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你所不知道的莱西元宵节习俗

你所不知道的莱西元宵节习俗

2022-06-02 02:33:25


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但不是法定节假日。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莱西地处胶东半岛冲要,东西连接的“咽喉”,南北贯通的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沿革,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其中闹元宵的各种习俗别具特色。

一、柳腔《赵美容观灯》

在我市姜山、店埠、院上三处乡镇,清朝中叶就流传着柳腔《赵美蓉观灯》这出戏,诙谐活泼,生动感人。在《赵美蓉观灯》的《观灯》一折里,女扮男装的赵美蓉,一路走来,对元宵之夜莱西城里琳琅满目的万盏花灯赞叹不已,数百句的唱段,环环相扣,酣美流畅,写尽了古代城市里元宵佳节的盛况。

在我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有做豆面灯碗的习俗。所谓豆面灯碗,就是用豆面做成的不同形状的面塑,上面插上灯芯,浇上花生油,点燃了放在家里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寓意。这种流传于民间的习俗,实际上是集传统的祭祀、祈愿于一体的活动,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豆面灯碗习俗通常称作灯碗,是当地农民流传甚久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活动。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十二月灯,盏内放食油点燃,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多少来占卜来年十二月的旱、涝情况。清康熙年间《莱阳县志》记载“又做面盏十二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也就是说在康熙年间,莱西就有面制灯碗了。

二、迎紫姑神

解放前,我市乡间特别盛行一种正月十五前搬姑姑问农事丰歉的仪式,活动只准妇女参加,仪式复杂,行动诡秘,应该就是邀紫姑问休咎习俗的遗风,但是乡民却大都不知紫姑姓甚名谁。
      苏东坡在《紫姑神运》中说,紫姑是莱阳人,叫何媚,字丽卿。寿阳刺史李景纳她为侍妾,何媚年轻漂亮,在李景家中遭到原配妻子曹的嫉妒。不久,大老婆终于起了歹毒之心,于正月十五的夜间,将何媚杀死在茅厕里。老天爷怜悯她,命她为厕神。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一方面祭祀,一方面迎接厕神紫姑。传说紫姑颇有灵气,倘对着厕神占卜诸事,能知祸福。


紫姑神得封于武则天,是我国的重要俗神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在全国流行不衰。在唐朝时诗人李商隐就有“紫姑神下月苍苍”的诗句;明代的《封神演义》里把紫姑演绎成为法力无边的坑三娘子,和赵公元帅成了兄妹;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也多次写到紫姑显灵的故事。

三、元宵夜晚的天气取决于头年八月十五

在我市还流传着一句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根据中秋节当晚月亮阴晴,来判断来年元宵节是晴天还是降雪,虽然像是“掐指神算”,但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前后对应的韵律关系。韵律是指某一种天气出现之后,对应未来若干天以后将出现与之对应的天气。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一,比较公认的有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和240天不等。而“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按农历计算,正好是150天的韵律。历史资料验证,每当中秋节这天云幕遮蔽天空、阴天或下雨,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将会出现阴天或下雪。


四、月湖公园的影壁-----嫦娥奔月

元宵节少不了吃元宵,这一习俗是从哪来的呢?据考证,发现早在六七百年前,吃元宵与嫦娥奔月有着很大的关系。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逄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有传说,月湖公园就是嫦娥奔月的出发地。

宋元时代,嫦娥奔月故事就有了发展。《三余帖》记载:嫦娥奔月以后,她的丈夫羿昼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然有童子进宫求见,说:“我是嫦娥夫人的使者。夫人知君怀念,但她无法下月宫。明天月圆的时候,君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放置在房屋的西北方,你呼夫人的名,夫人就可以下来与你相会。”到时候,果然嫦娥来了,他们夫妻俩恩爱如初。


五、千古妙音-----韶乐

谈到闹元宵的载歌载舞,韶乐又是必不可少的话题。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2001年4月,我市在潴河西岸的肖家庄的战国墓里,首次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石磬。石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先民们起初的歌唱、舞蹈是用敲击石头来伴奏的,以后发展到敲击石磬。韶乐八音迭奏,石磬为“八音”中的“ 磬石”音。韶乐演奏尤其重视钟、磬的使用,在表演形式上是“钟磬一声、歌更一字”。

石磬的发现,说明以韶存庄为中心的莱西大沽河流域,在战国时期就有古韶乐演奏。“柳枝影摇动,石磬响寒清。”韶乐在大沽河流域,至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2006年春天,我市在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时发现,韶存庄曾经保存过“韶乐”,并且因此而得名。《莱西地名志》记载,韶存庄始建于明初洪武元年,原名周家庄,村西北的马家楼处有一眼古井,俗称庵儿井。井旁有一尼姑庵,尼姑庵里的尼姑精于演奏舜帝时期的韶乐。当时,有学问的人为村子起了一个雅名:“韶存庄”,意为古之韶乐至今犹存于这个村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