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种类 >【侨乡印记】从马来西亚到潮州:二十四节令鼓传承30年,一次次惊艳世界

【侨乡印记】从马来西亚到潮州:二十四节令鼓传承30年,一次次惊艳世界

2022-07-12 01:01:12

潮響二十四节令鼓队在牌坊街表演。 

潮州牌坊街,鼓队的李康迪倾情投入在《惊蛰》表演之中。鼓手们统一着装,时而猫腰匿身,时而跃立鼓上,时而左右开弓……曲毕,掌声响起,喝彩声起。鼓身上“惊蛰”“雨水”“立夏”等毛笔字,透露其特别之处——这是一支名为“潮響”的二十四节令鼓队。数年来,鼓队街头免费表演,只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十四节令鼓源自马来西亚,是由当地华裔陈徽崇与潮人华侨二代陈再藩于1988年创设,2009年成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节令鼓,由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带回了中国。如今,潮州的鼓手们进行再创作并融合了潮州音乐及其他乐器元素,二十四节令鼓这一创新的中华文化之音在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响起,频频让世人惊艳。


△打开视频,观看二十四节令鼓精彩表演

 回乡的相遇

鼓队表演让人惊艳,鼓队的组成更是让人感叹。潮響的鼓手们来自于各行各业,有健身教练、设计师、工程师、幼儿园老师、陶瓷工人、市场批发导购员、快递员和学生等。


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如何走到一起,成立一支鼓队?这事要从潮響鼓队创始人李康迪说起。

李康迪在表演二十四节令鼓。 受访者供图


1983年出生的李康迪,30岁之前并未系统接触过音乐,从未想过自己会成立一支鼓队。研究生毕业后,身为中国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李康迪在武汉当了一名体育老师。多年之后,母亲石瑞燕问他:“是我卖房去武汉,还是你回来?”于是2013年9月,李康迪选择回到家乡潮州开健身馆。


石瑞燕有一个特殊的身份——2013、2014年潮州青龙庙会编导和联络人。作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青龙庙会是潮州的一大盛事。对于海外潮人而言,青龙古庙则是带有“根”性质的地域精神象征。


于是,回乡的李康迪收到母亲的一份特殊礼物——二十四节令鼓。当年,在石瑞燕等人的联系下,受陈再藩推荐,马来西亚的二十四节令鼓教练郑良兆、梁士杰前往潮州青龙古庙指导新成立的鼓队,为来年的庙会做准备。


“那时候微信还不流行,我们就在网上论坛招人。”慢慢地,第一批鼓手发展至55人之多。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不小,从豆蔻少年到知天命长辈皆有之。大家有一个相同点,那便是热爱潮州文化,致力于潮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而鼓社以“潮響”命名,寓意“来自潮州家乡的声音,通过潮州人的自觉传承,让它返回原乡。”


鼓手的精神

二十四节令鼓采取南方狮鼓群鼓的表演形式,在鼓上用书法书写二十四节气,以鼓手的敲击与肢体的表演动作,体现各个节气中出现的不同气象人文以及民俗。


 李康迪说,刚接触时,搞不懂二十四节令鼓究竟是怎样的。训练在青龙古庙的一侧举行,教练只有7天时间。第一天,教练只教握法和节奏,从早上8时到夜晚9时30分,中间只休息两个半小时。


和李康迪一样,所有的队员都是零基础,大家感觉训练很辛苦,有人提出退团。但是,就在训练的第二天晚上,李康迪见识了二十四节令鼓的魅力。他问教练能否表演一段,两位教练商量了一下,在榕树下摆出两只鼓,“咚咚咚”地敲了起来。两分钟的表演,李康迪和队友们都看懵了。“惊呆了,太帅了,太快了,根本看不出是怎样打鼓的。”


李康迪后来才知道,两位教练打的鼓谱是《源》A大组,这是世界上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鼓队——新山宽柔中学鼓队的队长所创。“那种精气神是现代人很难看到的。”他说。于是,次日起,队员们再次情绪高涨。

 “不单单要打好鼓,还要有鼓手精神。”教练郑良兆的话至今仍在李康迪耳边回响。


一星期之后,教练要回国了。两位教练此番来潮州教学,每人仅有1000元的报酬。时近中秋,在回国前,两位教练捐出这1000元,委托李康迪他们慰问当地的老人、困难群众。教练的修养和公益心,深深地影响了李康迪,也支撑着鼓队在公益表演道路上前行。


风雨中坚持

教练只教了7天便回马来西亚了,留下了一句:“要表演什么,你们自己创作。”


基础薄弱如何组队表演?上网看视频、看书、打越洋电话请教,前往其他城市求教……李康迪和队友们不停摸索。


二十四节令鼓讲究鼓手之间的配合,团队默契特别重要。于是,鼓队定了个规矩:每天19:30准时开练,迟到的一律不得参与训练。彼时正是夏天,风大雨水多,蚊子多,但鼓队在青龙庙旁的江边风雨无阻地训练,从每周2次增至4次。


当时年仅17岁的邱尔纯在一家距离青龙庙约10公里的陶瓷工厂打工。每天傍晚一下班,邱尔纯顾不上吃晚饭,便骑着摩托车从工厂赶去青龙古庙。因为“迟到得站一晚上,不能打鼓”。直到后来,队友们知道邱尔纯多次没吃晚饭来训练,便轮流为她打包快餐。


“4个月的训练打断了40多根鼓槌,直径2厘米很硬的那种。”回想起当年的训练时光,李康迪有些感慨。艰苦而严格的训练,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队员不断减少,从最初的55人逐步减少至20余人。

潮響二十四节令鼓队部分队员合影。

2013年10月20日晚,鼓队有了第一次的表演。彼时,陈再藩来到潮州进行文化交流。24名队友将鼓排成5排,组成一个菱形。“不到3分钟的表演,紧张极了,手心手背都是汗,全身湿透。”李康迪记忆犹新。陈再藩看完后,说了几句鼓励的话,希望队员们“好好练习,把这个鼓队扛下去”。


正式的表演,是在次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的青龙庙会上,时长7分半,名为《擂响岭海》。“好多人在看,第一次有受人瞩目的感觉。”回忆起当时,李康迪仍有些自豪。“郑良兆教练编曲,希望我们能用二十四节令鼓擂响岭海。”


然而,青龙庙会演出后,因训练场所断水、断电等原因,鼓队面临解散的困境,队员急剧减少至9人。李康迪在韩江对岸借了朋友的旧工厂,然而又远又冷,老队员们都不愿回来,当时仅剩3人。


但依旧有人像李康迪一样坚持,邱尔纯便是其中之一。她每天来回的路途从20公里变成了40公里,但这并没有阻止她训练学习的步伐。看到队友的坚持,不少老队员又逐渐回来了,群鼓再次擂响。


无鼓谱演出

陈再藩说:“二十四节令鼓鼓阵的表演充满时令色彩,其中或有农夫春天耕种的动作,或有秋天收割的动作。队形变化繁复,节奏快慢有致。最为奇特的是,二十四节令鼓是没有鼓谱的,全由鼓手发挥想象力创作,所以一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为让旋律更丰富,李康迪甚至从海外买来价格昂贵的手碟、钢舌鼓等乐器。一段轻柔悦耳的旋律过后,二十四节令鼓应声响起,西洋乐器与群鼓无缝对接,其间融合了潮州本土大锣鼓的一些节奏声音,从而风格独特。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让潮響鼓队名鹊起,各地各单位的表演邀请源源不断。他们的演出从潮州走向粤东,飞向北京,南下马来西亚。仅在2017年,他们便四次受邀前往北京表演,。


去年11月,,根据导演的建议,鼓队要在短短90秒内,呈现三个不同阵型,诠释宇宙变化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


经过不断的沟通和琢磨,最终,鼓队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李康迪和队友们带着25只鼓上场。其中主鼓直径2.5米,,保持不动。其他24只普通鼓直径0.6米,通过架子和轮子完成阵型变化。


往常,鼓都是固定地平放在地上,鼓面与地面平行。而这次,24只鼓先是全部立在架子上,鼓面垂直于地面。队友们首先排成八卦阵型——这象征宇宙;然后推着鼓围成圆形——这是太阳;最后,其中16位鼓手现场将50斤重的鼓扛下放在地面上,排成一条线,另外8人以主鼓为中心分列两侧——形成半月。从鼓点的节奏、道具、阵容变化等,鼓队演绎了二十四节气与宇宙的关联和变化。“那是盘古开天混沌初开的感觉,是鼓点与自然的连接和沟通。”李康迪打主鼓,背对队友和观众。

潮響二十四节令鼓队在央视《魅力中国城》录制现场。 


“这个创意非常好,二十四节令正是围绕太阳而产生的。”陈再藩的高度评价让李康迪和队友们倍感欣慰。


辉煌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潮響鼓队并非职业鼓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凑在一起打鼓表演,并非易事。且大多数的表演都是公益性的,有些时候甚至要自掏腰包买机票、运鼓等。“宣传潮州,宣传我们的文化,有意义!”李康迪和队友们偶尔接一些商业演出,维持鼓队运营。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潮人精神,吃苦耐劳,坚持奋斗。”


在李康迪和潮響鼓队的影响下,潮州有了更多的二十四节令鼓队。近几年来,他们进企业、进中小学幼儿园、进机关单位免费教学,培养了十余支鼓队。


李康迪筹划5月份在潮州举办一次国际鼓节。不出意外,来自马来西亚的4支优秀鼓队将来潮州表演,包括宽柔中学鼓队。


文化交流,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为纪念二十四节令鼓创设30周年,今年9月,马来西亚将举办世界二十四节令鼓精英赛。李康迪将和队友们前往马来西亚,与世界各地的节令鼓手们过招交流,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来源|南方日报



「无须客气  转发为敬」




请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广东省侨联官方微信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