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我国最早的歌舞诞生在山西夏县【历史典故】

我国最早的歌舞诞生在山西夏县【历史典故】

2022-04-01 03:26:17

作者

简介


董明吉,1957年出生,家住夏朝大禹建都的古城,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方——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禹王乡禹王城村。早期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现打工于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爱好美术、摄影、写作,曾在省市县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2015年在运城市、《运城日报》社举办的“我读书我快乐”征文活动中《我与书的故事》获得二等奖。现为中国卫生摄影家协会会员。


历史典故

  我国最早的歌舞诞生在山西夏县



        歌舞,顾名词义:歌唱和跳舞,也就是音乐和舞蹈。歌和舞关系十分密切,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要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她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么,歌舞的起源在那里呢?她就在山西省夏县禹王城。



        有人要问:我们的原始人类,从事集体劳动的时候,常常以歌唱、舞蹈和诗歌的形式,在劳动中起着协调节奏、统一力量、减轻劳累的作用,也就是劳动号子或者一些祭祀活动仪式表演等。伶伦相传是远古时期为轩辕黄帝管理家庙、主持祭祀的乐官,吹奏一些凤凰之鸣的声音,其实,那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真正意义上和艺术水平的歌曲和舞蹈。真正登上艺术殿堂正统化、规范化,曲、词、表演于一体的歌舞形成和强盛是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
         “夏”有三种释义:一,中国之人也;二,舞也;三,大也。
       《庄子、天下篇》载:“禹有《大夏》。”
        《汉书、礼乐志》载:“禹作《夏》。”
        《周礼、春官、钟师》载:“钟师掌金奏。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裓夏》、《骜夏》。”郑玄注:“先击钟,次击鼓,以奏九夏。夏,大也。乐之大歌有九。”



      《吕氏春秋.古乐》载:“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又名《大夏》,以昭其功。”意思是:禹帝继位,为天下辛勤操劳,日夜不停。疏通大河,决开壅塞,凿开龙门,大力疏通洪水,把它导入黄河,疏通三江五湖,使水流入东海,以此来使百姓得利。于是命令皋陶创作《夏籥》、《九成》来宣扬他的治水成功。此歌舞主要歌颂大禹治水有功,属记功的舞蹈。表演时头戴皮帽,上身裸露,下着素白裙。此乐舞演出时分为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周礼.大司乐》载:“舞《大夏》以祭山川。”可见《夏籥》是在祭祀山川场合表演的乐舞。《大司乐》郑注:“《大夏》,禹乐也。禹治水平土,言其德能大中国也。”
        《诗邶简兮》载:“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籥者,状如排箫的乐器;翟者,野鸡的尾饰。手中必拿这两样东西作舞具。
        《揅经室集卷一释颂》载:“仲尼燕居,子曰:大飨有四焉,下管象武,夏籥序兴。象武武舞,用于戚也;夏籥文舞,用羽籥也。所谓夏者,即九夏之义。”也就是说,夏之本意应为人歌舞之形,又引申为舞乐,故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



        从史料记载,当时流传下来的有两大乐歌,一是以歌颂大禹功绩为核心的歌舞《大夏》或《夏籥》,其乐舞内容相对单一;另一个内容丰富的是大型组歌、组舞《九夏》,她的九大乐章则是综合性乐歌舞蹈,不仅有多个各自独立的乐舞组成,同时也用于不同的场合。《九夏》的乐歌在用于节制人们的礼仪行为,也可以用于祭礼、庆功、朝聘、燕享等,说明她是夏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集大成。
        屈原《离骚》载:“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意思是:夏启所作的《九辩》和《九歌》啊,他寻欢作乐而放纵忘情。   
       《淮南子.齐俗训》载:“夏后氏,其社用松,祀户,葬墙置翣,其乐《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和《六英》,而其服尚青。”意思是:夏后氏的礼法是:他们用松木做成社神,于春天祭祀户神,丧葬时灵车棺柩四周围上帐幔,并装饰着翣扇样的饰物,音乐则有《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和《六英》,而服饰崇尚青色。
        夏启继位以后,原始乐舞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专门供人欣赏、娱乐的音乐和舞蹈。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名曰夏后开。开上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意思是:名叫夏后启。夏后启曾三次到天帝那里做客,得到天帝的乐曲《九辩》和《九歌》而下到人间。这里就是所谓的天穆野,高达二千仞,夏后启在此开始演奏《九招》乐曲。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意思是:大乐野,夏后启在这个地方观看《九代》乐舞。
      《修竹记年》载:“‘天穆之野’正是夏启的发祥之地。夏启《九歌》是为娱乐祖宗、鬼神而创作的歌乐。”据说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和《九招》均为夏启所创作。传说《九韶》乐舞也是夏启少年时所创作。
夏启对歌舞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墨子.非乐》载“《武观》曰:‘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铭苋磬以力。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大,天用弗式。’”意思是:《武观》中说:“夏启纵乐放荡,在野外大肆吃喝,《万舞》的场面十分浩大,声音传到天上,天不把它当作法式。”夏启时代的《康乐》、《万舞》规模相当可观,于旷野演出,莞磐齐奏,上千云霄。因此,康、万这时已不是初生态,必然经过一段不算短的创作、演奏。



        夏朝末期,夏桀时的乐舞,较之夏启在娱乐和享受方面更进一步。《管子.轻重甲》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意思是:从前夏桀时,女乐有三万人,端门的歌声,清晨的音乐,大路上都能听得见,他们无不穿着华丽的衣服。
       《吕氏春秋.侈乐》载:“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俶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意思是:夏桀、殷纣王制作奢侈的音乐,增大鼓、钟、磬、管、箫等乐器的声响,把声音巨大当做美好,把乐器众多视为壮观,他们的音乐追求奇异和过分瑰丽,是人们的耳朵不曾听到过的,眼睛不曾看到过的,他们的音乐专意追求过分,不遵法度。虽然这种乐舞专供奴隶主享受,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乐舞奴隶在歌舞史上的巨大贡献。



        随着宫廷乐舞的逐步扩大,新的音乐和舞蹈,新的乐器不断出现,歌曲舞蹈在质量和规模上,大大进行了提升和超越。各个朝代统治阶级对歌曲、舞蹈艺术的重视和追求,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的发展。
        岁月如歌,歌舞岁月。音乐如诗,诗如音乐。歌舞源于生活,生活孕育歌舞。歌舞能陶冶人的情操,歌舞能净化人的心灵,歌舞能提高人们对艺术欣赏的雅韵之美。歌舞给我们的生活轨迹上描绘出一道靓丽的彩虹,歌舞给我们的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一缕醉人的幽香。歌舞把人们精彩的亮点融入音符和舞姿的旋律里,勾勒出生命中的欢乐和幸福,激情澎湃,迸发豪情,放飞心灵梦想,奏响人生驿站永恒之乐章!


投稿须知

《逐梦文苑》每周发文两期,发文时间调整为周一晚和周五晚。

《逐梦文苑》主发小说、散文、诗歌。欢迎在校学生投稿。投稿之前,请作者先关注《逐梦文苑》,然后请加逐梦文苑主编逐梦的微信:Yinan13846340299

作者投稿的稿件须附有作者的简介和照片;稿件须为原创作品,欢迎首发。切忌一稿多投、抄袭,文责自负。稿件如果半月内没有采用,请另投他处。

作者稿酬来自打赏的百分之五十,另百分之五十用于平台维护。赞赏五元(包括五元)以下者,不再发放。无打赏,无稿酬。稿件自发布之日起,七天后,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

    逐梦文苑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