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闲人免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

【闲人免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

2022-06-11 04:17:48

编者按

鞠曦先生2009年应吉林大学研究生会邀请,以“易学与国学”为题,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进行了独特的学术性解读。



各位学者、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到吉林大学南校区与各位进行学术交流。昨天早上魏来到我住处,商量讲什么题目,对大家提出的题目和所关心的问题,概括后定下今天晚上讲的题目,即《易学与国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只所以讲这个主题,因为在很大的层面上,易学与国学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表象即“国学热”现象。就文化的本质性而言,当前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表面的易学热与国学热。这一问题起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传统文化热,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改革初期即出现了学习传统文化及其易学、表现为传统文化复兴态势的文化热潮。当然,与此相反,主流学界也出现了一种反对的声音,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热进行降温,典型表现之一,即由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是教说”,并由其弟子李申发展而来并于此前几年出版的《中国儒教史》。这本书的出版是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国家级课题,由“儒教是教说”发展为“中国文化宗教论”,期间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由此足以说明主流学界反传统文化、反儒学的决心与力度。《中国儒教史》作者用西方的宗教学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解构,认为儒学是宗教。“儒教是教说”提出之初就有很多争论,后来在《中国儒教史》初版之际产生了一场影响很大的学术辩论,历时几年的时间,影响了传统文化热与儒学复兴。这个争论的主题是儒家是不是宗教,而要害却是对儒学的宗教化。年纪大一点的学者基本上知道这个事。但这个问题已经被现在的国学热给遮蔽了,其是与主流一脉相承的,八十年代的传统文化热中,体制化的主流学界反对儒学从而以封建文化与宗教化歪曲之,而时下的国学热,对儒学仍是曲解,把儒学冠以“国学”而利用之,这是一个已经由历史表明的思想逻辑。所以,这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现象它有个内在的思想逻辑。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么,做为现象的存在,其内部就有个理。这个理是什么?可见,表面现象是文化复兴,那么,同样作为一种反对的现象就是“儒教是教说”。“儒教是教说”提出之始,就有争论,《中国儒教史》出版后,引发了一场更大的学术辩论,我个人参与了这场辩论。我出了一本书叫《〈中国儒教史〉批判》,专门批判“儒教是教说”与《中国儒教史》的“中国文化宗教论”。由上表明了传统文化热的历史及正反两方面的现象与内在的思想逻辑,其清楚的说明,学术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由于体制的垄断,体制内学术占有并支配了绝大部分资源,因此处于主流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体制内学术开始走向思想荒漠,所谓有学术无思想是也。学者们躲在象牙塔内,只注重文献的研究及文献学考证,以所谓学术取代思想并皇而堂之,思想的沙漠开始呈现。没有思想的学术必然是瞎子。作为一种真正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有建构的研究,有人在做,但仍然是文献考证工作。比如说《帛书易》的出土研究,《简帛文献》的出土研究等等,但在思想上仍然处于一种非常薄弱的情况。然而,本世纪民间的读经运动及儒学复兴填补了体制化学术的思想空白。在这种情况下,引发了所谓国学热,国学热的产生由官方推动,其标志就是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之后就产生了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等等。我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归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来的文化现象,用一个比较形象的术语来讲,就是——文化甲流。感冒可以发展成甲流,文化同样可以演变为甲流,非常不正常。作为中国传统学术来讲,作为以六经为基础的儒家学说来讲,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因为传统文化还没有走向正统。 原因是没有在思想上深入研究,完全是西化的解读或者西化的批判,或者是西化的否定或者是西化的肯定。没有正确的基础性的研究必然导致不正常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儒学没有走向正统的原因,一个就是我们没有对于传统进行深入的研究,疏于表面现象,就是一种仅仅“流行”而已。 这种流行的文化表象, 就是一种文化的感冒状态。 

 

,表面看来是中国官方终于认识到传统学术的价值了,。因为大家知道,,。,当时成立国学院,争议也是很大的,纪宝成校长也做了一些回应。当然,由于他根本没有一个对复兴国学的到位的认识,也不可能到位。但是另一方面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表象上的复兴。实际上,,其目的与在其后发生的事实都表明,是为了消解复兴儒学的主体性,以国学取代儒学,所以说,这种“文化甲流”愈演愈烈。之后是出现“易中天现象”、“于丹现象”,以至于各种江湖术士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坑蒙拐骗。 各种宗教——地上的、地下的愈发猖獗。到处赚钱、骗钱、充满了欺诈。这种文化甲流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 这种危险状态,如果从学术角度讲就是使得当代价值观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混乱状态。从学术角度讲就是对主流价值观的否定。价值观问题导致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混乱,社会缺少一种安顿人们身心、使人们得以安身立命的一种文化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安顿人们生命的东西。 这类东西,到现在还不能有效地引向正路,那么这种感冒会愈演愈烈。而且各样的都会出现,所以,文化甲流可谓推波助澜。 

 

国家也想解决当代价值观的紊乱问题。我们国家的上层人物他们并不迷惑,或者说主导人物非常聪明,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理论能力。他们也发现了问题的存在。怎么办?他们发现了儒学的作用,于是他们想采用儒家学说去进行一种价值安顿。所以,原来主流是对儒学批判,通过“宗教是教说”而批倒之,因为“宗教是鸦片”是“毒草”,可见,这是“批判的理路”。这种批判的理路现在又转向了“利用的理路”。甚至国家的宗教管理部门几次参与关于“儒学是宗教”的学术会议。他们在考虑是不是在把儒学变为宗教而利用之。这个问题,作为我本人来讲,必须坚决反对,批判到底。为什么?作为我本人来讲,从学理上,从学术上,从我自己的身份上,我必须维护儒家的学统的纯正性。我能做多少做多少,因为儒学不是宗教。 

 

国家发现儒学的价值,想利用“儒教”安顿我们的这个社会,可是方法论又错了。它也发现了,儒学热是一种感冒现象,怎么办?它就生产疫苗,在央视弄出个“百家讲坛”,然后就请了一些医生在那里注射疫苗。易中天的“品三国”是一种“疫苗”,“于丹论语心得”是一种“疫苗”。 这两种疫苗注射进去以后,使文化的这种感冒现象越来越重了。简单讲一下,易中天的疫苗他有什么作用呀?从表象来看他为曹操来正名。他的理路是什么呢?表面上他鼓吹真小人好于伪君子, 真小人比伪君子要好,实质上他解构了儒学的“春秋大义”,他为乱臣贼子正名。显然,对儒学而言,这是严重的问题。 

 

我对于丹现象及其歪曲儒学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已写了十几万字,还要进行下去,只是时间太紧张。从易中天现象到于丹现象的出现它有个逻辑过程,上面我已讲了,易中天的主要问题是消解儒学的春秋大义。于丹的问题是什么呢?她解构了孔子的有耻观。 她为我们当代整个社会的无耻现象进行无耻辩护,企图用“心灵鸡汤”使社会安顿下来。所以,我把《于丹论语心得》定位为“国家级学术垃圾”。我有我的论证,为什么是垃圾,为什么是国家级学术垃圾。好像我说的比较激进,我不是感冒了,不是发烧,我有我的学术论证,大家可以去研究。 

 

所以,现在的国学热是文化甲流,我刚才讲了,。大家知道,现在清华大学也成立了国学院。我希望以陈来先生为首的国学院能够治好这次“文化甲流”。 如果清华的国学院也陷在“甲流”当中,那么就会更糟糕。为什么?首先我担忧的是,作为学术理路,国学热的基础就是一种问题状态,是一种不合法的形态。从逻辑的基本角度讲,大家知道,。我们是有宪法的。这种宪法本身决定我们国家的社会文化形态不能违法。今天我在这里讲,我肯定不能违法。我要用学术的观点去阐述这些东西,就要保证我在法理上的正确性而且也要在学理上保持正确性。作为我们现在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样的一种甲流状态,为什么会出现呢?它的起因,是文化上的悖论,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不合法,没有合法性。为什么没有合法性啊?国学,违背宪法。为什么违背宪法呀?因为我们的宪法规定了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必须坚持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很清楚:,毫无疑问,在它的进程中,就是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意味着什么?即传统的东西统统要毁掉。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及他内在的哲学动力——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这种辩证法表明,一种思想的理路也好,作为一种学术理路也好,它追寻一种历史逻辑的东西。即:一种新的学术力量的产生它不会依靠政府的力量,它靠的是一种内在的学术批判。也就是马克思讲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决定了一种正常的学术状态,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决定于其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批判能力而不是相反。比如建学院、建学术机构,弄出几个表象化的宣传等,这种东西它不符合学术本身内在的规则;既不符合西方的学术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也不符合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过程。所以,现在还是以一种表象的形式办清华的国学院,因该国学院的产生并没有在学术上完成对当代社会应做的理论批判。国学院的“根”没有立起来,所以没有文化上的力量。其必然还要产生新的感冒状态,因为他并没有解决我们当代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安顿人的生命问题呀! 因为这是人们的自在选择呀!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思考自我的生命,因为什么?生命是自我的。这是没有任何人人可以替代了的。这是问题的本源。而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恰恰在本源上找到了使人们安身立命的方式及文化建构。可见,复兴国学只有也只能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只有这样的思想理路,才是正确的。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价值观的重建是重要的,但显然需要法律的保障,不能在的情况下运用国学。所以,当下我认为,对于国学应该只限于研究,应限定在校园里及合法的单位,而不应当宣传推广到社会,它可以作为个人的修学方式及生命安顿,在它没有被法律及体制认可之前不能把它推向社会,不能在百家讲坛讲,名不正则言不顺,不顺而言则目的与结果只能是误导。可见,复兴国学,需要国家制定政策,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现在的国学热是文化甲流,其与甲流一样,仅仅通过注射疫苗的办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病症,而且还会使病毒变异。关于甲流,用中医的话语来讲,甲流不过是温病而已。土运当令,气候交变,温病流行之谓疫。病因在于湿气大,脾胃受困,肺气失宣,治疗方法在于辩证施治利湿气,和脾胃、通中气既可。疫苗的办法不可取,只有采用中医的办法。 

 

国学的基本是哲学。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几年前曾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就是说中国哲学合不合法。这是个由西化带来的问题,本世纪的儒学复兴运动,随着对传统经典研究的深入反思,发现中国哲学所有的概念范畴都是用西方的办法进行推定的。 张岱年、冯友兰等先生都是用西方的概念范畴来研究中国的思想范畴,显然,这是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解构中国的传统思想。  

 

比如“国学”,在中国传统经典里没有“国学”这一概念范畴。关于“国学”的范畴,现代学者给出的定义有三:国粹、国故与六经之学。我对国学的定义是:在中国产生的能够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学说。所以说,中国的国学是天下学问。“国学”的概念产生,是应对近代西化,目的是为了保族、保种,这是当初提出国学的主要目的。应当认为,国学研究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为了中国而应该是为了全世界全人类。因为现在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孔子的学说能否化生天下?现代西方面临的三大问题即哲学问题、科学问题、宗教问题,用儒家学说能否加以解决?如果能够解决则说明儒家学说可以化生天下。孔子儒学是在中国产生的能够化生天下的思想理论,这说明孔子的伟大。这是我对儒学给出的定义。我把此定义与内涵进行了统一,在这个意义上的儒学复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国学的意义才会真正体现为存在。否则复兴也是假象或者说仅仅是民族主义的、因此是狭隘的东西。因为孔子说过,儒学是“以定天下之志”的学说。 

 

当前中国的问题是文化问题,是文明的问题。产生于一百年来的西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用了,必须打倒,要用西方的东西,走西化的路子。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已经是西方的东西了。按照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在要复兴儒学,为什么当初却要打到它?既然儒学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今天再用它,岂不是说当代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用鲁迅的话讲,传统文化是吃人的文化,这在学术上就要梳理,中国文化到底吃了多少人?是怎么吃人的?吃人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我们再看鲁迅说的对不对。鉴于此,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正本清源。现代中国社会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问题,必然是一百年来西化以后产生的问题,是故必然是西方自身的问题。现在大家看到了,学术界思想界的混乱状况,但还可以厘清目前的三大主流:马克思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传统主义学派。毫无疑问,传统主义是被边缘化的,这是毫无疑问的。短时期内,几十年内儒学也不会走向主流。有志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同道们应该潜心修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君子言行依于天时,当下属于潜龙勿用的阶段。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潜在学校里不要到社会上,不要创收、不要挣钱。不要搞什么庸俗的东西如天价国学班、风水算命的易学会呀等等,这类东西一定会被否定掉的,永远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人类的本性要求它自身必然要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必然的。这是一种求善、求真的本能,这种本能产生于自己的生生之需。简单讲,只要我们人类还是父母所生,儒家学说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儒家学说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儒家伦理学的本源性就在这里。现在以西方模式分科的各类伦理学,包括社会伦理学、家庭伦理学等等,文化混乱不堪,不能解决问题。混乱的结果,大家已看到了,这种文化甲流造成的危害,是要死人的,如陈琳跳楼等等,这都是文化甲流造成的结果。 

 

回到哲学问题。简单讲,西方哲学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大家看到了,,哲学终结了。表达出什么问题呢?它从古希腊的哲学基点上,及其从笛卡尔的现代哲学开始,到现象学的终点上都是在解决自以为是的问题。对“是”的本真性或者说对“是”的存在的认识,他们西方终于认识到原来这个东西是自以为是,找不到一个根据,证明它就是世界本源。也证明不了我们人类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家知道有个罗马俱乐部,他们认为,西方文明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证明了我们人类的一无所知。从逻辑上讲,从文献上的梳理,大家看到了就是哲学的终结、科学的终结与宗教的终结,西方的没落。例如说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例如说存在消失了,没有存在了。整个物理学大厦的支柱也没有了。上个世纪初,对于物理学的概括是这样的,整个物理学大厦已经建立起来了,数学体系已经完备了,但是还存在两朵乌云。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解决了这两朵乌云。简单讲,就是低速运动和高速运动无法统一,哲学无法认识物理学的常数问题等等。现在的科学哲学也无法证明常数的本质是什么。当一种物理现象,一种物理试验,证明了一种结构、一种状态的时候,当用数学加以计算的时候,必须在物理公式中加进一个常数,便与试验吻合了。于是新的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就建立起来了。可是,作为数学领域的元数学家们考虑的不是如此,他们考虑的是数学的本质性问题,即数学的计算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否则数学是没有根据的。之所以西方哲学产生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的起点不对路。作为哲学,他们认为是主客两分,而应该主客统一。所谓同一性的问题,就是主体与客体必须是一个,这样的话,才能说明对于主体与客体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本真的状态。可是西方哲学对于这种统一始终没有完成,在物理学上也始终没法完成。用爱因斯坦的话讲,相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是一切物理学的基础。可是现在发现这种物理世界不存在,整个物理模型都是主体干预的结果,所以说科学终结了。 

 

那么哲学呢?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认识或者说对本体的认识,,对存在的认识他找不到,所以他到晚年提出回到巴门尼德那里。通过《面向思的事情》或者《回到事情本身》我们可以看出问题所在。他提出的诗化哲学的思想理路,就是说,人类的哲学语言不可以描述存在,只能以诗化的语言来言说存在,就是对于一种变动不居的描述,找到一种变动不居的语言来描述。所以说,从他们的语言能力看,他们的思想能力解决不了语言的问题,其都是主体的时空问题。所以,我提出时间空间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解决哲学问题的根本是要解决时间空间问题,解决自以为是哲学问题唯有从时间空间入手。解决哲学、科学、宗教问题无非是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我们现在看到,宗教上的混乱就是因宗教已经失落为一种世俗文化了。宗教教职人员比世俗的人还世俗,同样如此。从中世纪开始,西方的哲学家已经开始反思上帝的问题。如果上帝是万能的话,他能否造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这本身就是对上帝的一种否定。现代西方对上帝的认知,认为上帝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上帝是不可知的。但问题又出来了,既然你认为上帝是不可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没法解决!所以宗教走入自欺欺人的境地。大家都知道自身做的学术研究是在自欺欺人,不能传道授业解惑,但是还在这么做。宗教是错的,但是为了挣钱仍然在鼓吹,从宗教学角度来讲就是以非为是。创造的思想家发现,西方哲学解决不了人类的自以为是问题,他非常聪明的认为自以为是是人类的最大的弊病,它可以导致人类的灭亡。所以他创造一个上帝出来,以制约人类,上帝的确能够制约人类自以为是,假如你相信上帝的话。但是在学理上悖论就又出来了,因为这恰恰表明了上帝是最大的自以为是。哲学上的自以为是、科学上的唯科学主义以及宗教上的自欺欺人,使哲学、科学与宗教三者终结。 

 

正是在这样的人类文化的现当代困境中,以《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能够解决问题,当然,这需要走出历史上的解读误区与现代的西化歧解。为什么说《易》能够解决以上哲学、科学与宗教等问题?就是因为《易》是以“卦”的形式呈现为和中的理路,这就是中道,《易》用中道、用和中的方式把主体和客体统一了起来。这种统一非常完美,阴阳、刚柔和仁义达致完美融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形成了六爻之卦。这种统一非常巧妙,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解决了人的生命终极关怀问题。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是一切知识所承诺的最终价值。西方的很多元数学家在寻找世界的数学本质,企图找到一个世界本源的的数学公式,当发现找不到这种公式时,就宁可。他们研究数学的动力,不是源于世俗的动力,而是通过寻找真理以期安顿自己的生命。正如苏格拉底所讲的,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去过的。为什么活着以及如何活着,数学家期待从数学方面找到真理。当最终找不到的时候,其是因为活着毫无意义,这是很悲惨的现象,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见,我们人类的安顿生命的问题,已经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以《易》为首的儒学六经,是国学的根本。《乐经》已经失传了,经典上说,《乐》三年不兴必亡,因为从孔子到汉代三百多年的时间,没有人有那种境界了,所以不懂《乐》呀。如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曲高山流水,二人心心相印,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个故事说明,《乐》不仅是曲子,而且是一种很高的生命境界,通过乐理可以使得人的内时空的和合。孔子闻韶,可以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这是一种极致状态,乐之至于斯也。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后儒失缺了孔子的人生境遇与思想境界,所以不仅使《乐》失传,也对六经造成了太多的误解。这个境界即“内道外儒”的生命修为,而后儒们却陷在儒道相绌的是非之争中。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自以为是是哲学及文化的根本问题。关于自以为是,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看过《海上钢琴师》这部意大利电影,看过的请举手。好,看来大家几乎都看过这部影片,那么,我们就从这部影片讲起,剖析人类的自以为是。我是在2005年春节期间观看的这部影片,观看之后,计划写篇文章,以“生命、音乐与文明——意大利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哲学解构”为题,批判人类文明的自以为是。但因时间问题,写写停停,到现在也没有写完。那么,今天就以《海上钢琴师》为题,分析一下自以为是问题。 

 

从哲学角度对《海上钢琴师》进行解构,可以看出,从影片之始与结尾都反映出西方文化无路可走的状态和境遇。迈克尔是一位小号演奏师,影片之始,其坐在不知通向何方的台阶上,其在反思:到现在也不知道离开维珍尼亚号邮轮,对还是不对?登陆对不对?其对发生的一切久久不能忘怀。这时,片头展现出二十世纪初叶的场景:向往美国文明、追求自由民主的海上移民潮。到达美国、看到自由女神的欢呼、全船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自由的向往,对美国文明的渴望之情。影片一转,登陆后的迈克尔却因穷困潦倒,在一个傍晚,于昏暗的灯光下,来到乐器店卖其赖以为生的小号。下船之后的迈克尔非常穷困,这就造成一个衬托:音乐家通过对美国文明自由文明的向往,下船以后却反而穷困潦倒,以至于要出卖自己的小号来维生。经过和乐器店老板讨价还价,老板以很低的价格成交。这是一把名牌小号,铜的质量非常好,迈克尔恋恋不舍,要求老板让他最后吹奏一次小号。乐器店马上要关门了,老板勉强应允了迈克尔的请求。迈克尔拿起小号,非常深沉的演奏起他曾经在台阶上回想起的海上的生活与音乐。低沉的号声响起之后,引起乐器店老板的注意。老板拿起一张曾经破碎、从新粘好的唱片,放到唱片机上,唱机中响起了迈克尔所演奏的旋律。这时候,乐器店老版就问迈克尔,这个钢琴曲是谁演奏的?迈克尔说这是我心中的秘密。 

 

影片以倒叙的形式,开始了迈克尔的讲述。影片进入了钢琴曲作者出生的场景。1900年航行于海上的维珍尼亚号邮轮,在追求自由的人们争相踏上美国陆地之后,维珍尼亚号邮轮上的黑人锅炉工在钢琴上发现了刚出生而被遗弃的孩子,好心的黑人锅炉工收养了这个被向往自由与文明的父母所遗弃的孩子,因为孩子出生于1900,所以给他起的名字就叫1900。1900在船上逐渐长大。黑人锅炉工死于一次事故,死于一次大笑。医生讲,如果不是大笑不会死亡,重伤的他因孩子学语言表现出的聪明而激动,伤口复发以致死亡。孩子被移民局发现,他却成功的在船上躲了起来,几十天之后,以至于人们以为他丢失了,他却以夜半演奏出的悠扬的纲琴声,惊醒了熟睡于船上的人们。童年的1900的音乐天赋引起人们的关注,他没有跟任何人学过钢琴,他出生于钢琴旁并被放到了纲琴上,就是这样被遗弃于追求自由的人们。这衬托出美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即无法克服的自以为是。 

 

1900的音乐的天赋是怎么产生的呢?他虽然没有受过钢琴的训练,但是因为他出生在船上,通过与大海波涛的共鸣,产生了对大海波涛的时空统一性,他自己的身体的生命节奏与大海的波涛中和统一,自然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这种风格随着1900的成熟,人生的成熟,理解的成熟,他能够用钢琴表达出每位船客的心理状态。私奔者、偷渡者、国会议员、商人等等,他都能够用琴声加以表达。迈克尔所演奏即乐器行老版的唱片中的钢琴曲,即是1900初恋的琴声。这也是他第一次录制唱片,轩窗外面一位女孩纯真美丽的神态,引起1900的爱慕,他就用琴声表达了出来,这片唱片被灌注出来。当1900知道发行商将要复制而加以销售的时候,他把唱片抢走了。因为这只能是由他在大海中产生的琴声与爱情,他要把唱片送给女孩。但是,由于他自己的地位以及心理上的非自以为是,虽然在船上与女孩多次碰面,但他没有勇气把唱片送给这个女孩。女孩下船走了,他腼腆的要了她的地址。在又一次的航行结束后,在大家的关怀劝说下——迈克尔的劝说起了关键作用,1900决定去找这个女孩。女孩的父亲也是个音乐家,与1900有一次于航行中的合奏。 1900穿戴起朋友们送给他的礼服、帽子等准备下船,当走到悬梯一半的时候,他驻足远眺, 看到了陆地上高楼林立、马路穿梭,人们熙熙攘攘,他在观察之后,把帽子扔在悬梯下面,毅然转回船上。1900当时想的是什么?作为一个以钢琴安顿生命的人,我的琴声应当表达出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我在船上,伴随着大海的波涛,我的琴声能表达出这一切。而踏上陆地,面对杂乱无序的所有存在,我却没有这个能力。这太可怕了,我只有回到船上。我在船上可以表达出一切,我的琴声可以适应船上的一切。面对爱情的困扰,在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1900决然地把唱片掰碎,随手扔掉了,是迈克尔把唱片拾了起来,放进了琴匣中。 

 

由于1900高超的音乐天赋与演奏技巧,使每位旅客在音乐中各安其所,完美地到达美国,从而使1900具有了很大影响与名声,当时1900的名气非常大,海上竟有这样的一位钢琴家,音乐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爵士乐发明人来到了维珍尼亚号邮轮,于航行中向1900发起了挑战。但是,作为一个不自以为是的钢琴家,1900非常尊重他,甚至听到他的演奏而激动地流了眼泪。显然,这就是《易经》《咸卦》所表达的“君子以虚受人”的思想境界,君子不自以为是。1900甘居下风,认真学习爵士乐钢琴家的演奏,把爵士乐钢琴家的心态以及琴法都从容表达了出来,保持了一种中和。然而,爵士乐钢琴家却非常高傲,甚至认为1900只能向自己学习,多次嘲笑1900。终于,1900被爵士乐钢琴家的那种傲慢无礼的神态激怒了,接受了挑战,把钢琴演奏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用自己的演奏方式把大海的波涛、船上的震荡、众人的心态包括爵士乐钢琴家的空虚傲慢的心态,全都在钢琴声中表达出来了。那种钢琴的震撼力,对普通的钢琴家而言,不是两只手能弹得出来,而是无数只手合作的结果。钢琴的物理性能也达到了极限,钢丝的震动以达到极限,如果超越这一极限,钢琴就要自焚而毁掉。大家看到当时的镜头,钢琴的琴丝已经红了,把香烟都点着了。再越界一点,琴丝就要崩断。这就是说,钢琴的震荡不可越界了。可见,即使1900这样的钢琴家,他不以为是,他不越界。他要以钢琴安顿自己的生命,不到陆地上去。因为他知道,陆地上的杂乱无章的所谓文明,用音乐无法表达出来。 

 

因为陆地上的世界,是混乱的状态,没有节奏的存在,怎么能够用音乐表达出来啊!所以,当维珍尼亚号邮轮退役报废要炸毁时,1900宁肯与船共消亡,即使死掉,也不下船。迈克尔找到他并劝其下船,1900把自己的非自以为是的音乐理论对迈克尔表达出来,比如琴键它有个数列与规则,有音阶与节奏,与大海的波涛相和谐,所以,1900的音乐与生命只能于海上、在船上。陆地上的文明,1900看不到规律,用钢琴演奏不出来,所以怎么能够下船那?迈克尔想希望1900到陆地上用音乐重新安顿生命,他坚决拒绝了。最后随着船的爆炸,1900死掉了。影片描写了人类文明的悲剧,是编导者对整个西方文明的洞察。这种洞察是什么,就是人性的自以为是。唯一的不自以为是的一个人,就是1900。1900的这种人生状态就是我们《周易》中所讲的那种和中的状态,一种典型的不自以为是。通过这个电影,我们要深刻反思西方文明。当迈克尔把故事讲完了以后,乐器店老板又把小号还给了他,迈克尔却说:钱已经花掉了。老板说,一个好的故事不是钱能够买到的。迈克尔背着小号出门以后,步入狭长的、昏暗的小路上——迈克尔穷困潦倒,其生命如何安顿,西方文明向何而去? 

 

所以,既使从音乐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六经系统,其也的确实达到了一种极致状态。例如说现代很多人都爱好古琴,那么这个古琴它就能够达到和的状态。一个好的音乐家,能够通过琴声表达人的生命状态和到他的内时空状态,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音乐家。当然这也和古琴的质量相关。例如琴版的用料与制作,琴版的储藏时间、琴的老化时间等相关。古琴我是非常向往的,也是非常想学的。我自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就非常爱好音乐。包括二胡、京胡、笛子等通过这些乐器调整我的身心状态。比如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它所表达的那种对于人生的困顿、社会的困顿,如果演奏好的话也是一种和的状态,也是对我们现代生命的一种描述。从乐的角度讲是一致的。当然京胡所表达的是内蕴少了,外在的多了。古琴的特点是其音律和中,值得大家学习。 

 

无论是民间还是体制内,深入研究乐经,寻求适合中国人以及人类生命安顿的音乐不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现在有了物理科学手段,可以进行频谱学与内时空关系的研究。最重要的是,音乐家本身要达到一种极致的安顿生命的状态,他才会领会音乐的中和,才会运用音乐的本质,才会使音乐产生对生命的中和作用。 

 

《海上钢琴师》在艺术上推定了人类的自以为是,承诺了人类应当走出自以为是。但是,从哲学而言,自以为是却是人类的本能。这就回到哲学上的主体性了,一切存在必然产生于自在的东西,自在的自以为是从人生下来就开始了。人们必须认为我就是我,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人们有自己的时空运动性,当婴儿会吃奶、会爬、会走路的时候,他的父母以及别人会鼓励他的这种自以为是,希望他早日成长起来。但是自以为是有一个限度,长大以后应当被限定,应当被规范,使其不要自以为是。《礼经》这部经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走出自以为是的过程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过程。解决了自以为是的问题,哲学就消亡了。西方哲学为什么前赴后继,不断产生的新的哲学体系,就是因为始终也解决不了自以为是的问题。哲学是个工具,是人类认识自身与认识世界的工具。现行教科书讲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此逻辑,何以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何以认为是正确的?哲学不是告诉你如何如何,应该是告诉你何以找到非自以为是的真理。可是,找到了以后,哲学这种工具就没有用了,就要内化。所以,《易》哲学的原理是内化在概念范畴与语境当中。在和西方哲学话语对接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易》哲学外化出来,去进行两种哲学的比较。不能用西方的哲学范畴与话语形式去推定中国的思想,也不能用中国的哲学范畴话语推导西方。正确的方法是按照各自的承诺与推定进行时空中和,这是一种时空的方法,西方用的是一种形式逻辑的研究,中国的时空观是一种方式的研究,就是《易》的六爻系统。这种方式与形式的时空统一,即中西哲学的贯通,就会知道那种文明才能真正的能够引领人类文明。 

 

需要我们做的学术工作是,我们的六经系统在汉代以后产生的问题太多了。孔子当年也有预见。对孔子思想本身的梳理主要是《易》,对《易》经传的不了解,是误读孔子的主要原因。《帛书易》说的很清楚“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我们看到,《易经》版本,乱七八糟,解释的五花八门。清代总结出《易》学为两派六宗,互相攻驳,产生的问题,是《易经》不堪使用。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这样怎么能行呀!可见,这需要一个正本清源的过程。好在现在出土了《帛书易》,可以对孔子思想进行一以贯之的推定。 

 

虽然西方哲学自以为是,但我们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在时空的形式化方面,已经完成了,不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了。我们拿过来就可以用了,这是他们的伟大之处。康德、黑格尔、、胡塞尔这些哲学家不可多得,他们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能力,他们的思辨能力在西方哲学系统中达到了一种极致状态。他们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运用文献的能了,非常精妙。读黑格尔的书是一种享受,读康德的书是一种享受,读《易经》同样是一种享受。为什么?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解决了问题,而彻底的解决了问题的是我们儒学,我们的六经系统,我们的《易经》。 

 

如果想真正的理解《易经》,我建议先读《易经》的《传》,不要读古今中外的解释,要与《帛书易》相互参照。达到背诵的境界后,再产生自己的理解。我认为,通过我们的研究,应当推定一个正确的版本并加以一以贯之的疏解,形成定本,从而流传后世。当下的《易经》版本,毛病太多了,自我矛盾太多了,不堪卒读,不能应用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复兴任重而道远,希望大家尤其是青年学子们要勇于担当,要能够做住冷板凳,做好扎实的学术工作,共同担当我们这个民族的也是人类的文化复兴,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我们的贡献。时间关系,我今天晚上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限于字数,问答部分,单独推送】


于天宝根据录音整理

(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