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手艺人,别误读了工匠精神!

手艺人,别误读了工匠精神!

2022-02-18 23:55:02




一个卖煎饼的板凳小摊上赫然竖着一块广告语:距离百年匠心老店,还剩97年。


老板抖了个机灵,莞尔之余,不禁想到“匠心”也不可免俗的成为了被误解的标签。





曾几何时,一夜之间满大街都是匠人。在大范围爆炸性的使用中,“工匠精神”演变为一个空洞的符号。


某某影视剧铺天盖地的通告里动辄“12年匠心之作”,然而呈现的依然是剧本乏味、口碑糟糕的一盘鸡肋,真正的工匠精神或许隐藏在花样百出的发布会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案里。





一杯陈酿了12年的白开水,终究还是白开水。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大于实际,工匠精神俨然变成了成功学的营销术语,变成了快速套现的工具。


人们急切的用工匠精神给自己加码,增强溢价的空间。讲故事,讲情怀,讲态度,就是不讲水平。时潮下,真正的工匠精神离我们越来越远,终于变成了一碗味精勾兑的鸡汤。





工匠精神被误解的另一种表现是——或许在制造业思维下并不明显,不少人喜欢把古法旧约当做判定工匠精神的唯一标准。


不可否认,古法旧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艺的质量,但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严谨专注和精益求精,对作品有超越时间的爱,有高于商业利益的、非功利性的文化诉求,其外延是创新求变,在产品设计和制作工艺上紧跟时代的步伐,。





文艺电影《百鸟朝凤》揭露了唢呐匠这样的传统工匠走向没落的现实。设想一下,假如焦三爷这样的唢呐匠,在继承祖师爷的绝活,且对乐谱、乐器等进行改进,即便遇到西洋乐器的冲击,懂得师彼之长,避己之短,与时俱进,唢呐工艺的未来,或许不会如此令人唏嘘。


能工巧匠将轿子做的既结实又美观,全然忘记这是个未来不久会出现无人汽车的时代。将古法做到极致,一味传承和固守的“精益”已经跟不上社会的节拍,这份没落,隐含了无可奈何的悲壮。





匠人不是机器,不是重复去做同一件事就有资格叫匠人,一个经久不衰的作品不会永远是复制昨天,相反,它是在不断迭代、螺旋式渐进的过程中完成的,每天反思作品的深度,一步一个脚印让产品精益求精,趋于完美。譬如,擅长创作石瓢的高手,每次推出的作品,都是一次厚积薄发的改良与升级。


大数据时代下被误读的工匠精神,精确的瞄准了现代消费者的钱包,靶心是中高端生活价值体系。“工匠精神”的旗幡下,人们誓师集结,群情激奋,高歌猛进的同时,别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 版权声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不作商业用途,仅作文化交流,特此声明!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围观,请添加微信号:zishachina001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紫砂中国】选把好壶,与岁月一起静静泡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