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电视剧中关于中国乐器的常见错误

电视剧中关于中国乐器的常见错误

2022-07-02 20:43:25

前一阵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这么多年了这些古装剧里还是弹着古琴播放着现代古筝音乐,也没个长进。其实对于粗制滥造的中国影视剧,我们已不浪费时间看,也就没什么好吐槽的,不过子衿这里还是写一篇“扫盲笔记”,一方面推广常识,另一方面万一有哪个认真一点的剧组的音乐指导愿意看看,说不定能避免一点低级错误,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一)琴筝不分、古用今筝


唐宋时期的宫廷美女,面前摆着一把现代扬州师傅做的古筝。这个错误大概也不算太低级,毕竟我们不能要求现在剧组里的道具师能懂得那么多历史知识与乐器知识。今天的筝大多是二十一根弦的,而唐宋时期的筝则是十三弦。日本筝就是十三弦,只要想想日本从中国引进乐器的年代就能明白。我常常和朋友们开玩笑,说唐代日本人带回去的筝大约做得不甚精细,音有些不准,而那些引进唐代音乐和乐器的日本乐师们音乐造诣也未必完美,于是日本乐器在频率上总要有所偏差,日本筝至今也是那样,带着那种不着调的所谓东洋味。


琴筝不分的错误就低级且普遍得多了,太多的电视剧里都摆着个古琴却播放着古筝的音乐,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网友吐槽。古琴与古筝区别实在是太多,这里列举几个显而易见的:古琴又称七弦琴,顾名思义只有七根弦,而古筝上文已经提到,唐朝时十三弦而今天已有二十一根弦;古琴琴长大约三尺六寸五,也就是一米二多一点,宽约二十公分,而古筝琴长则通常超过一米六,琴宽三十公分左右,所以古琴共鸣箱较小,声音较低沉,而古筝共鸣腔体大许多,声音也宏大清脆许多;古琴一弦多音,故而靠“抚”能在七根弦上弹出多个八度音来,其十三个徽位上更是可以弹出空灵的泛音,而古筝则基本是一弦一音,是真正弹拨出清脆的音来,更适合华丽清脆的乐曲。


下面看图说话,古琴是长成这样的:


古筝则是这个样子的:


要说错得登峰造极的,应该属于曾经大红大紫的宫斗大戏《甄嬛传》,主角娘娘正在抚琴,而面前的古琴居然放反了,整个剧组仍然装模作样,无人察觉。一向不追剧的我当时在一友人家做客,正巧看到这一幕,惊诧于这样的制作居然还在我国上了厅堂,举国热播,网友中虽然也有少数明眼人,却阻挡不了一大群人向此类垃圾一掷千金的步伐。


另外补充一句,无论是古琴还是古筝,弹拨区都在右边,弹的时候都要坐得偏右一些。那些坐在中间演的,其实装样子都是装得很别扭的。


(二)笛箫不分、横竖不分


其实演员不会吹笛吹箫原本是很正常的,不过整个剧组连多花一分钟去弄清楚手里拿的是笛还是箫也不愿意,自然就搞不清楚什么时候该横着拿什么时候该竖着吹。这些剧组往往也就是上述的那些琴筝不分的剧组。至于吹笛或箫的时候对不准孔甚至整个用嘴堵住孔之类的技巧错误,基本是家常便饭,实在也无法苛求演快餐戏的演员们了。简单的原则是,笛子横吹,手势可左可右,而箫应竖着吹,箫的一头有吹口,很明显的。以下这几张图片是在网上找的,不知什么剧的图片,有常识的人自己看看乐一乐吧:


这个吹玉箫的,明明是吹玉笛:


这个帅哥吹箫也是横着吹的:


这位美女吹笛子像啃玉米棒子:


(三)汉代美女弹曲颈琵琶


犹抱琵琶半遮面是多么有美感的图画啊,难怪影视剧中常用。不过秦汉一直到隋的琵琶其实都是中国自己的直颈琵琶,琴身为圆形,也就是长得比较像今天的阮的样子。今天的阮,就是起源自秦朝的中国琵琶,后来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非常善于弹琵琶,以至于后世他善于弹的这种乐器就被称作了阮:


而曲颈的梨形琵琶,是唐代才由西域的龟兹传入中国,几经改良,直到明代才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琵琶的样子。不过这属于历史知识了,不专门关注乐器的人未必会知道。所以以下这个昭君弹琵琶的样子,除了网友们吐槽的弹的手势太假,更是拿错了乐器,其实直接拿个中阮上去弹也比这个正确一点。不过如果编导们真的拿了中阮给昭君弹,或许广大不明琵琶历史的观众反而要有意见了。


(四)唐宋魏晋婚丧嫁娶的乐队里有唢呐


几乎不管什么朝代的剧,婚丧嫁娶的画面里常常有人拿着个唢呐。这个可能不那么容易被看出端倪来。唢呐是在元朝才由波斯传入中国的,而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在民间广泛使用,怎么可能出现在早于元朝的时期呢?不过这也属于历史知识的范畴了,需要剧组多花一些心思方能避免。


其实与乐器相关的各类错误还举不胜举。我们自己可以选择不看那些影视剧,但看的人毕竟还是很多,只能期望影视圈的各位能多积累一点历史常识,少犯些错误,对传播知识也起到一点正面作用。


新年第一次开笔,居然写了点这,我自己也没想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