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中国古代十大传统乐器

中国古代十大传统乐器

2022-05-02 21:48:06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创造出无数文化艺术瑰宝,当这个时代已经被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西洋乐器所包围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美高雅的音乐。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十大传统乐器,让大家对传统乐器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一、鼓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二、笙



笙,是中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1978年,中国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


三、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四、琴


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所作:伏羲作琴、瑟。《纲鉴易知录》: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说文》:琴,苞牺氏所作弦乐也。《帝王世纪》: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征羽之音。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琴发明的地点在今鲁西豫东地区(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阳,神农之都在今山东曲阜)。琴和笛、箫等其他乐器一样,隔墙也能欣赏其乐声。而“琴”字从“今”,强调“当面演奏”,是指其演奏的隆重性、郑重性而言,它是为高贵宾客演奏用的高级乐器,宾客在聆听琴曲时,必须正襟危坐,就如现代西方人欣赏古典音乐时不能随便离开座位那样,这是一种文化素质和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五、瑟

瑟,古老的汉族弹弦乐器,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体相同,瑟体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体中空,体下嵌底板。面首端有一长岳山,尾端有三个短岳山。尾端装有四个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侧各有相对应的弦孔。另有木质瑟柱,施于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榉木或梓木斫成,全长约150至170、宽约40厘米。通体髹漆彩绘,色泽艳丽。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乐” 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缫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另外一个推测,象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瑟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先秦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颇多,后世渐少使用。

六、笛


笛子,是古老的中国乐器,也是中国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笛子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被当做民族吹管乐的代表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笛,特点是无。笛字属于由字族。在由字族里,由字都是声符兼义符。由字族汉字都与“滑”之义有关。笛的本义是“气体在其中滑行的竹管”。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我们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另外还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广西贵县罗泊湾 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乐器都早几代的、最原始的乐器。

七、萧


箫,又称洞箫,我国最古老的民族边棱气鸣乐器。单管,竖吹。历史悠久,箫文化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箫的音色柔和典雅。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江南丝竹等器乐合奏,浙江越剧等地方戏曲伴奏,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广泛流行。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于是就形成了骨哨。尽管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骨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 《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中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箫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


八、编钟


中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三枚或五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椭圆形,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
编钟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三枚或五枚发展为八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九枚一组或十三枚一组。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而衰。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编钟声音宏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自宋以后至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九、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 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 、催人泪下的《江河水》 、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 、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协秦曲等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华彦钧(阿炳)、刘天华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器。

十、琵琶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琴弦等列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其名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