵延不断,其医技均以祖传为主,亦有师授者,但为数不多,大多寓于农,亦农亦医,很少专业。有医治外伤接骨、毒蛇咬伤、风痛、蛀骨鳝(骨髓炎)、月里风(产后感染)、小儿惊风等各种疾病者。畲医药医术很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补偏救弊,达到疾病消除、维护人体正常的健康状态。畲医药按照药物性能可分为:阳药、阴药、和药三种。把热性能温性能的药物统称为阳药;把寒性能和凉性能的药物统称为阴药;不寒、不热、不温、不凉的药物称为“和”药。



惠明茶手工制作技艺

惠明茶手工制作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宁惠明茶是浙江传统名茶,迄今已有1100余年的种植历史。主产区为环敕木山一带山腰地段,以产于惠明村的茶叶品质尤为优异。此茶叶芽乳白带淡黄,冲泡后又呈白色,色、香、味俱佳,人称“白茶”。明成化十八年(1482)惠明茶列为贡品。民国4年(1915)由惠明寺村畲族农民雷成女夫妇种植、采制的惠明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一等证书。

惠明茶工艺流程为:采茶—摊青—揉条—煇锅。由于现在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原来的手工炒制被机械炒制所取代。畲民现多栽培茶叶卖茶青,只留少量的茶青自己炒制。



赶野猪

赶野猪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去畲民多居于大山中,以务农为生,野猪遂成一大心患。于是,畲民组织集中赶野猪。“赶野猪”如今已演变成为当今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现在经过整理,已经有完整的比赛规则及器具、场地的要求。赶野猪场地设:界线、中线、开球区、开球点、罚球点、限制线、限制区、球、球门、球板;比赛时间:上半场15分钟,下半场20分钟;比赛方法:由两队各有三个球门在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弧形组成的场地,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对抗活动。



菇民戏

菇民戏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名英川乱弹、二都戏。英川乱弹主要分布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区域,称“英川乱弹”;二都戏主要分布在庆元县与景宁县相邻的庆元二都(旧行政区域)一带,故称“二都戏”。菇民戏唱腔为徽,乱双合,主要唱调有西皮、阴调、二簧、文宫、反宫等。菇民戏艺人以男、女合演为主体,角色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老生、正生、小生、老旦、小旦、花旦、丑、梅香等;伴奏乐器有:二胡、唢呐、笛子、大锣、小锣、月琴、鼓、板等。




炼火

炼火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操炼红火是畲乡景宁民间驱除天灾地煞、瘟疫时灾,驱除官非口舌、公私火盗,庇佑合众人丁清吉、人口平安、血财兴旺,百业荣昌、福禄无疆的宗教信仰类民间舞蹈,在景宁畲乡已有数百年历史,畲汉均有此俗。

操炼红火有21个项目,其中以请祖师、造五方寨、练火兵、扦火牢、祭雪山兵、开火肚、撒五谷、炼红火等表演动作较多。操炼红火不但法师边舞边唱,练火兵时还选用捐资的青壮年人当火兵,在法师带领下,手握火棒、翎毛、香火,伴随鼓乐声,以不同的队形起舞。还赤着双脚,跟随着法师从熊熊烈火中反复冲刺,形成整个表演的高潮。



木偶戏

木偶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规模小,设备简陋,行动方便,适合在山区农村演出,按种类分为布袋木偶、仗头木偶、提线木偶。景宁盛行提线木偶。提线木偶依靠艺人提线操作技巧,要求艺人和木偶之间在行动、语言、感情等方面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赋予木偶极大表现力,以吸引观众。木偶戏中,老生、小生、花旦、老旦以及“千军万马”均由表演师操作,既有唱调,又有对白,遇上打斗情节,刀来枪往吆喝阵阵。



舞狮

舞狮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景宁流传历史悠久,群众普遍认为舞狮能驱逐瘟疫,保一方平安,有的则把舞狮与习武相结合。

舞狮动作繁多,有作揖、走圆场、扑四角、滚背、打滚、擦痒、求赏、作怒、耍乐、休憩、喝茶等动作。舞狮时,锣鼓阵阵,狮子活蹦活跳,气氛活泼热烈,时而打滚,时而求赏,摇头摆尾,活灵活现。


花鼓戏

花鼓戏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宁花鼓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明初由安徽凤阳传入,后经民间艺人修改、加工后四处流传,自成风格。花鼓戏班一般由十六个人组成,台前由生、旦、花、丑等角色组成,后台由琴、箫、鼓乐器组成。景宁花鼓戏音乐抒情流畅,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明快,结构严谨,民间风味浓厚,花鼓曲调紧密而完整。音阶属徽调式,旋律发展采用“首尾相接”方法。


打草鞋

打草鞋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鞋在我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从浙江省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中国人利用植物的枝叶、根茎主原料编织穿戴物用品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