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国现当代散文导读——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国现当代散文导读——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2022-04-02 03:49:52




编者前言



   高中新课标在进行了新一轮的讨论和修改之后,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有了更大的加强,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代领学生们一起品读中国文学作品,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亲情篇”的第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完你会对父子关系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亲情篇


 

“亲情”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关于亲情的散文作品浩如星海,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写的好的作品少之又少。

从《诗经》里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直抒胸臆,到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借物寓意,再有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记叙性散文《项脊轩志》中那份拳拳之心和浓浓思念……自古以来,写亲情的文字总是让人感动垂泪。

本次所选的五篇散文,在写作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真”,充满着人生中最美好的“惦念”,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在生命的长河里,若没有了惦念,还会有散文么?”而这份惦念的真,才成就了这一篇篇美文。

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娓娓道来,如同和一个人聊天,告诉你这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多年父子成兄弟”。贾平凹先生的《纺车声声》里那意味深长的纺车声,仿佛就在耳边想起,母亲纺织的画面就在眼前浮现。傅雷夫妇的《傅雷家书两则》则是亲情中最难得的珍藏。林非先生的《离别》感人肺腑,在细节中获得情感的最好表达。而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让人看到了冷峻的叙述和讽刺,还有那来自人世的无穷悲伤的力量。

阅读这一些选文,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同的散文的表达,从而在写亲情的题材时,作为范本,供自己阅读和参考。        

 


汪曾祺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于沈从文,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


 



作品导读: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是恬淡而朴实的,很有生活味道。读到这篇作品,会不会想起自己和亲人之间的关系?是亲近、温馨,还是平等的关系,读完这篇你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

,我被打成“”,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990年9月1日

 


真实、真性情是散文最动人的地方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是生活化的,娓娓道来,如同和一个人聊天。这篇文章讲述了三代人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文章以写真实、说真话、抒真情为特点。

在写作散文时,首先要讲出自己真实的感受,真情动人。当然,汪曾祺先生在回忆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写出了一个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父亲形象在我们的心间,但父亲早已不在人间,但是父亲那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形象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汪曾祺笔下的父亲,他手巧心灵,为过世的爱妻做各式的冥衣,珍藏几十年的爱情岁月;他性情随和,为孩子做风筝和灯具。本着做父亲的平常心,把儿子作为多年的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这种以尊重为基础的“放任自流”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家庭的和谐。在这种洋溢着温暖和睦气息的家庭小天地里,父子关系是一种默契,一种呵护,一场场滋润彼此心田的甘霖。多年父子成兄弟,看似没大没小,却极富做人的至理,在血浓于水的生命承传中显示出当代人文精神的活力。

    这篇文章在写自己的父亲的时候,看似平淡的叙述和勾勒,在短句和长句的转换中,将对自己的父亲的无限思念寄予其中,读来让人在轻松中又增加了对父亲的无限的怀念。而自己当父亲之后,“没大没小”的,正如汪曾祺先生说:“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这颗童心便是对待生活的赤子之心。 汪曾祺将这些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写得都具有了真实的情感,把心中对父亲的怀念和对儿子的希冀都娓娓道出,生活即是一篇大文章。汪曾祺先生用轻松中却又带着泪的笔调,将散文写得充满韵味和独有的大家风范,读来让人深思,让人感动,让人心生羡慕。

                                       (余君才评注)

 

阅读推荐:汪曾祺《邂逅集》《独坐小品》《故土故人故情》,沈从文《湘行散记》。

 



编者简介:

余君才,诗人,青年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荔湾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专栏作者。祖籍重庆,做过记者,现为教师,居住广州。

曾在《散文》《散文选刊》《青年文摘》《重庆文学》《星星》《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州文艺》《红岩》等发表作品。

出版作品集《温暖的尘世》(诗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散文随笔2014.1金城出版社)《爱着爱着就淡了,走着走着就散了》(情感故事集2015.1金城出版社)(均为正常出版)《所有亏欠,岁月都会如数还你》,其中多篇散文作品被全国二十多个省市选为中考、高考阅读及模拟题。




 如果你觉得还不错,欢迎打赏!(苹果手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