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18岁那年,她手里的西洋乐器开始说起了“中国话”,这话里大概有着永葆青春的秘密

18岁那年,她手里的西洋乐器开始说起了“中国话”,这话里大概有着永葆青春的秘密

2022-03-12 03:27:00


今天是妇女节,我们特别推出一部关于女性的纪录片。


片子里,有一位用一辈子时间投身音乐与教学的女主人公。


片外,是一位对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探索电视语言的纪录片导演。


他们在这个节日里,为我们带来了一份别样的贺礼。


 

《俞丽拿》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观看全片哦) 


对音乐了解不是很深入的朋友们可能并不熟知俞丽拿这个名字,不过这首曲子,你一定耳熟能详。

 

 

俞丽拿就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权威的演绎者之一。

 

她不仅在《梁祝》创作期间多次向曲作者何占豪、陈钢先生提出宝贵意见,而且还在1959年作品首演时,作为第一小提琴手,担当独奏任务。那年,俞丽拿年仅18岁,并一举成名。

 


此后,她陆续登上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舞台,为这个西洋乐器的音乐世界带去了一弦中国的声音。

 

再后来,她更致力于如何将这中国的声音拉得更响,更长。

 

50多年,她培育了一代代小提琴家在世界顶级的舞台上——“讲中国话”。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都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是由她自己慢慢讲给我们听的……


(全片可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进行观看哦) 



小提琴产生在意大利,讲的是意大利话。后来是法国话、德国话、俄国话、捷克话、波兰话、英国话,还没开始讲中国话。

 

我们最苦恼的就是小提琴中国人民不太欢迎,我们演出老是没人鼓掌,很痛苦。


很痛苦的情况之下,我们有一些同学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就是为了能让这把小提琴开始讲中国话。

 



大学毕业不是要分配了吗,就把我毕业分配为留校做小提琴老师。

 

我很苦恼,我只会拉琴,我不会教琴。

 

那时候给学生上课,真的不知道怎么讲。他拉了,我觉得不对。不对,那我拉给你听。我只会我拉给你听,但是我讲不出里面为什么它不对。

 

俞丽拿教王之炅


我从1962年毕业分配做老师到现在已经有54年的教龄,这54年当中,我一直在学怎么做一个好的、合格的老师。

 

我们是一对一上课的,从附小到附中,再到本科,到研究生毕业。我带这个学生是带16年的。从他的儿童期到少年期到青春期,每个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包括谈恋爱了,我每个年龄段的教法不一样的。

 

黄蒙拉 儿时

 


全世界的学生都是一年两个学期,假如一个寒假、一个暑假不上课,开学后得有一个月的时间让他慢慢地恢复,恢复完了,还没两个月就要准备考试,这一个学期就完蛋了,下个学期又是这样。

 

我跟学生说,只要我在上海,你们都到我这来上课,每个礼拜上课,他们需要的是连续不断地这样一个训练。

 


我做学生的时候,暑假寒假上课是从来不付费的。所以我这样做呢,是继承老教师们培养起来的我们学校的的优良传统。就是说,你对学生真的是要像对父母一样,为他们奉献一切。

 


我没有童年,我没有少年,我没有青年,我没有中年,现在我也没有老年。

 

这一辈子我一直是没有终止的,一直要在那儿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专业的国际水准。我现在还每天要练琴,我还不断地研究。

 

这个年龄我还能连续12个小时上课,一个个学生排着队,不会间隙的……

 



俞丽拿和小提琴、和学生的故事至今还在继续,这是倾尽一生的事业。

 

大概用倾尽一生的热情投身一份事业的人,彼此之间总会有种共鸣,有种惺惺相惜。所以才有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它的导演是王韧。


刘家祯、王韧与俞丽拿

 

他为这部片子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退休了。这是我退休前最后的一个工作,而且绝对是低成本。但这部短片从采访到剪接、合成,却是我从业电视几十年学习和磨炼的成果。故我把它称之为我的毕业作品。

 

感谢俞丽拿老师,她接受了我的采访;也感谢严明邦老师,因为他的热情,才有了这次采访,有了我职业生涯的一个比较满意的句号。

 

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业生涯呢?

 

他从事电视工作27年,创作了400多部纪录片和专题片。并于2003年研发1分钟公益纪录片,是当时电视屏幕上一个崭新的片种。

 

2013年,上海电视台回顾建台以来创下“中国第一”的11个上海电视栏目,其中两个皆出自他手:“第一档观众参与的直播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和“第一档高端人文纪录片栏目”——《大师》。

 


广受好评的《大师》文稿绝大部分由他撰写。他说中国大灾难、大动荡、大变化、大转型的百年间,多亏有了这样一批先贤们,为这个苦难的民族想了一点问题、出了一点主意、做了一点事情。他说把这三个“一点”坚守了一生的人,才是大师。

 

而他,在做电视上,也是坚守这三个“一点”的人。

 


如今他退休了,但我们依然能在工作区域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时常让我们想起他曾经说的那些话。

 

他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每次把钟撞好了,就没有遗憾。我有个目标,就是要让《大师》可以永远地播放,是经久耐读的,这是我追求的。”

 

王韧、徐冠群、秦敏办公室合影


他说:“不管社会怎么样变化发展,我们总要保留自己内心的一块芳草地,一块纯净之地。如果有杂念、有私心,怎么能感受到‘大’呢?感受不到‘大’,你怎么表现出‘大’来呢?‘大’作品,那是能让人们从内心感受到好的,他们从中获得了一种滋养、一种享受,获得了一种愉悦,并有所得。”

 


他还说:“每一帧都要问‘还有更好的吗?’,这就是最好的老师。视听语言是很高级的语言,值得为它一辈子去探索、去苦恼、去欢乐。它也需要你一辈子静得下来,在一帧一帧当中去计较。”

 


有一种精神其实与生俱来

无论刚强或柔弱

总能以自己的方式

感染世人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观看全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