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中国管弦乐作品 | 西方乐器演绎的中国声音

中国管弦乐作品 | 西方乐器演绎的中国声音

2022-07-28 04:40:27


2000年11月,德国DG发行了两张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录制的唱片,一张为德国作品,另一张为中国管弦乐作品。当时首批1000张全球限量发行的K2 HD Mastering编号版本一上市就被抢购。千禧之年,中国声音走向世界,走向乐迷心中,相当令人注目。这张中国管弦乐作品,是以西方管弦乐配器加上少量民族乐器来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杰作。选曲绝大部分来自于民歌。这些优美的曲目情感真挚,细节动人,从民族肥沃、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绽放而出,其背后都有着惊心动魄的人生、历史、与音乐故事。作品的创作者和演绎者必须有深厚的民族音乐素养以及娴熟的西方作曲、演奏技法,才能巧妙地嫁接与演出如此色彩斑斓的作品。


余隆(1964—)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常任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 整碟欣赏


中国管弦乐作品曲目:

01 海霞组曲I    童年(王酩)

02 海霞组曲II   织网 (王酩)

03 海霞组曲III  丰收(王酩)

04 春节序曲   (李焕之)

05 北京喜讯到边寨 (郑路、马洪业)

06 瑶族舞曲 (刘铁山、茅沅)

07 苏三组曲 (刘庭禹)

08 红旗颂 (吕其明)

09 森吉德玛(贺绿汀)

10 管弦乐曲五首I   走西口(鲍元恺)

11 管弦乐曲五首II  杨柳青(鲍元恺)

12 管弦乐曲五首III 兰花花(鲍元恺)

13 管弦乐曲五首IV 小河淌水(鲍元恺)

14 管弦乐曲五首V   对花(鲍元恺)



《海霞组曲》/王酩


从“童年”到“织网”再到“丰收”,是一幅海霞成长与历史风云长轴图。王酩的音乐旋律性很强,每个音符都紧扣主题,每句旋律都精炼简洁,每个段落编配都生动多彩。尤其是当中抒情优美的海南哩哩美渔歌曲调让人久久难忘。为了更深理解这些音乐,我专门找来1975年出品的电影《海霞》观看,比较电影配乐与管弦乐之间的差别。据说作曲家王酩为了创作电影配乐,亲自到当时还是落后渔村的珠海地区采风,使全剧音乐元素丰富连贯,灵动多彩。在“提高警惕,保卫海防”的口号下,英气逼人觉悟高的海霞,被群众雪亮的眼睛看出,她就是京剧演员在样板戏里的身板子与举手投足,“今天比赛并不是比个输赢,是为了测试我们的射击本领,保卫海岛,保卫祖国,靶子就是敌人,我们要狠狠地打,准确地打。,“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诗就是海霞的最好写照。


1


童年


电影中海霞暗无天日的童年让我们看得心酸,失去爹娘的她如何生存下去!“我在这小树枞里躲藏着,长长的黑夜,哪是出头之日?”



2


织网


蓝天碧海白沙滩,渔网在海风中飘扬,一曲沉醉的“大海边哎,沙滩上哎,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




3


丰收


突出了欢快喜庆的丰收与胜利的气氛,该曲采用了两首风格迥然不同的舞蹈旋律,用对比的手法加以组合创作,以抒发海岛渔民喜获丰收后的欢悦之情。


4


春节序曲/李焕之


春节少不了一片喜庆的民乐,这首《春节序曲》以陕北大秧歌和民歌为素材,用热闹喧腾的中国风表现最民族的精神元素。这些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温暖着我们的春节,激荡着我们的生活。《春节序曲》热闹的开头与结尾部分把我们带到春节氛围之中,杀猪宰羊,挂大红灯笼、祭祀先祖、帖对联、放爆竹、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舞龙……中间部分的情歌温馨感人,美好的日子尤其要抒写要歌颂!最后在锣鼓的渲染中结束喜庆的序曲。作者李焕之(1919年-2000年)有着丰富的中西音乐底蕴,他出生于香港,从小接触广东、福建的民间音乐,并在会唱诗班习唱圣咏、习奏风琴。十七岁开始师从萧友梅、冼星海等音乐先驱,积极投身到音乐中去,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


北京喜讯到边塞/郑路、马洪业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具有标识的牛角声贯穿整部作品中。作品以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开头,其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那样的场面,只有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才常听到牛角号吧?于是突然就有身处边塞的感觉了。乐曲采用苗族、彝族民间音调,描绘快马加鞭的节奏与喜庆跳跃的舞蹈画面。音乐标题性强,喜讯诱人呀,大家会不会掐指一算,知道是什么喜讯来?作品是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一阵声震九霄的风雷,传送了振奋亿万人心弦的喜讯”,乐曲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千里迢迢地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迎佳音,热烈庆祝的情景。《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郑路与马洪业均是1948年参加部队文工团,他们共同谱写战士的“风、花、雪、月”,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6


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


瑶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的湖南、广西、粤北一带。千年古寨,瑶族刺绣,斑斓奇异的地下河,热闹的篝火晚会构成多彩的瑶族风情。《瑶族舞曲》描摹身着盛装的瑶家儿女,聚集在银色的月光之下篝火旁,一舞抒怀的情景。悠静委婉的主题,节拍律动的长鼓,轻盈旋转的舞姿,女子男子无不水晶晶热腾腾。2003年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彭家鹏指挥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奏的《瑶族舞曲》也非常出色。瑶族舞曲之美让人忘情起舞,仿似文人在酒中拈花拂月,醉美如痴,不愿老去,于是长醉不醒。




7


苏三组曲/刘庭禹


作品素材取自京剧《玉堂春》,是作曲家根据自己创作的芭蕾舞音乐《女起解》改编而成。“玉堂春含悲泪忙往前进”这一折真好看!老解差人情练达,对玉堂春(苏三)心生怜悯。玉堂春堪比窦娥冤,诉说自己悲凉身世。还是先找来冯梦龙编辑的书通看一遍吧!冯梦龙采集编辑的故事很多具有命运天定的宿命论与思想的因果观,《三言两拍》、《情史》等等往往让人看到“拍案惊奇”。《玉堂春落难逢夫》就收集在他的《警世通言》里。弱质女子玉堂春曲折的故事攫取一片叹息……历尽坎坷,她的命运最终也算善终,因为硬铮铮倔强反抗,也因为中国戏剧多以水到渠成的“大团圆”收煞。乐曲大致分为三段:起解;对从前爱情生活的回忆;诉冤。《苏三组曲》开头,那京韵大锣大鼓打击乐一出,浓浓的戏剧味儿,听觉为之一振。中段有着如歌的抒情慢板,作曲家必有悲天悯人之心才能写出如此感人的篇章,即使第一次聆听都能凭直觉捕捉到,苏三虽不一定是“奥菲欧与犹丽狄茜”、“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悲剧形象,但她一定是有故事之人。终曲部分出现脍炙人口的“苏三离了洪洞县”的流水板旋律,最后用铜管声部奏擞音,配以板鼓、梆子、响板打击乐,呈现京剧行板节奏,这个辉煌绝妙的戏剧煞尾让人心满意足,那是苏三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8


红旗颂 /吕其明


《红旗颂》创作于1965年,是一首赞美红旗的颂歌。,,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开始的号角旋律就是对《国歌》音调的化用,这一主导动机贯穿了全曲始终。颂歌主旋律抒情明朗,优美流畅。,祖国在我心中”这一固定形象就跃然心中,中国红永远是最鲜艳的颜色。由于中国艺术传统是以单线条呈现为特色,绘画是单线白描,音乐也是单声部思维,这与西方音乐多声部技法大相径庭,因而在主旋律基础上的衍展深化相对稍嫌不足,意境单一。,没有味道”。


9


森吉德玛/贺绿汀


轻快灵透的《森吉德玛》是一首蒙古族短调民歌,采用五声音阶,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被称为“草原梁祝”。森吉德马是一位蒙古少女的名字。1945年,贺绿汀根据这首民歌,以复调的作曲手法和配器上的色彩变化改编成管弦乐,和声简洁明了,却独具内在张力,成为他管弦乐曲的代表作。1959年,胡松华在原调的基础上,前后加了一些声乐化的长调自编自唱成歌曲《森吉德玛》,从此“碧绿的湖水明亮的蓝天,比不上你的纯洁啊呵咿。金色芳香的桂花,比不上你的美丽啊呵咿,善良的姑娘森吉德玛。我时刻想念着你啊呵咿”红遍大江南北。蒙古长调、短调是草原的游牧文化,是草原的歌。我想,如果这部管弦乐加入些许悲壮苍凉的长调以及马头琴的音色,或许就更能表现草原民族的性格了。草原的狂风、马蹄声及牧羊人的歌声,草原的自由、力量、奔腾与柔情都能在作品里感知。我立马千山外,听风唱着天籁。

 

《管弦乐曲五首》选自作曲家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由《走西口》、《杨柳青》、《蓝花花》、《小河淌水》、《对花》五首民歌改编而成。用音乐描绘山西、江苏、陕西、云南、河北等一幅幅中国的民俗风情画。作曲家主张在创作上对中西方音乐“黑白分明,和而不同”,发挥各自优势。


10


走西口/鲍元恺


“走西口”与“闯关东”、“下南洋”一样,是时代的产物,一条条谋生之路,一条经商之路就是他们走出来的。西口指的是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走过西口,过了长城,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存发展了。“木头、马尾和寂寞,都像野草一样疯长。而哥哥在你水波似的眼光中,走过了杀虎口。哥哥哎!你在连天的风尘中,把自己梦成了一棵柳。”《走西口》原是山西民歌,随着走西口的沿途传播,如今在西北地区与蒙古大地都被人们广泛吟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隔山就变调,各地《走西口》内容相近,曲调却有较大差异。这里的管弦乐所采用的是山西小调的旋律:“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一直送到小村口。”管弦乐淡化了原先民歌中那种高亢激昂语调,变得相对柔和。弦乐上的旋律一步三回头,多了离怨不舍之情。我们现代人是走万里路,寻万里美食,买万里风情,永远难以想象,当年走西口的人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那漫长的路程,挨过搅和着风沙的岁月,年复一年。走西口,只因,深深眷恋着脚下的土地和头顶上的蓝天。

重彩《炎黄风情》之“走西口”


11


杨柳青/鲍元恺


作品富于新意地采用了弦乐拨奏方式演奏,让人想到江苏一带源远流长的琵琶演奏与评弹。曲调来自一首欢快活泼的扬州民间小调《杨柳青》,“早啊晨,下啊田,露啊水多谑,嗬,点点露水润麦苗啊。杨柳叶子青啊谑……松松么青又青哪哥哥,杨柳叶子青啊谑。”民间小调多带些衬词,而人们会给这些衬词一定的旋律,这就是民歌的特色。鱼米之香梦江南,烟花三月下扬州。《杨柳青》就在这块河流环绕,阡陌纵横的土地上滋养起来,描写的是人们清早下地干活时悠然自适的心情,充满民间劳动气息。

重彩《炎黄风情》之“杨柳青”


12


兰花花/鲍元恺


我对《兰花花》音乐有着无比的热爱,是一次偶然遇见才知晓。“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宁静的青线线,优雅的蓝线线,冷色系中不乏浓烈,音乐像一首史诗,述说着活泼可爱的兰花花命运际遇,最终她成了具有反抗性格,忠于爱情的女子象征。音乐背后兰花花的故事,使得我们唏嘘至泪花闪烁。有次观看体育比赛,在正式开始之前,整个运动场上空回荡着美妙的民族管弦乐,突然响起《兰花花》,和声色彩充沛美妙、织体编织丰富多彩,衬托着优美流畅的旋律,崇高、荡气回肠、永恒的美顿时把我怔住,此时此地,我与音乐久别重逢!

重彩《炎黄风情》之“兰花花”


13


小河淌水/鲍元恺


百般情意,最难倾诉的是相思之情。弥漫彩云之南的风花雪月与草木清香,最令人神往。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坐着花船摇荡,来一段小河淌水哟!相思衷情凭谁诉?“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爱如不竭的小河,清澈则沁凉,淌水则表白。腾格尔歌声中的深情呼唤,是各民族世世代代热恋着的情人们的呼唤。唱民歌出身的龚琳琳则一展特长,情意绵绵的哥啊哥啊让人无不动情,你是否听到阿妹叫阿哥?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管弦乐相对于歌声,多了一份轻柔朦胧的美感,那一段月亮出来的描绘更是皎洁动人,用弦乐高音区的模糊音响营造朦胧月夜,用钢琴、竖琴丁冬声模拟小河淌水。恬美的英国管和明亮的长笛先后唱出柔美动人的旋律。俺就当一回逍遥公子梦回大理国吧:秋来云色淡,山远人家长。端的是个好模样,哎呀,俺的个娘,逍遥人坠入那个逍遥的梦乡,洱海云飞翔。

重彩《炎黄风情》之“小河淌水”


14


对花/鲍元恺


燕赵大地厚重的历史烟云,自古孕育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时至如今,让外乡人好奇的也可以是一些民俗。《对花》表现了一种热闹喜兴的民俗之美,用河北沧州地区的“对花”及“放风筝”为主题素材。全曲以多变的节奏、对置的音色和丰富的力度变化描绘出对歌场上欢腾热烈的场面:一连串喋喋不休的反复音调像是场外熙熙攘攘围观的助威声。场内对花正如火如荼,一问一答灵活多彩、五花八门!“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是不是河北人多是从对花中认识蟠桃花、柳茶花、酸桃花……?这种对句歌是民歌中常见的形式,而以季节为题问答花名则是对句歌中常见的内容。俗世多乐趣,快乐何其多!对花的快板主题变奏结束后,中部插入一个悠闲的慢板,是手执竹板的莲花落,采用《放风筝》的旋律,为热闹欢快的音乐基调注入几分妩媚与雅致。

重彩《炎黄风情》之“对花”

中国多民族所蕴藏的文化宝库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民歌和民调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流传到如今的都是精品。在不同的音乐体裁中加入民族元素,新奇有趣且让人耳目一亮。探寻民族音乐和乐队写作新的可能性,是我们中国作曲家的一个创作方向。这里收录改编的都是优秀作品,但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中国管弦乐创作任重而路远啊!


整碟收藏、欣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识别、收藏此碟



根据苹果公司规定,微信iOS版赞赏功能关闭,如您对本文表示支持,苹果设备用户请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以上重彩画为李志国、李志强所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