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央视二套又一次推介了黄桥的乐器产业,时长近半小时……

央视二套又一次推介了黄桥的乐器产业,时长近半小时……

2022-03-24 21:03:15

小提示:没有WiFi怎么办?

先发到朋友圈,有了WiFi再看哦~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一个革命老区,它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说到黄桥镇,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著名的“黄桥战役”就发生在这座古镇上,还有,小镇上的 “黄桥烧饼” 也是一种名扬全国的传统特色小吃。如今,这里令国人骄傲和自豪的,还有小提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小提琴产自这里!






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小提琴竟来自这里,人均年收入一万五!


黄桥烧饼是江苏泰兴市黄桥镇古老的特色传统美食,色泽金黄,香酥可口,不油不腻。黄桥烧饼是当地最具魅力的地域名片,无人不知。但是对于新时代的黄桥来说,这里的一个新兴产业,名扬四海。走进黄桥镇,萦绕在你耳边的,就是这美妙动听的小提琴声。校园、家中、工厂、田野,处处飘荡着迷人的乐音。


黄饮冰,整个诸马村里“最忙”的人,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他就已经来到了工厂,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提琴制作工人 黄饮冰 : 对于我来说,我这个活干不完。


管淑琴,刘陈村人,本来靠田为生的她,现在从事着“洋气”的工作。



提琴制作车间女工 管淑琴:我做的是装配的配马桥, 撑音柱。


顾龙庆,有经验,有技术,人家现在的职业,拿到了国家级证书。


高级调音师 顾龙庆:每天就是中档高级琴的调音。


李国智,颇具艺术气息。他的家就像一个现代行为艺术小屋,房梁上挂的全是制作精良的小提琴。


鑫月提琴制作厂老板 李国智:这间房就是说是我的小的一个工作室。


没错,这就是以“烧饼”闻名的黄桥镇,如今发展小提琴产业,全世界有名,被誉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黄桥镇目前已拥有各类乐器生产企业220多家,年产各类提琴产品70万把,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0%和世界总量的30%。       



中国提琴产业之都”生产的这些高雅的西洋乐器,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十万不等,购买提琴的人有初学者,也有需要私人订制的艺术大师,提琴的种类、品质应有尽有,放下锄头种地的农民,如今拥有了这门技能,坐在家里就可以赚钱。


上个世纪60年代,六个从上海国营提琴厂回乡的工人把提琴制作技术带到了黄桥镇。从简单的加工琴头到现如今各个提琴产业链的兴起,黄桥镇上的提琴产业已形成了不小的规模。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因为自己的到来,改变了多少农民的命运。


对于年近50岁的管淑琴来说,每天上下班来回四十里路的距离已经变成了习惯,装配音柱和马桥这高难度的制琴工序也已轻车熟路,风雨无阻,这条路她走了已经27年。



管淑琴的工作是在一家提琴制作生产车间里专门装配音柱和马桥。从拎起锄头下地干活到拿起小工具安装乐器配件,这种转变,对于管淑琴来说,并不容易。在小提琴制作工序中,她负责安装小提琴音箱里的音柱和支撑琴弦的马桥,别小看了这个“一放”、“一撑”,一丁点的误差就会直接影响提琴的音质和声响。


管淑琴:这个发音完全就是靠的音柱,必须要有它,假如没有它的话,它肯定发音的质量是不好的,它这个马桥,在这里弦上上去之后,就压住面板,通过这个面板传递音,振动那个面板,音柱在里面起作用,然后它就发音。


这种装配技艺需要日复一日不断的练习才能慢慢上手。对于拿惯了锄头干粗活的管淑琴来说,安装几厘米的音柱和马桥,这样的细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27年重复动作,每天上百把提琴配件的安装,让管淑琴也变成了一个制作提琴的“老手”。现在,管淑琴家里的平房盖起了三层小楼,管淑琴的小日子也过的越来越有滋味了。


管淑琴:收入呢也不少,所以呢我就是感觉到在这个厂子里面做小提琴,这个行业是我一个很满意的一份工作。


管淑琴的手就这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看似枯燥,但她却乐在其中。


管淑琴的手一刻不停,远在五公里外的黄饮冰,在忙着安装小提琴的琴头,这像是个木匠活,但却是门艺术。



40多岁的黄饮冰家中有两个儿子,为了攒钱给儿子娶媳妇,他一周要往返于几个工厂来加工小提琴琴头,这给他带来了不少的收入。


黄饮冰:(收入)一万多(一个月),我在六个人家(干活),专门安装这个高级的这个琴头。


黄饮冰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小提琴的琴头是整个制作工序中最漂亮、最养眼的。一把琴头安装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小提琴的外观和整体质量。


手艺好,活就多,一天到晚黄饮冰忙个不停。一年下来,经过黄饮冰的手安装的提琴琴头就高达4万多个,虽然忙的应接不暇,但黄饮冰乐此不疲,钱包越来越鼓,这是最实在、最踏实的回报。


顾龙庆的手艺也很了不起,他是黄桥镇“最专业”的小提琴调音师,被国家轻工业乐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聘请为江苏提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评价专家。从他手中经过的琴,顾龙庆一打眼便知道好坏。


高级调音师 顾龙庆:这个是调音柱的,调这个里面的音柱的,这个是对弦的。


除了当调音师,顾龙庆自己拉琴也不错,闲暇之余,他还会当老师,教人拉琴,这个双重身份,给顾龙庆带来了不小的成就感。顾龙庆现在有28个学生,最小的幼儿园中班,最大的已经是高中生。李国智的鑫乐提琴制作公司就专门给这些艺术学生生产小提琴。



李国智的公司就开在自己家里,房梁上挂着的这一排排小提琴,都是人家自己生产出来的,在家做琴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普遍现象。


某提琴生产企业负责人 李国智:光我们这个村,规模有厂的,正常产小提琴的,有十五六个。


随着提琴市场需求量的不断上升,李国智的提琴厂,产量也在逐年提高,年销售额能达到两三百万。


李国智:我们固定客户、固定市场有七八个不是很多的,因为我们的量就是这么这样的量,像这样的销量我们每年要销3000到5000把。



制作一把小提琴共有19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相关产业都在黄桥镇发展壮大。如今,黄桥镇共有3万多人都在从事小提琴以及其它弦乐乐器的制作。


革命老区闯出一条走出国门的提琴产业发展之路



从最初期的只会加工琴头,到如今可以独立制作整把小提琴。大到琴头面板,小到音柱马桥。黄桥镇的乐器产业还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大提琴,电吉他,电提琴等各种弓弦类乐器。如今的黄桥已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提琴制造产业链,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提琴制造加工基地。


徐小峰,黄桥镇人,农民家庭出生的他,自小耳濡目染村民们制作提琴,长大后,他便萌生出了学习制琴的想法。2001年,他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在完成了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后,又去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进修了一年。学成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黄桥镇。



高级制琴师 徐晓峰:因为我们本身这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产业,然后你再到外面去学习丰富一下一些知识,然后回来应该会更好一点。


经过专业的技术训练,徐小峰在当地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工匠师,虽然在外人看来他的工作单调乏味,可他自己却觉得手艺人的生活就该如此,简单,平静,周而复始。虽然他看起来不善言辞,但谈起国内外提琴制造的差别,他也有着自己独道的看法。


徐晓峰:可能以前我们觉得是国外的东西比较好一点,国内的东西相对来说欠缺一点,但是从我制作的这种琴的角度来讲,其实目前仅缺什么,可能就是意大利是小提琴的发源地,欠缺的可能就是一些审美观点不一样,或者是文化不一样,但是这些差距在慢慢缩小。



在徐小峰看来,中国制作的提琴并不比国外的差,他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提琴,也希望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将提琴制作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技术的突破使小提琴品质大幅提升。成本优势、价格优势让黄桥小提琴的市场份额迅速登上了全球第一。黄桥镇也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家乐器加工企业,产值超过20亿人民币的乐器生产基地。


李书,是黄桥镇小提琴产业的领军人物,他的企业是成立最早、也是规模最大、专业生产提琴、吉他系列产品的大型企业,提琴的生产规模、技术力量、出口创汇均居世界首位。


凤灵集团董事长 李书:从1983年来开始来管企业,到90年代就是企业创立品牌,到2000年以后就是资本的运作,最近的十年,2008年到现在,就是打造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创新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李书深知这个道理,为了研究小提琴的生产,他把提琴制作全过程的197道工序都仔仔细细摸了一遍,材料成本多少钱、制作耗时要多久,他心里一本账清清楚楚。



李书:我把意大利的琴,日本铃木的琴,韩国三A的琴买了几把回来,找出我们跟他们的差距,用他们最好的方面(作)我的标准。


“以竹代木”乐器产品的创新,给乐器生产企业打开了另一扇大门,除此之外,李书和他的团队很快研究出了一种用微生物环保方法对提琴木料进行光电处理的技术,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木材的实用价值,同时还提高了小提琴的音质品质。


李书:现在我在考虑用毛竹生产提琴,因为木材生产提琴要长50年,毛竹只要长5年,全中国有150亿根毛竹,所以我们这个产品试验好多年了。


李书的凤灵乐器集团是黄桥镇小提琴产业的黄埔军校,镇上很多制琴的人,都在他的企业工作过。何琴,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民创业者,她曾经是凤灵集团小提琴生产线上的一名女工。2011年,在李书的帮助下,何琴开始创业,自己也成立一个工厂,生产乐器。何琴的工厂是诸马村一个废弃的小学改建而来的,如今,已完全没有了当初冷清的模样。院子里摆放着即将出厂的提琴,仓库里的木材塞得满满当当,车间里的工人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工作,整个工厂忙碌却又井然有序。


在创业初期,何琴并非一帆风顺,政府和凤灵集团对她提供了很多帮助。凤灵老板李书的创业鼓励;方向指引;技术支持。政府剩余劳动力的输送,工厂厂房的提供,都为创业初期的何琴解决了不小的问题。



某乐器制作企业负责人 何琴:村支书这一块他就说你的工人不用担心,本村里面有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给你,人是不担心的,村里面帮助也是很大的。


尽管在创业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何琴还是坚持了下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何琴将原来只有一间废弃学校大小规模的厂房,扩建到了四十亩地。并且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


何琴:我们这个企业,五年发展的方自己也立了一个规划。现在做个两三千万,到那边能不能做到八千万,乐器这一块。


革命老区的袅袅琴音  带领村民奔上创富路



提琴制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给黄桥镇上的农民带来了财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素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老师:两个八分音符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用短弓去拉,最后这一块我们要怎么样去拉呢,就是用呐喊声“嘿”唱出来,弓子往上(扬),来看一下啊,“嘿”要上去 脚要有弹性。



黄桥镇中心小学的提琴教室里,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带着他们练习即将要参加演出的网络歌曲”小苹果“。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早已成为了这些孩子们的“老朋友”。西洋乐器与中国网络神曲的完美结合,也给这些孩子们增添了一抹独特的气质。


村民因为小提琴富了,乡镇因为小提琴变了。镇上的百姓近3万人投入到了这项富民产业中,人均纯收入以10%的速度逐年提升,2016年,黄桥镇百姓的人均收入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五千元。提琴产业已经成为黄桥镇一张崭新的名片,镇上的百姓们也都成为了黄桥提琴产业的代言人。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镇长 王晓云:我们黄桥(镇)的提琴(产业)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70%,世界的三分之一,那么从事提琴产业制造的呢已经达到了近三万人左右,那么应该说这个乐器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富民产业。


黄桥镇在这几年先后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提琴产业之都”、“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镇”等16个国家级称号。2016年,实现工业国税开票销售100.7亿元,完成工商税收收入7.12亿元。


因为提琴产业的发展,黄桥成为了江苏省首批25家特色小镇之一,并于2017年8月被评定为“全国特色小镇”。黄桥“琴韵小镇”的建设给镇上的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


泰兴市黄桥镇镇长 王晓云:那我们琴韵小镇,一是打造我们乐器制造的一个高地,第二个主要是打造音乐文化的圣地。

一把提琴让黄桥引来世界的目光,希望的田野奏响新的乐章。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被排在首位。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打头阵。


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村普遍面临的现状,对许多地方来说,有限的土地可以解决温饱,但很难致富。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发展非农产业是不少农村的必要选择,而选择什么产业却大有讲究。倒退十年,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想到,这个以烧饼出名的中国小镇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提琴制造基地。事实上,黄桥的崛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达手工业铸造的工匠精神基因,这些优势和提琴生产所需的产业环境十分契合,再加上大胆创新的勇气、政府的有效引导,黄桥的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为中国提琴之乡点赞!

来源:央视财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