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漫步周窝小镇,感受音乐魅力

漫步周窝小镇,感受音乐魅力

2022-04-10 23:12:31


漫步周窝小镇

感受音乐魅力


? 记者 邵妙苗


一次,我在美丽的衡水湖采风,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了有关“周窝音乐小镇”的报道,便有了一睹芳容的念头。应周窝镇党委书记闻国图之邀,终于在这个温暖的冬日,记者来到向往已久的武强周窝音乐小镇,近距离感受这方热土的音乐文化气息。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走进周窝,浓郁的音乐气息扑面而来。小镇的入口处矗立着两个标志性艺术作品:一把用废吉他拼接而成的“聆听之椅”和一条用小提琴面板做鳞片的“乐龙”。周窝到处充满着美妙的音乐,村民和游客能够坐在这个形似耳朵的“聆听之椅”上,聆听音乐小镇的美妙声音。“乐龙”则向人们预示吉兆,这条音乐之龙是周窝小镇的守护神,寓意能给小镇带来满满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镇政府所在地,周窝街道十分干净、巷陌井然,街街巷巷都是红砖铺砌,曲直交错,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气质。街道两旁,碗口般粗的国槐,枝枝叉叉,甚是繁茂。两侧的房屋以灰色为基调,错落有致,整齐美观。沿街的一面面墙壁上点缀着各式各样的音乐版画,仿佛一串串美妙的音符就要流淌出来。整个小镇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随处可见音乐创意和涂鸦,随处可见充满音乐创意的装饰,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农家客栈、酒吧、音乐人工作室、艺术设计工作室、艺术电影馆、图书馆、民族风情馆等场所。

周窝规划建设有序,民居院落排列整齐,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特色。闻国图介绍说:“40多年前,周窝村的老支书周二元带领全村移风易俗,重新规划村庄建设,把村子规划为和、谐、富、国四区,房院由村集体修建,统一了大街小巷的宽度和间隔、每家每户的住房面积和房屋结构,形成了屋舍规范、环境优美、民风古朴、独具特色的河北民居群。正是老一辈儿打下了好基础,我们才能规划建设音乐小镇。”在这个过程中,周窝人尊重旧有民居的历史价值,后来虽有翻修,但依旧建旧、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民宅的原有风味和形式,保留了北方民居的独有风貌。



周窝游客接待中心是必须要进去的,在这里可以对周窝有个整体的了解。一进门,一道红砖砌成的影壁墙雕刻着精美图案,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却仍然坚实。院内的茶座、乐器制作小屋、游客休憩房间和酒吧,处处呈现着音乐的温馨和意境。在乐器博物馆内,各式各样的萨克斯、提琴陈列其中,让人大开眼界、兴趣盎然。小院既保留着北方农村建筑的特色,又构建了浓厚的现代音乐韵味,中西合璧,交相辉映。

院内,一个大型沙盘展示了音乐小镇的美好蓝图。2011年,依托村子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北方民居特色,武强县与中国吉他协会、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合作,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企携手”模式,着眼于打造“音乐家创作创意、爱好者享受参与、旅游者休闲购物,具有国际水准、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小镇”,开始对周窝进行规划建设和整体开发。市委、市政府对小镇建设也是高度重视,将音乐小镇列为全市重点工作推进。按照“尊重历史积淀,注重中西融合,突出音乐文化特色”这一原则,小镇融会了中国美院建筑学院、北京798艺术中心、韩国多大浦艺术工厂等艺术名门的建筑创意风格,小镇内沿街拥有音乐吧、艺术创意工场、乐器体验馆等艺术场所,浓厚的音乐氛围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音乐家长驻周窝。同时,按照“一门一景、一户一品、体现灵性、各具特色”的原则,对小镇所有民居院落进行单体规划设计。按照规划设计,音乐小镇以金音集团乐器产业为硬件基础,以璐德国际艺术学校为软件支持,通过包装改造现有民居、创建原创公社网络互动平台、建设乐器体验馆、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举措,实现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着力打造全国第一个“四化同步”示范镇。

武强璐德音乐文化公司总经理董玉戈在讲解音乐小镇的设计构想和改造过程时说:“由于原来的建筑都比较规则,所以周窝在改造的时候,并没有大兴土木,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一些音乐的元素,赋予传统乡村以艺术魅力。”

走出游客接待中心,徜徉在小镇的街街巷巷。墙上有关音乐或乐器的创意涂鸦引人注目。走累了,可以随意在街边的椅子上坐下,你会发现,这些椅子、沙发甚至街角吹萨克斯的音乐家,都是用生产乐器的下脚料制成的。涂鸦和街景等创意作品是中韩两国的艺术大师创作的。闻国图说:“这些创意作品既体现了环保节约的理念,还寄予了周窝人的美好愿望,不管是游客还是咱们小镇的百姓都特别喜欢。像这样的创意,在小镇数不胜数!”

一幅名为“共同富鱼”的创意墙画,是由艺术家和周窝人、游客一起绘制完成,总长360多米,共用了8000多条木头鱼组合而成,象征着多子多福、家门昌盛和年年有余的寓意。

房顶上,小提琴造型的风向标随风摆动,称为“即兴演奏”,被视为大自然在演奏着一首首乐曲,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周窝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向往,好像也在揭示着文化、音乐与游客之间沟通的方向。

一间理发店的外墙上,是一幅名为“乐来乐美”的画作,只见画中女人的发型被“剪”成了乐器的形状,剪下的头发掉在地上,变成一个个音符,喻示着在这里做头发的人会像美妙的音乐旋律一样越来越美。

在一处被称作“乐网琴声”的墙画上,一些用制作乐器的下脚料拼接而成的吉他、小提琴的造型,取“一往情深”之谐音,寓意着音乐对小镇人的影响之深,以及周窝人对音乐的热爱之深。

“心灵之窗”利用金音集团废弃的窗框在胡同里建成家的模样,寓意金音乐器永远和大家在一起,窗户的存在不是为了关上,而是为了打开,寓意大家都能敞开心扉在一起生活。



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音乐与生活……在这个普通的北方乡村里,各种原本不搭界的元素揉在一起,造就了别样的风景。

小镇街心公园原本是一个水塘,经过因地制宜的改造,保留了周边几十年的老树,新增了石桌石凳,也都是提琴、三弦等中西方乐器的形状,土洋结合,匠心独具,成为老百姓休憩乘凉的好去处。

一家小提琴作坊里,两位师傅正在专心致志地对着手中的小提琴打磨、调音。由于村里改造了地暖,房子里暖意融融。调音师李世其原本在金音集团工作,小镇刚开始建设时,他就发现这里环境好又安静,特别适合小提琴制作,于是与朋友合开了这家琴行。李世其说:“两年了,在这儿工作感觉特别舒服,而且这里处处充满了创新、创意、创酷,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你们看,这个房子的屋顶就是一个创意作品,不回音,还环保。”记者一看,用鸡蛋托盘制作的“吸音层”着实让人惊奇了一把……

漫步音乐小镇,仿佛走进了音乐天堂,这里的一切事物都充斥着音符的律动:路边的花池利用了废弃鼓架,墙壁上挂着“音乐让我们成为朋友”的乐器广告,就连电线杆也刷成了“单簧管”的图案,成了音乐的代言人。在这里,无论是墙面图画,还是街道、民居院内、屋内的各种雕塑,一草一木,一房一舍的包装改造,处处显示着乐器和音乐,造就了浓浓的音乐氛围。一股充满艺术气息的清风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陶醉其中。

“没错,虽然这里没有美妙的自然风光,但是这里有独特的人文内涵。”董玉戈说,刚开始有建设音乐小镇这个想法的时候,周窝的老百姓都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村庄,也没有旅游名胜和古迹,建什么音乐小镇?但是经过这几年的运作、包装、提升和改造,国内外的艺术家源源不断地慕名而来,慢慢地,老百姓也都接受了、认可了。而且,小镇的建设得到了周窝人的广泛赞同和积极参与,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纷纷出义务工,并按照统一要求改造自己的院落,为游客提供服务,在感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

“如今,周窝的老百姓除了在金音集团上班的,就是在自己房子改造的音乐会馆或小院里搞服务的,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周窝人生活蒸蒸日上,每个周窝人都感觉自己就是音乐小镇真正的主人。”董玉戈骄傲地描述着周窝这个已渐成规模的音乐王国。



目前,小镇已累计完成投资1亿多元,路面硬化、供排水、供暖等基础设施改造已全部完成,改造建设萨克斯公社、古韵会馆、同学会、约翰·列侬纪念馆、弦乐四重奏、品农乐坊、小镇故事茶餐厅、年画坊、海上钢琴师等特色院落近百套,,可同时接待200人住宿,1000人用餐。游客入住小院,既能享受到南北美食,又可享受管家式星级宾馆服务。周窝还引资1.2亿元建成了国内唯一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水上乐园项目——音乐水世界·水乐方;军歌博物馆音乐体验中心及艺术家工作室也即将建成使用。

立意要打造一座闻名于世的音乐小镇,是周窝人一直在坚持的。在这里,已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四届中国吉他文化节、武强县麦田音乐节、中韩国际乡村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每天来这里参观和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余万人。周窝音乐小镇2012年被评为全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2013年,入选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2014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14“全国最美村镇”和国家级“青少年音乐体验基地”;2015年,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6年,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并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初审;2016年10月,被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特色小镇(河北共四个)……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周窝是个神奇的地方,周窝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那一件件为更多人带去欢乐与享受的灿烂的乐器,让自己心中的声音传到远方,而各路游客,也会循着美妙音乐的方向,来到周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周窝音乐小镇以乐器起源,因乐器得名,未来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乐器产业的支撑。到过周窝的人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没有金音集团,就没有音乐小镇。可以说,金音是周窝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制造出了做工精良的西洋乐器;一个资源匮乏的传统农业小县,诞生了一家国内知名、蜚声海外的大型乐器集团;一座古朴简单、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蜕变成全国十大“魅力新农村”之一……是什么造就了一个个令人慨叹的发展传奇?为探究个中奥秘,记者走进了周窝龙头企业——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

对于选择在乐器行业发展,金音乐器集团总经理陈学孔感到很幸运。“一路走来,金音能有今天的成绩,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20多年的时间,从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个人承包到民营企业,金音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小富即安还是扩大规模?是否打造全品种产业链?该不该投巨资建立研发中心?该不该把自己的业内朋友同时也是竞争对手引到身边来?等等等等,每一次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但每一次抉择,金音都选择了前行。乘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2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陈学孔和周国芳一手创办的乐器集团,如今已发展成为旗下拥有8家子公司、年产值达7亿元的乐器制造集团,成为中国乐器产业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时光回溯到1989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陈学孔与周国芳合作成立了一家乐器厂,即武强县通达乐器厂,也就是现在金音集团的前身。就这样,两位农民出身的个体户踏上了艰辛的创业道路。

“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厂子经营十分困难。”陈学孔介绍,当时的乐器厂只有21个人。黑管、萨克斯、单簧管,这些乐器每一件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配件,生产起来相当困难,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更谈不上经验,一开始就是凭感觉,摸着石头过河。

陈学孔对第一笔订单记忆犹新。当时,企业接到了生产单簧管的单子。可大家高兴劲还没过,一看订单傻了眼:上面密密麻麻摆满了单簧管零部件,每一个都用数字标好,竟然从1排到了100多!不少零部件呈“S”、“Z”形,极不规则。连单簧管都没见过的农民员工只好依葫芦画瓢,没有模具,他们就用锉刀锉,用砂轮磨,用锯子锯……庄稼人要想用握锄把子的粗手来制作精致的西洋乐器,其困难可想而知,但陈学孔和周国芳心里就是有着一股韧劲,就是要下决心把乐器造出来。他们到大城市的乐器厂去请教,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出高薪聘请技术人来传授技术。经过几十个日夜的钻研和奋战,终于掌握了成套的产品生产技术,并且产品很快销售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乐器也慢慢发展壮大,短短5年时间就成为一家拥有300多名员工、有了一定规模的手工乐器工厂。



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国家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招商引资的政策相继出台,优良的环境使得外商来华投资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1994年,美国锦泰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慕名远渡重洋前来订货,如果产品达到标准,马上就签合同。面对这一机遇,陈学孔和周国芳带领企业一班人潜心研究,在原材料上精挑细选,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使一件件精美的样品如期造出。锦泰公司老板美籍华人许成师前来验货时不由大吃一惊——一家普通的中国乡镇企业的一帮“土老帽儿”,竟能制造出这样高品质的洋乐器,简直是个奇迹,他当即签下400只单簧管的合同。产品如期交货后,美商不仅与金音签订了长期的定货合同,而且向公司注入了12万美元的资金。

这笔钱,对企业当时的情况来说,可谓雪中送炭。“之后,我们开始接一些出口海外的大单子,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快,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产品更是成为国内第一家打入沃尔玛超市的西洋管乐器。”陈学孔说,引入外资这一步棋,为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打造高端产品,撬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年,河北金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成立;2000年,金音改制成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1年,金音步入衡水市二十强企业的序列;2009年,,金音实现华丽转身,生产规模成倍扩大,产品从黑管到单簧管、从萨克斯到贝斯、从大提琴到各种小提琴,发展到4大系列、30多个品种近百个型号,产品并出口到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

在娓娓叙说金音的发展历程中,陈学孔感慨颇深,他归纳总结了金音崛起的两大至关重要的法宝——诚信经营和自主创新。

每年上半年,金音都会去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国际乐器展,这样的历史已有十几年。陈学孔笑着说:“外国人不像中国人一样在酒桌上喝几杯酒就能谈成生意,当时我们去德国为著名琴行托曼送货时,德国人挑剔啊,人家怀疑我们的产品质量。我跟老外说,你们要是检查出质量问题来就把这些乐器全倒进大海,钱我们分文不取。”“不仅是德国人,美籍华人许成师也是看到我们注重产品质量讲诚信才愿意和我们合作。”

陈学孔介绍,合作伙伴有困难也爱找金音帮忙。有一次,和金音集团合作的一家台湾贸易公司出口到美国吉他中心的一批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这个贸易公司没有技术人员不能维修。于是求助于金音集团,金音集团免费为这家公司维修产品,修好后直接发往美国。从此,这家公司同金音集团的贸易额连年递增。

“客户跟你做生意,图的就是个心里踏实,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开展合作,所以我们做企业就得讲究个诚信。”陈学孔说,多年来,他们正是靠诚信经营,企业才能与国内外众多客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自主创新是金音崛起的另一个法宝。陈学孔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建设创新,而这些都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焕发新的活力,才能有竞争力,才能长盛不衰。



金音乐器集团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每年拿出不低于公司收入30%的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不断提高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先后与国内29所音乐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美国纽约与布鲁克林大学共同创办了乐器研究所,使公司产品的关键工艺技术始终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他们还与电贝司行业的世界第一品牌德国握威、美国凯利金等国际大型公司合作,投资400万元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新建和改造了5条生产线,基本实现了数控流水线自动化加工生产。坚持产业融合、产业嫁接、产业延伸发展道路,注重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促使行业转型升级。

1分37秒能同时加工6块小提琴面板、30秒生产一个小号立键……走过了学习、模仿、探索的道路,有了技术创新助力,金音的竞技能力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跟随陈学孔创业的老员工感慨地说:“跟当年放下锄头就进乐器厂相比,我们有了很大进步,但还需要加快追赶的步伐。”

2008年初,金音集团邀请清华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就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做了系统培训,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全面剖析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在调查中发现,提琴分厂有2个股东的眼光不够长远,认为改革生产模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如分红合算,不能把分厂的发展步伐并入企业集团的总体规划道路中。为了避免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阻挠企业的整体发展,清华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专家针对这种问题提出重组建议。最后经过协商,清算了这2个股东的股权,将提琴分厂并入公司的总体规划。随后,金音改变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提琴分厂第一个引入标准化的概念,投入数百万新上先进设备,根据整体图纸生产。2009年,提琴厂产能比2008年增长一倍,这种大跨度的增长率是以前难以想象的,这一切都得益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如今,金音乐器集团总资产达2.27亿元(固定资产1.52亿元),总占地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下设吉他、提琴、木管、铜管、长号、短笛、箱包、纸箱等八个子公司,员工2600多人。公司乐器产品包括木管、铜管、提琴、吉他四大系列100多种规格,年产量100万只,产品85%以上出口,畅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管乐器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全国第一。“金音”品牌被中国质量保证中心评为“中国著名品牌”。201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上缴税金1400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金音集团这一龙头的辐射带动下,武强县乐器产业迅速裂变,实现了由“独奏”到“合奏”的喜人局面,各类与乐器制造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一个国际性西洋乐器产业板块正在这片土地上迅速隆起。以德国GEWA物流配送基地、美国塞西里欧乐器商贸流通和配送中心、乐旗网电子商务平台为龙头的仓储物流中心建成投产后,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19个生产厂家创造了近5000多个就业岗位,并且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人员还在不断扩充中。同时,在金音集团的引荐下,中国吉他协会属下的北京璐德文化艺术中心开始对周窝进行规划和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北方音乐小镇初具规模。



音乐小镇以乐器起源,因乐器得名,周窝未来的发展中乐器产业的支撑自然必不可少。

基于有利的自然条件、人文资源与市场环境,武强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在已有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专门规划了占地3平方公里的武强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聚集区。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快乐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入驻园区的企业从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方面加以扶持,并通过统一规划建设厂房等优惠举措,加速乐器产业向园区聚集。

在已入驻园区开始生产的浙江三弟乐器有限公司,一只只吉他琴坯像挂炉烤鸭一样在静电喷涂生产线上缓缓前行。黑色、奶白色、香槟色……不一会儿,各种型号的琴坯就都穿上了美丽的衣裳。作为一家国内最大的吉他配件生产企业,浙江三弟投资1.5亿元在这里建起吉他生产线,变身成品供应商,就是看中了武强这个乐器原料采购与生产销售集散的大平台。

还是在这个园区,德国GEWA公司一间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组装钢琴凳,几个集装箱的订单让他们这些天日夜忙碌。该公司负责人马玉明说,该项目由这个世界顶级乐器物流企业投资15.6亿元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后,年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亿元,利税4.36亿元。

“你们看,那边一排黑白相间外观如巨大的钢琴琴键的厂房,就是美国赛西里欧乐器公司刚刚落成的新厂区,项目总投资达1.2亿美元;那边是德国隆尼施钢琴项目,投资24亿元,项目投产后将年产钢琴10万台。”武强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建立说,入驻园区的企业,不论是三弟、GEWA、赛西里欧和隆尼施,还是博兰斯勒、艾立卡和凯声,都是与金音集团有着多年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企业。产业聚集到这里,乐器物流企业能够有效缩短采购半径,而乐器生产企业则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原料和订单。陈学孔说:“技术在这里、人才在这里、市场在这里、标准也在这里,链条上的每一家企业若想谋求大发展,不来周窝、不来武强肯定是不行的。”一个具有世界水平,集乐器产品生产、乐器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国际乐器文化产业基地正在武强拔地而起。

以乐器为脉,武强精心培育了乐器产业园、周窝音乐小镇、璐德国际艺术学校三大板块,正在逐步实现“乐器生产—新品研发—产业集群—乐器展销—教育培训—小镇建设—音乐创作—文艺展演—国际交流—休闲旅游—人才聚集—品牌宣扬—促进消费”的乐器文化全产业链条无缝隙对接和良性循环。按照市委提出的“强势开局,跨越赶超”的要求,武强县又提出了推进乐器文化产业由框架式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变,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三个“全国第一”:即把武强打造成为全国第一个产销“零距离”对接的乐器产品集散地;把周窝音乐小镇打造成为全国第一个“四化同步”的示范镇;把璐德国际艺术学校打造成为全国第一家原创音乐职业学校。

乐器行业体量虽小,但潜力巨大,魅力无穷。当前乐器产业的发展已经跳出了普通商品生产经营的小市场,乐器市场已经融入了学校和社会音乐教育、大众音乐生活的大市场。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继家电、房产、汽车之后,乐器正成为普通中国家庭新的“刚需”与“标配”。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2014年,中国乐器行业22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22.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35%;实现出口交货值约110.3亿元,同比增长13.93%。伴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节拍,伴随新的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以及社会音乐教育服务工作的不断开展,在全体乐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乐器行业必将会迎来更大更好的发展。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你记得吗?好像那是一个春天,我刚发芽。我走过,没有回头,我记得,我快忘了……”当电视剧《咱们结婚吧》的主题曲《我们好像在哪见过》在萨克斯、小号、长笛等乐器的演奏下响起时,很难想象,它的演奏者竟然是一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这就是周窝人自发成立的“农民乐队”,他们从田间走来,洗一把脸上的尘土,便开始吹拉弹奏。音乐让整个周窝弥漫着一种酽酽的艺术氛围,也在广大周窝人中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走近他们,你会发现,尽管演奏者黝黑的脸、乡土气息的穿着,完全和高大上的西洋乐器挂不上钩,粗糙的手却能够挥洒自如。而这,恰恰映射了音乐小镇的魅力:土洋无缝对接,古朴时尚相互增色,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自从有了金音,周窝人便开始了与音乐的缘分。得益于音乐小镇的繁荣,周窝人的居住条件、生活质量、文教医疗、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全新的转变。住上了有地暖的房子,冬天再也不怕冷了;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不必再为吃不上水发愁了;或是到金音集团工作,或是在小镇的餐厅、旅馆服务,许多赋闲在家的周窝人就地找到了一份工作,人均收入节节攀升,近三分之一的农户家里购买了汽车,全部接通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新民居建设已经完成60栋别墅和100余户住宅楼房……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周窝“变身”音乐小镇,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难得的是老百姓精神层面的升华。

周窝人由于天天都跟乐器打交道,工作中制作调试各种乐器,生活中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活动,渐渐都成了音乐的爱好者,小镇的许多村民都会演奏乐器,老少村民都能随意弹唱一段,街道上和胡同里的院子里不时传出悠扬的萨克斯乐曲声。茶余饭后,农闲之时,周窝人不再喝酒划拳、搓麻打牌、闲侃瞎聊,而是三人一伙、五个一群地练习吹奏乐器。



西洋乐器挂不上钩,粗糙的手却能够挥洒自如。而这,恰恰映射了音乐小镇的魅力:土洋无缝对接,古朴时尚相互增色,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自从有了金音,周窝人便开始了与音乐的缘分。得益于音乐小镇的繁荣,周窝人的居住条件、生活质量、文教医疗、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全新的转变。住上了有地暖的房子,冬天再也不怕冷了;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不必再为吃不上水发愁了;或是到金音集团工作,或是在小镇的餐厅、旅馆服务,许多赋闲在家的周窝人就地找到了一份工作,人均收入节节攀升,近三分之一的农户家里购买了汽车,全部接通了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新民居建设已经完成60栋别墅和100余户住宅楼房……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周窝“变身”音乐小镇,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难得的是老百姓精神层面的升华。

周窝人由于天天都跟乐器打交道,工作中制作调试各种乐器,生活中经常参加各种音乐活动,渐渐都成了音乐的爱好者,小镇的许多村民都会演奏乐器,老少村民都能随意弹唱一段,街道上和胡同里的院子里不时传出悠扬的萨克斯乐曲声。茶余饭后,农闲之时,周窝人不再喝酒划拳、搓麻打牌、闲侃瞎聊,而是三人一伙、五个一群地练习吹奏乐器。

西洋乐器造价高,一般都要上千元,最贵的要一两万,大部分周窝人负担不起。为了支持周窝人开展群众性文化生活,武强县采取政府出一点、企业赞助一点、村集体筹一点的办法,为乐队解决了资金难题。由此,一支配备完整的西洋乐队迅速建成,长号、军鼓、大镲、萨克斯、单簧管、太阳号……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有了亮堂堂的乐器,周窝人便开始了演奏西洋乐器与日常农耕生活嫁接的日子。

“组建之初,大部分周窝人对音乐几乎是‘零基础’。”乐队的总教练张焕迎说:“许多人看着简谱上的do、re、mi、fa、so、la、xi,只会念成1、2、3、4、5、6、7。吹小号、萨克斯什么的,脸憋得通红也吹不出几个音来,更别说吹一首完整的曲子了。”原本拿锄头、剥玉米的老茧手如今却拿起了“洋玩意”,许多人在兴奋的同时拿着乐器都不知道该怎么摆弄。

白天,队员们各忙生计,有的扛锄下地、有的厂里上班。只有每天下午5点到7点集合到一起练两小时,剩下的时间便是自学自练了。

年近50岁的周金香,因为之前就是村里的文艺活跃分子,所以也入选了农民乐队。她从网上下载了乐谱,每天起床后、睡觉前,都要练上一个小时。“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不求有多高的技艺,就是追求点精神生活。”周金香乐呵呵地说。

周宗信曾经敲过军鼓,喜欢打击乐,乐队成立时,成了大镲手。因年纪较大,学起谱子来比较慢,但他很执着,“人家用三天能学会,咱就多下点儿工夫,用五天。只要肯用心,什么也难不倒咱!”



32岁的周炯是乐队小号手之一。中学毕业后到乐器厂上班,渐渐喜欢上了天天接触的乐器,尤其是单簧管、小号等管乐乐器。工作两三年后,他已经能吹曲子了,是乐队中少有的成立时就会吹曲子的成员。他说,乐器已经成了他的精神伴侣,白天上班、农忙种田之余,他常会吹几曲,而现在和乐队一起演奏让他更快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个月时间队员们就掌握了演奏技巧。当乐队第一支曲子《欢乐颂》响起时,大家高兴极了。“我们还陆续排练了《小城故事》《喀秋莎》《小白杨》……到现在已经掌握了十几首,都是中外名曲。”队员们说起拿手的曲子,如数家珍。他们一有空就凑到一块“玩”音乐,种地反倒成了副业。“村里本来地少,我们村里人现在都是忙里偷闲种地。”

靠着一股对音乐的热情劲儿,这支农民乐队逐渐声名远播,2012年赢得了武强县乐队大赛冠军,还在首届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上一展身手,这支平均年龄接近50岁的农民西洋乐队一下子火了。

不仅仅是西洋音乐,得益于音乐小镇极强的包容性,在小镇安家落户的还有中国传统民乐的爱好者,现在一支名为“汉乐古风”的乐队每天都会在一座古香古色的屋子里演奏。记者采访时,他们正排练着一支二胡名曲《赛马》。一板一眼、一腔一调,颇有些专业演奏家的味道。组织者韩根深说,每天上午,他的乐队为戏曲爱好者们伴奏,爱好戏曲的人都可以来唱上几嗓子。下午,喜欢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人可以来此学习、演奏。随着音乐小镇开始小有名气,经常有国内外的音乐爱好者这里参观。璐德学校的美国音乐老师有时候也会和他学习演奏二胡。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如今,周窝人上至七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大都能弹一段或吹一曲。不仅如此,孩子们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农民乐队成员周卫仓的儿子如今在璐德音乐学校上学,除了接受基本的文化课教育外,孩子们每天晚上还能接受乐器方面的专业培训。周卫仓说:“别村的孩子放了学,就是在家门口胡打乱斗。我们村孩子可不一样。能接受一下音乐熏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肯定有好处。如果儿子对西洋音乐感兴趣的话,我也会花心思培养一下。”

“要让周窝成为驰名海内外音乐名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周窝还将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提升,真正让音乐成为支撑小镇发展的灵魂。通过开展更深层次的旅游策划和文化包装,继续举办各类节庆活动,进一步释放音乐的魅力,让更多的人通过“小镇音乐汇”、“原创音乐行”,进一步感受这座北方古镇的文化价值,体验小镇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所带来的巨大快感。

试想一下,当现代都市生活总让人时不时想放下、逃离,当旅行越来越向着自然的本质去回归,让游客于清新的音乐中体会纯粹的享受,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共鸣:哦,这不就是我心中的那首歌吗!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周窝音乐小镇真正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音乐创作、休闲旅游、乐器销售、特产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预计各项相关产业及门票收入每年可达 6.5 亿元,上缴税金 1.5 亿元。董玉戈信心满满地说:“未来的音乐小镇,将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产业的制高点,这里将是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音乐创作与享受等并存共进的国际音乐名镇。”

是的,这里没有江南烟雨,没有都市繁华,但是这里有浓郁古朴的民风,有强烈的艺术气息;这里没有山、没有水、没有资源,但是这里有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神韵。这里就是周窝,勤劳智慧的周窝人敞开胸怀迎接四海宾客,用乐器、用音乐、用文化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留住大家的脚步,如今,这座古色古香的村落俨然变成了音乐爱好者实现梦想的一方净土。随着岁月的酝酿,未来的武强、周窝、音乐小镇将如同一杯杯美酒愈发醇香,弥散出更加浓厚的“文化味儿”,引得更多醉心于此的国内外游客、艺术家、企业家来到这里,共同见证一座音乐小镇的崛起和一个文化产业的繁荣。



特别声明

本网站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者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品鉴当代艺术

欣赏名家书画
宗旨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网
书画专线:010-52882737

QQ:1442131603

网址:www.mjmobao.com

投稿邮箱:mjmobao@163.com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网》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给您传递更多书画艺术的精彩!

点击下方进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