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望春风》

《望春风》

2020-12-29 20:33:01


《望春风》,台湾歌谣,1933年发行,作曲邓雨贤(1906-1944),作词李临秋(1909-1979)。这首歌传神地描写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心动羞涩又欲语还休地憧憬爱情的情景。

这首歌的原唱者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湾的当红台语歌手刘清香(1914-1943),艺名纯纯。刘清香命途多舛(chuǎn),人生短暂,演唱过许多邓雨贤作曲的歌曲,如《跳舞时代》、《江上月影》、《四季红》等等。

《望春风》的旋律诚挚优美,常常被改编成各种类型的音乐形式,被收录在唱片中,或者出现在音乐演出的现场。

2000年,在一项超过22万人参与的名为“歌谣百年台湾”的票选活动中,《望春风》的票数位列第一,成为票选中最受欢迎的台湾歌谣。

这首童声《望春风》收录在亚洲唱片公司2005年发行的台湾天使之声系列专辑的《山上的百灵鸟》专辑中,演唱者是台湾屏东县狮子乡草埔国民小学的排湾族儿童合唱团。这张专辑曾经获得第16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原住民语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

台湾作曲家 邓雨贤


邓雨贤(1906-1944),《望春风》的曲作者,台湾作曲家,是早期开启台湾流行音乐先河的重要音乐家之一,被誉为“台湾歌谣之父”。

邓雨贤会演奏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曼托林等西洋乐器。一生创作了近百首作品,代表作品有《大稻埕(chéng)行进曲》、《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跳舞时代》、《春宵吟》、《碎心花》、《一个红蛋》、《满面春风》等等。

其中以《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最为脍炙人口,被并称为“四月望雨”。 

邓雨贤的祖辈在清朝时从广东省迁居到台湾,祖辈有三位秀才。邓雨贤1906年出生在台湾桃源县龙潭乡。3岁随父亲迁居台北。 

1920年,邓雨贤15岁的时候进入台湾总督府台北师范学校(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前身)学习。在这所学校邓雨贤接触到了西洋乐器,并师从一条慎三郎(1874-1945,日治时期活跃在台湾的日本作曲家、音乐教师)学习音乐。

1925年,邓雨贤从台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北日新公学校任教。能够成为教师在当时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1928年,邓雨贤辞去教职,赴日本东京音乐学校学习作曲。 

邓雨贤从日本回国后,发现台湾当时的音乐环境并不成熟,暂时找不到能够施展音乐才能的工作。他只能一边在地方法院担任翻译,一边开始自己的音乐创作。

1932年,邓雨贤创作的第一首作品《大稻埕行进曲》受到关注,之后邓雨贤成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专职作曲人。

中日战争爆发后, ,邓雨贤的《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和《雨夜花》曾被列为禁歌。,邓雨贤的音乐创作困难重重,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1944年英年早逝。 

1996年,国立彰化高级中学音乐馆落成启用,这座音乐馆被命名为“雨贤馆”。

2007年,台湾音乐时代剧场创作的以邓雨贤生平为蓝本的音乐剧《四月望雨》在台湾首演。

2013年,邓雨贤音乐文化公园在台湾新竹县芎(xiōng)林乡落成启用。

2013年,国立中央大学鹿林天文台将2006年发现的小行星255989以邓雨贤的名字命名。

短暂的人生中,邓雨贤取材于台湾民间的民谣和戏曲,倾注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创作了许多经久不衰、诚挚优美的台湾民谣。

这些美好的旋律被称为是“台湾人音乐心灵的图腾”。

台湾词作家 李临秋


李临秋(1909-1979),《望春风》的词作者,台湾词作家。一生创作的作品有180首之多,出版的作品有82首。代表作品有《一个红蛋》、《四季红》、《补破网》、《望春风》、《相思海》、《半暝行》、《人道》、《对花》、《忏悔》等等。

《望春风》是李临秋最有名的作品。 

李临秋年幼时家境富裕,受父亲影响饱览诗书。李临秋16岁的时候家道中落。

1924年以后,李临秋开始一边在高砂麦酒株式会社工作,一边在台北的永乐町永乐座(日治时期台北著名的电影院)兼职茶房(倒水工)。期间一边工作,一边完成了函授学业。

永乐座是台湾茶叶大王陈天来(1872-1939)参与投资创建的,李临秋的祖母是陈天来的侄女。

完成学业后,李临秋继续在永乐座兼职,期间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默片电影辩士(电影解说员)詹天马。有一次詹天马在朗读字幕的时候,遇到一个生字,李临秋马上说出了字的读音和含义。詹天马开始对这位“茶房”刮目相看,于是鼓励李临秋尝试歌词和电影剧本的创作。

詹天马是当时有名的电影辩士,也是电影《桃花泣血记》(1931年上映,阮玲玉和金焰主演)1932年在台湾上映时的同名宣传歌曲的词作者。创作于1932年的歌曲《桃花泣血记》是已知的台湾地区最早创造销售佳绩的流行歌曲。詹天马之后还和李临秋合作创作了《补破网》。

1931年左右,李临秋开始进行歌词创作。他的作品受到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赏识,之后成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专职作词人。

1933年,由李临秋作词,邓雨贤作曲的《望春风》畅销台湾。

之后,李临秋又陆续创作了《对花》、《四季红》、《无醉不归》、《自由船》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当时颇有名气的词作家。 

1938年,由李临秋撰写剧本的电影《望春风》上映。

1948年,李临秋任职永乐座的经理。

1956年,李临秋成立了“永乐影业社”并担任经理。期间,在从事影业生意的同时,李临秋还常常担任歌谣比赛的评委,参与台湾本土歌谣的推广活动。

1977年,已经退休的李临秋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相思海》。

2009年,适逢李临秋百年诞辰,在李临秋故居附近的大稻埕公园建成了李临秋的纪念雕像。

李临秋故居,坐落在台北市大同区西宁北路86巷4号,故居内展示有李临秋的手稿和老照片,以及他生前的生活起居用品。

此外,在李临秋故居内还可以见到歌曲《望春风》的商标登陆证。

李临秋的小儿子李修鉴回忆,夜来香和红露酒是父亲创作时必备的两样东西。李修鉴从不觉得父亲将创作看得很严肃,反而像是在赚点“喝酒钱”。即使李临秋在当时的歌坛很有名气,却仍然将写词当成兴趣和副业。

写词的李临秋,虽然不会乐器,却结识了一众会乐器的好友。李临秋经常把这些朋友请到家里来把酒言欢。

李临秋认为,写歌要“三分雅,七分俗”。他每次写完歌词要先念给没读过书的妻子和妈妈听,他认为如果她们能听懂歌词的含义,那么其他人也能听得懂,这就是他要的效果。

李临秋善于细腻地观察生活。他创作的歌词自然流畅,通俗质朴,传神而富有意境,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李临秋的儿子李修鉴在回忆录中提到,《望春风》的歌词意境因为一位记者的自问自答一直被误认为源自《西厢记》,但是自己的家在淡水河畔,黄昏时分常有恋人在淡水河畔携手散步。李修鉴认为结合当时创作这首歌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望春风》的歌词意境其实源自淡水河的黄昏。

无论是源自《西厢记》还是源自淡水河的黄昏,这首意境传神的《望春风》已经传唱了近一个世纪,成为台湾流行音乐史上一首经典的“台湾调”。



小知识 淡水河

小知识    淡

淡水河位于台湾北部,有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大汗溪、新店溪和基隆河是淡水河的三大支流。

淡水河主河道在清朝以前就是移民进入台北盆地的重要入口,后来演变为进出口贸易的交通要道。

台湾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淡水河流域。淡水河两岸坐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每年的端午节,在淡水河会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

淡水河两岸风光秀丽,与四周的群山美景相映成趣。而且,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天气里,淡水河会呈现不同的美丽景象,自古以来有“淡水八景”之称。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政区的划分,淡水河不断呈现新的风貌,“淡水八景”也几经改变。2011年淡水镇通过“淡水新八景征选”活动,确定了最新的“淡水八景”。

分别为“埔顶揽胜”、“ 大屯飞翠”、“ 沙仑看海”、“ 水岸画影”、“ 红树傍桥”、“ 河口霞天”、“观音水月”、“沪街访古”八景。

美丽的淡水河,常常出现在作家的笔下,出现在画家的画卷上,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出现在台湾的歌谣里。



用写医学综述的态度聊音乐,如果你为音乐心潮澎湃,欢迎点击识别二维码,关注——沸腾的音乐生活。


小贴士 《望春风》1933年唱片原声

如果有兴趣听一听1933年发行的刘清香(纯纯)演唱的《望春风》唱片原声(MP3格式),请关注后,在消息栏发送“望春风”。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闹元宵》 《春节组曲》    爱情故事  

永远的微笑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赤とんぼ》(红蜻蜓)

2CELLOS——我们,为大提琴疯狂

《昴》———谷村新司    

Merry Christmas    看不见的客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