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迎春心语|艺术大门逐渐向中国普通家庭关上,读书是最低成本的高贵.

迎春心语|艺术大门逐渐向中国普通家庭关上,读书是最低成本的高贵.

2022-03-26 00:12:38




《晓谱君按》

A)“真正的艺术是属于每个人的,不论高低贵贱,人人都有学习和欣赏艺术的权利。”


看到过一位母亲写给孩子的话:“孩子,我要求你学习一门艺术特长,不是了为那有多么高雅,我们不是让你在水晶灯下穿着白纱裙演奏名曲,也不是让你在画室紧握画笔绘上斑斓的颜料。”“我们知道,你可能不是那块料。”“但是等到你长大以后,当周围人都在闲暇时间瞎扯,抱着手机看偶像剧的时候。”“你可以在记忆中取回你曾经努力过的那个特长,不管是美术、音乐、舞蹈……”“你会比别人多一个世界,多一种能力。你能为人生有自己的思考,你可以选择更多想做的事情。”


B)你正在读什么书?是纯娱乐还是文学经典?注意!你读的书或许正在泄露你现在所处的社会地位。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有一个回答让我心有戚戚:“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你看过的书,结交过的“人”,最后都会沉淀下来,变成你的骨头和肉。




(一)  渐渐向普通家庭关上的艺术大门


近年来,家长们除了将孩子的成绩作为谈资之外,艺术特长也随着社会选拔的需求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大家想必对这种新闻并不陌生:


“xxx同学因为获得全国xx奖被保送进入xx名校”;“xxx同学因为xx特长,自主招生降xx分,破格录取,进入清华/北大”;……


众所周知,高考除了凭文化成绩以外还可以成为艺术特长生,通过文化课成绩+艺考成绩的组合获得进入名校的机会。而艺术特长生的一本线分数远低于普通学生的重点录取分数。因此,有一部分本身从小给孩子培养艺术特长的家庭,以及一部分因为孩子文化课成绩较差而临时给孩子培养艺术特长的家庭会将艺术作为孩子高考的踏脚石。


更厉害的是,如果你能获得省级、全国、国际大奖的孩子,完全可以获得保送名校的资格。对着这样一根从名校里抛出来的橄榄枝,谁不心动呢?于是,需求影响市场,诞生了一大批特长班、兴趣班。价格更是一路高歌,十分“美丽”。


01


说起艺术,大家的印象是什么呢?大概除了高大上之外就是烧钱了。


举个例子。目前市面上许多琴行的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为100至200元不等。我目前所知的一些琴行会根据你的“级数”和水平酌情加钱。简单来说,就是拉的越好上课越贵。一星期一节课,这只是最基本的“业余学习”。如果选择走专业,请央音、星海的名师,甚至出国留学,一节课动辄几百几千元,可以说是非常烧钱了。


乐器学习还是要买乐器吧。钢琴的价格我就不提了。小提琴是根据你的手臂长度和身高,一定时间内要换琴。一般练习琴几百元左右,但如果到了一定程度,就必须要一把演奏琴。接近一万元可以满足业余的需要,但专业演奏琴没有五万以上,什么都不用谈。更别提什么琴弓琴码松香肩托……还有乐器保养。我朋友的一个钢琴罩子两三百,还是不防晒不防水的那种。


如果一个孩子要从小学琴到大,最起码十几二十万一定要的了。更绝望的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前脚老师还夸你练的好,听听别人的演奏才知道什么是差距。俗话说的好,业余是个宝,专业不如草。现在国内艺术特长的学习也有些病态,家长只认红证书。央音已经把考级当做盈利手段了。


一些地区的考级费还会退20%给指导老师,无非是让一些无良老师借此呼吁考级。学生考完一级马上练下一级曲子。甚至包括美术啊、舞蹈啊,这种主流艺术特长也一样。多少舞蹈学生在舞蹈室里汗流浃背,可流的已经不是梦想的汗水。


而又有多少心怀艺术梦想的人,被挡在大门之外?每一步,每一脚,踩踏着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而谁又敢说,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02


大多数人都有这么一种偏见,——“只有读不好书的人才搞艺术。”这还是一个正常积极的艺术学习状态吗?学习艺术为了什么呢?金钱吗?砸下去的比以后赚的可能还多。梦想吗?大多数孩子没有那么大的热爱啊。


其实很多人都忘了一件事。如果一个人艺术特长方面很好,我们应该佩服他。佩服的不是他的天赋,更不是家境。只是因为,他有做好一件事,沉下心做一件事的能力。就好比一个人学习很好,应该联想到的是他有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一样。


我认识一个人。她的父母是我父母无数奇怪的朋友之一。父亲在养猪场打工,母亲文化低还有一身病,什么工作都做不了,还有一个宠坏了的弟弟。她不漂亮也不太聪明,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那时候家乡政府财政不济,高中改民办,价格暴涨,她便没上高中,上了师专。


后来,听说她学习成绩还是不好,最后改考了音乐。十里八村的熟人听闻可谓都被雷倒了:糟蹋这个钱干嘛?!哪只眼睛看见这样的闺女能成歌唱家?!有钱人的孩子学习不好考艺术混个大学上上得了,你们是什么人家?!这是想吃天鹅肉了?!……


后来我也上学去了,没再见到她。


从我妈那里偶尔听说一句,她一步步考上本科,考上了研究生,学校虽不算最好但也不错。研究生快毕业时,她又出现在我眼前。我和她一起去找便宜的住处、去找琴房、找便宜能看过去的面试衣服,听着她兴高采烈地抒发自己多热爱声乐、多感谢老师;


看着她连续报名几家大型艺术院团。兴冲冲穿着我新买的鞋子跑去,垂头丧气回来。发一晚牢骚再去报下一家。到底一家也没成。


她的确还是不漂亮不聪明,专业也不是多么顶尖。


她父亲身体也累垮了,原来工作干不动了。家里人都冷眼等着她找到工作寄钱回家,因为她上学过程中的确花了不少,家里人都觉得她该回馈了。最终,她的确没能成为一个歌唱家或歌星,十里八村的熟人没看错。她成了一个重点中学的音乐教师。


虽然她可能这辈子都演不了一个歌剧角色、上不了一个能播的晚会,但是她渐渐撑起了自己的生活,把弟弟供进了大学,把老娘打扮出花儿来,带着学生排合唱参赛获奖,结了婚。


如果没有考艺术那条路再给她一个试一试的机会,她应该是高考文化课落榜后就进了一家她家附近生产橡胶手套的企业做工挣钱。第一年工资尚可,第二年上开始断断续续,第三年老板欠薪跑路。


03


很多人有种错误观念:学艺术的人要么成为艺术家,要么成为炮灰。所以学艺术的人应该都是艺术无忧能承担失败风险的富家子弟,穷人学艺术就是自寻死路。其实不然。得看你想让孩子走哪条路,或者说孩子想走哪条路?


有句话是说,我们这一代拼命学Engineering(工程),我们下一代才能学Finance(财务),而下一代学Finance,是为了下下一代能学Art(艺术)。


当然,这是一句笑谈。


想要学艺术哪一代都可以开始,这个玩笑只是想说明个道理,玩艺术,最好家里有点经济基础。不过,这里说的学艺术不是学着玩,指的是考艺术院校,以后以艺术谋生,成为歌唱家、画家、其他艺术家的这类人。而如果只是成为艺术家的“衍生物”,比如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平面设计师、原画师等类的人,普通家庭也是可以考虑的。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活法。美术、音乐、写作和计算机、会计、厨师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门手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大师,也有无数默默无闻但能自给自足的普通人。


当然,也不是说艺术只能高门大户的子弟来学。真正的艺术是属于每个人的,不论高低贵贱人人都有学习和欣赏艺术的权利。更何况,人若要学习艺术看重的是天赋加后天的勤勉,与地位不相干。大画家王冕自幼家境贫寒,无钱买纸笔。在给地主家放牛之暇,用树枝在地上画荷花,年长日久练成大家。所以,无论大户人家还是寻常百姓,只要孩子有天分并且有热情想学习和掌握艺术,就应该支持。


之前看到过一段母亲写给孩子的话:“孩子,我要求你学习一门艺术特长,不是了为那有多么高雅,我们不是让你在水晶灯下穿着白纱裙演奏名曲,也不是让你在画室紧握画笔绘上斑斓的颜料。”“我们知道,你可能不是那块料。”“但是等到你长大以后,当周围人都在闲暇时间瞎扯,抱着手机看偶像剧的时候。”“你可以在记忆中取回你曾经努力过的那个特长,不管是美术、音乐、舞蹈……”


“你会比别人多一个世界,多一种能力。你能为人生有自己的思考,你可以选择更多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如你的上一代一样,虚度光阴。”“送你去学习一门特长,是我们已知可以为你做的好的事。你可以放弃,也可以坚持。但是你多了选择的权力。”


艺术看起来不会创造什么实际价值,但是却是让我们成为文明人的标志,即使对于普通人,艺术也是润滑剂,能让人生更有意义。



(二) 你手中的书正在泄露你的社会地位



2015年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


这边,排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多是些文学作品,思想类型的书,极为稀少。


而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1.《理想国》柏拉图;2.;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9.;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从榜单来看,的大学生们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


还有一个现象,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阅读差异不大。这个评价或有道理,但换个角度,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02


依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孩子的阅读量太少,少到了怕人的程度。大学生之所以阅读类别多以小说为主,这是因为阅读的起点就在这里。从阅读心理上来看,阅读也是循序渐进,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纯娱乐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继婴幼时代的童书而持续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的文字敏感性。但由于孩子在中学时为了拼高考,阅读功能基本上废掉了,到了大学才补这一课,但已经错过最佳时期,多数学生有可能连这关都闯不过。


第二步:传统经典小说。当孩子把流行的娱乐小说读过,文字的敏感性就培养了出来,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些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基度山伯爵》《九三年》《飘》《傲慢与偏见》《简爱》《1984》等书就会被翻出来。而这些书在各大高校没有上阅读榜,这就证明国内的孩子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时间严重不够。


第三步:进入史哲领域。只有对经典广泛涉猎,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方面的兴趣。这时因为经典小说中,大量的涉及到了史哲领域的概念,诸如古希腊神话,西方历史典故。上述这些典故在书中频繁出现,最终形成孩子的阅读敏感点。能够读懂《希波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理想国》《利维坦》、《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梦的解析》等等。这时候孩子们的大脑开始体系化,然后是下一步:


第四步,进入思想领域。有了史哲的基础,这时候就会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诸如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等,阅读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个读书人,阅读量才能够勉强和西方学府的大学生比划一下。但只有突破第五步,才算是读有所成。


第五步,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依据自我体系构建新的阅读书目。理论上来说,真正的思想家不需要读这么多的怪书,才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但这种生而知之的异类数量较为罕见,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两个。


考虑到我们之中许多人连现成的书都读不明白,最好还是视自己为一个普通的守夜人,就是读懂书,建体系,再传承,以待来者。即使要做到这一步,也需要先行对思维认知有个思考,这个思考又称为元认知的能力。就是你要如何获得知识,这些知识在大脑中如何有序组列的过程。


完成这五步,你的人生就游刃有余了——这时候,你的思考不唯有一定的深度,也有足够的广度,简单说就是看问题看得通透,生存很容易,不会有什么痛苦或是压力,即使有也没那么夸张。


但老实说,阅读或是思考,根本用不到走出这么远。如果你肯硬起头皮,走到第二步,你的人生就堪以笑傲江湖了。


03


处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大概算是网络上被嘲笑的最厉害的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是讲究腔调的,这跟孔子说的文胜质则史的“史”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个矫情,就是个装模做样,就是年纪轻轻却酸腐气息冲天。长吁短叹老是抱怨怀才不遇的,也是在这个起步阶段。


只是因为读书量少,还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会有此抱怨心态。


如果他们不加大阅读量,迅速形成新阅读敏感点,进入第二阶段的话,他们有可能成为老文青。而他们的思考,是没有深度的,是幼稚的,完全情绪化,凡事就看自己喜欢不喜欢。广度上的思考也没有,是完全自我的,但这时他们人格相当脆弱,所谓自我也是飘忽不定的,呈现出十足的孩子气。


这些毛病,一旦进入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自然消失了。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开始阅读传统经典小说。由于这类小说剖析的非常深刻,对人性反应的也比较全面——尤其是书中有许多复合型性格的人,这让此一阶段的阅读者们,获得了对人性观察的立足点。这时候,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再是幼稚的,而是成熟的、理性的。思维的广度,也不再囿于自我,而是能够兼顾周边——也就是鸡汤文大谈特谈的,体会他人心情,学会换位思考什么的。


到了这一步,阅读者的人格就基本上成熟了,知道了责任与义务,能够担当人生使命了。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此时阅读者还未形成更丰富的理性思维,他们在生活中会是个好丈夫,听话的好员工,但这个丈夫是窝囊的,这个员工是没有创意的。


总之,这类人是社会的主流,也是最苦憋的。宝宝们心里苦,但是他们不说。因为有第三个阶段,在等待着他们。



04


进入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史哲领域。这个阶段的人,是非常高雅的,非常有品味的。


他们是钻石王老五,是社会中流砥柱的中产阶级。他们有思想,有能力,高智商,会赚钱——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他们无时不刻不是忧心忡忡,老是有种大祸临头的危机感。


中产阶段的危机感,可以归结为政经问题,但本质是他们思维的深度挖掘不够,广度拓展不足。


这一层次的人,思维深度就是网络上最经常说起的富人思维,遇事不是看短期的利益,而且是看长远的价值。所以他们又可以称为价值型,长线思考型。看问题更注重规则,比普通人多看出几百码的距离。


在思维广度上,这类人注重的不是自我,也不局限于周边。他们会把一个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考量,所以他们的结论,也往往充满智慧闪光点,让人眼前一亮。


但这还不够。


中产王老五们的心灵压力,只有在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时,才会解除警报。


阅读的第四个阶段,进入思想领域。


这类人的思考,已经不再停留于狭隘的利益或是价值,更多的注重延展性,注重现实的可操作性。这种注重,源自于他们的思维深度与广度,获得了空前拓展。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深度,不是看一件事是否合理,一个规则是否公正,而是是否具有持久性。


有关这个持久性,或可持续性,来源于他们的思维广度。这时候他们注重的不是什么社会公正,也不是什么肤浅的道德评述,而是针对人性本身——许多你以为好的东西,未必符合人性,这些东西就不会获得存在依据,更不可能持久。


相反,一些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却是人性的天然流露,这时候你对道德的观感,也与此前大为不同。


说过了,危机感的警报,只有在这层次才会解除。但这时候的生活也是乏味的,沉重的,甚至有着种苦行僧的悲情。就是一个累字。


乐趣,只有在下一个阶段,才会获得。


05


进入阅读的第五个层次,能够构建自我思想体系,再也不会遭遇人生难题。这类人的思维深度,就是高晓松所说的,诗和远方。不到这一层次的人,也未必就没诗,未必去不了远方。但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个笑话了。一只苍蝇,在泛美航空的飞机里,周游了整个世界。但它没什么可以炫耀的,飞出再远,它仍然是一只苍蝇。


有位在美国的女士,网名人生如诗,她在自己的博文里写道:


我的一个同学来美国八年了,他的英语还是没有什么长进,白天在一个台湾人开的工厂工作,晚上回家跟老婆讲中文,看中文电视。所以他俩根本没法说话。最后只能看电视。


人虽然来到了美国,但从没走出人的圈子。讲话,吃饭,接触的都是人。有一个人,在国内曾经是英语老师。但来到美国十几年,一直在餐馆工作,后来把英语全忘了。


没有思想的人,走出再远,其实还在起点。一旦拥有了思想,也就有了俯瞰问题的全景视角。


这时候在你的视野里,不确定的人性也只不过是天地自然的一个偶然片断。唯其在这种时候,才有可能生出悲悯之心,才能解脱自我或外部环境强加于你的、所有束缚与羁拌。才能够获得心灵的、精神的、与现实物质的多重自由。


最后给大家留道习题:说罗素,英国的大哲学家。


他年轻时,一战正要爆发,同龄人纷纷当兵入伍,罗素却吊儿郎当,袖手旁观。有个老太太气愤的对他说:孩子,你的同龄人都去当兵打仗了,你却在这里游手好闲,不感觉到惭愧吗?


罗素问道:为什么要打仗啊?老太太回答:当然是保护文明啦。

罗素哈哈大笑:老人家,我就是他们要保护的那种文明。


现在请回答,罗素的这句话,在思维的深度及广度的哪一层?老太太的责问,又在哪一层?


你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



【上虎谱声明】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侵权或敏感内容,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本号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虎谱赞同其观点;部分作品因来自互联网,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谱创意”所涉文图与正文内容无关,特此声明!小编微信(yilunzhk)。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琢细磨,厚积薄发才是真力道……

      

上虎谱
微公号:shanghupu


高瞻 / 独立 / 权威

 

  晓 谱 君 的 理 想: 


打 造 苏 州 第 一 民 间 智 库



长按二维码,关注“上虎谱 ”


多一声祝福,多一句鼓励;圆梦与感恩,一路上有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