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以乐为马,追寻中国传统乐器的诗意表达

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以乐为马,追寻中国传统乐器的诗意表达

2022-05-15 02:41:40


传媒内参导该纪录片不止停留于艺术本身,更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让观众感受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财富。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传统民乐的悠扬婉转,绵延千年,时至今日依然深深拨动着我们的心。东方卫视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从历史、演奏、制作三个维度讲述了古琴、古筝、琵琶、二胡和笛子的发展演变、曲调特色及制作工艺,深刻反映出其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深远影响。


 

该纪录片共10集(分上下集讲述一种乐器),每集25分钟,于3月5日至14日在东方卫视晚间23点档连续播出。由生动的故事串联,以镜头为探照,以民乐为内核,史料详实,选题独特,视角多样,无论是艺术文化价值,还是叙事表现手法,都堪称我国器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故事为载体

讲述传统乐器意蕴之美

 

相比于流行音乐,我国民族音乐一直以高雅、严肃的姿态存在,普通人若无专业的训练和熏陶,很难深刻理解其内涵和韵味。作为我国乐器史上开先河的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不是从理论层面进行专业的学术化表述,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和视听手法呈现器乐发展及文化,有情节,有悬念,有史料解读,有情景再现,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为了挖掘好的故事,五个拍摄组辗转香港、北京等十余座城市,采访了数十位知名音乐大家,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如在《琵琶》中,透过采访琵琶界已故大师卫仲乐之子卫祖光,通过他的回忆和感受,讲述父亲当年如何在艰苦的学徒生活中开启音乐启蒙的生涯;在《二胡》中,通过演员情景再现阿炳流落街头的卖艺窘态,展现二胡的曲调特色以及社会底层盲艺人的凄惨经历。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摆脱了纯艺术理论的逻辑推理,富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让观众在人物与故事的互动中,感受传统音乐的艺术之美,体会其背后厚重深刻的精神意蕴。


情景再现:阿炳演奏《二泉映月》


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

做人与匠心并重合一

 

采用较大篇幅详尽呈现每种乐器制作的工艺和过程,是该纪录片的一大亮点。

 

如在《琵琶》中,跟随镜头来到琵琶的制作车间,从木面板的选择、烘烤、粘接、锨凿,到造型设计、上釉美化、音准校验等,看一把琵琶如何历经复杂而到位的工艺弹奏出美妙的音乐;

 

在《笛子》中,跟随制笛师董雪华的脚步,漫步幽幽竹林,了解如何从品种、年龄、竹节长度、圆度等细节判断一棵竹子是否有制笛的潜质……一把好乐器的诞生,不仅仅是匠人智慧和心血的凝结,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美丽画卷。

 

纪录片展现乐器制作,但又不止于制作,更是透过制作反观数代技师们付出的热血青春和默默耕耘的精神。

 

因为热爱,二胡高级制作技师王根兴从17岁便开始当学徒,如今在二胡的制作道路上走过六十一载春秋;年过八旬的古筝制作高级技师徐振高,五十年的制琴生涯,如今的他已带出百余名徒弟。

 

正是这些投身于器乐制作的技师匠人们,用他们的热爱、执着、智慧与创新,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以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推动民乐的传承与发展,使之跨越千年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苦竹,产于浙江余杭,制作笛子的上等品种


声画结合,视听盛宴

享受民乐的诗意表达

 

在镜头的组接与转换中,时而以慢镜头展现器乐的线条美,时而以特写镜头聚焦于器乐表演者忘我的神情,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果说画面是平面的,那么声音的加入则让整部纪录片有了立体的感觉。

 

每讲述一种乐器时,都会配以相应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更有保存下来难得一听的珍贵录音史料。画面、解说、史料、配乐的和谐共鸣,创造出韵味无穷的视听空间,让观众在了解民乐发展的同时,随着音乐的节奏、韵律更真切地品味其韵致。

 

如《二胡》中,可听到1950年夏天由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采用进口钢丝录音机为阿炳录制的《二泉映月》;在《笛子》篇章中,聆听已故的“江南笛王”赵松庭吹奏的浙派风格高曲调,感受笛子演奏家蒋国基用考古发掘的具有7000多年历史的骨笛吹奏出的音效。

 

整部纪录片声画结合,动静相宜,与器乐精致的线条、深厚的历史底蕴相映成辉,使讲述更具感染力、表现力和立体感,多层次、多角度展示民族音乐的演奏特色和精神内涵。


笛子演奏家蒋国基用出土文物骨笛现场吹奏


谈艺术保护

更谈薪火相传的责任与使命

 

一代代生命远去,一曲曲经典流传,在琴弦之间,跳动的不止是曲调,更是千千万万的文化传承者对美的追求,对保留与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琵琶》中,“汪派琵琶第四代传人”郝贻凡与王昱庭之子汪天伟在名琴“清代张伯年琵琶”保管时,曾几度哽咽。如此细节,展现的不只是器乐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老一辈艺术家德艺双馨的历史见证。

 

在谈及自己的理想时,竹笛演奏家唐俊乔说,“我继续把我老师交给我的东西,加上我自己这么多年在音乐上追求到的东西,技术、能力,再继续传达下去,我觉得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事业才更有希望更有未来。”

 

无论是保管一把古琴,还是培育满园桃李,我们看到的是民族文化的代代延续和薪火相传,该纪录片不止停留于艺术本身,更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让观众感受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财富。


笛子演奏家唐俊乔谈艺术传承


音乐无国界

用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

 

琵琶、古筝、二胡、笛子、古琴,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本身,历经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其昂扬的姿态已经走向世界的舞台。

 

追溯“丝绸之路”时期中外音乐的碰撞与交流,回顾我国历史上重要的“音乐外交”事件,梳理一代大师们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音乐表演的史料,跟拍美国留学生潘克能痴迷琵琶的故事……

 

除了以纵向的中国视角讲述民族器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本纪录片还从横向的国际视角还原中国乐器走向世界的过程,展现民族器乐的东方魅力。民族的即世界的,这一视角传达的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新颖感,更是中国器乐走向世界的见证,是国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美国留学生的琵琶情缘

 

今天的中国,正以飞速发展的姿态影响着世界,这一影响,,文化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觑。大型文化纪录片《人间难得几回闻》正是通过影像的力量,唤醒着我国独特的民族符号及其背后的文化记忆。

 

一方面,体现着积极响应“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实现传媒之价值、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新技术、新文化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根源,梳理其发展脉络,观照其文化内核,充分发挥广电传媒记录与传播的优势和影响力,进而推动其发扬传承及国际化传播,也必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