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白燕升讲座里的那些人 || 他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个完人......

白燕升讲座里的那些人 || 他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个完人......

2022-07-05 23:17:20




弘一法师的《送别》是为自己悲欣交集的一生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01



历史的时钟,往前回拨四分之三个世纪

公元一九四二年

 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里

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僧,身染沉疴,病卧床榻

却依旧诵佛不止

晚上八点,人们再去探望时

老人神态安详,早已停止了呼吸。

 床边的矮几上,一张旧信纸的背面

留下他最后的遗墨:

悲欣交集

 

第二天一早,老人的至交夏丏尊收到一封信

正文只有三十二个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百年来,没有任何一次死亡

像这样的慈悲入怀,庄严自在

他就是弘一法师

出家前,他叫李叔同

有人说

他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一个完人



02



在一百年来中国文化史上

曾经出现这样一个李叔同

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文化奇迹

 

论音乐,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在国内第一个使用五线谱作曲

在国内第一个推广西方“乐器之王”钢琴

他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也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论绘画,他堪称中国油画的鼻祖

是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

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

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

 

论戏剧,他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

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论书法,他的字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

闲雅冲逸、富有乐感

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

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

 

论篆刻,他是西冷印社的元老

又曾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

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

定期雅集,编印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

 

论教育,他一生执教大江南北

作育英才无数

 

论佛法,皈依佛门后,他一洗铅华,潜心戒律

笃志苦修,实践躬行

成为近世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

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03



作家林语堂说: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

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

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

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冷峻如鲁迅

从内山完造那里“乞得”弘一法师手书一张

喜不自禁

在日记里写下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

 

高傲如张爱玲

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

俯首低眉,说了一句“我是如此的谦卑”

 

但最中肯的评价

却来自他得他亲炙的丰子愷,只有八个字:

他是一个像人的人



04



李叔同第一次面对的死亡

就是他的父亲

津门煌煌巨族“桐门李家”的当家人李筱楼溘然长逝

可或家或国,都由不得他去感悟人生的苦空

推着他,一步步进入早已注定的轨迹当中。

戊戌维新的失败

让世事无常的的阴影

再次笼罩在李叔同那颗敏感的心上

他效法柳永,纵情声色,逃避现实

他家底殷实,出手阔绰

和很多的文人名妓都有往来

二十五岁时,母亲溘然长逝

李叔同悲痛欲绝,一度将名字改为“李哀”

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东渡日本留学前

临行填了一阕《金缕曲》,留别祖国:

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

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



05



一到东瀛

李叔同便立即勇敢地剪去辫子

脱去长袍马褂,换上崭新的西装

穿尖头皮鞋,戴没脚眼镜

革除旧我,勇猛精进。


回国后,李叔同已经到了三十左右的年纪

身上少年名士的气息剔除将尽

他不久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

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 

既为老师,便不再穿漂亮的洋装

而是换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马褂、布底鞋

学生感觉他肃穆得近乎木讷

虽然体格清癯

但精神凝练,连走路的声响都很坚实。

 

对于文化和艺术

李叔同更是“做就要做到极致”

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首创中国报纸广告画

最早编著《西方美术史》

最早创作和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

最早介绍西洋乐器……

 

某种程度上

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

才促成了李叔同对佛法的皈依。




06



民国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

看似波澜不惊,却又暗流涌动。

对于李叔同来说

这一年却代表了另外一番转折。

 

这年年初

他就写信给学生刘质平说:

因受马一浮大士之熏染

学佛有悟,世味日淡

罪业至深,暑假后不再任事

秋初即入山习静。


世间再无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个半世风流、的翩翩佳公子

一个万人景从的艺术大师

从此遁入空门

一转身,留下的是半世虚空

 

剃度几个星期后

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

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从上海赶到杭州灵隐寺

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

劝说丈夫切莫弃她出家

然而叔同决心已定

连寺门都没有让妻子和孩子进

妻子无奈离去

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后来的影视作品,曾经凄婉地再现了这一幕

妻子问:“叔同——”

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回答:“爱,就是慈悲。”




07



弘一法师不仅自己悉心研究贯通

而且为了弘扬律宗

不辞劳苦,到处奔波

一边钻研、编述、点校、礼诵

一边讲学,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行脚生涯


丰子恺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

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弘一法师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

安住在第一层楼中

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

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

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

于是爬上三层楼去

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