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最美海南 | 匠人精神永流传 “中国一绝”临高木偶戏传奇故事

最美海南 | 匠人精神永流传 “中国一绝”临高木偶戏传奇故事

2022-05-31 01:47:31

点击上方临高在线关更多精彩内容!

说起戏曲我们脑海中最先想到的就是京剧,然而在海南最有名的戏曲莫过琼剧,小时候爷爷有事没事总喜欢嚎两嗓子,可惜的是听不太懂。相对于琼剧,我们更喜欢木偶戏,因为木偶戏生动有趣,尤其是木偶的制作在我们眼中格外的神奇,一个小小的木偶在匠人的手中,可以动,可以说话,还可以表演,没有什么能比的上这个更吸引小朋友目光的了。本期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临高木偶戏,儿时的记忆,永远的匠人。


临高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它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剧种内容

临高人偶戏是中国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艺术独特,历史悠久,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临高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语言与壮语可以认为是同一种语言,讲起来有些许像泰语。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

点一点,傻瓜式发布临高本地信息,需要的人都在看

早期的偶像,多取神、佛之形,大小如拳头,故又称“佛子戏”。其后,偶像逐渐增大并人形化。如民间老艺人陈和成几代相传的二十多个木偶像,其中三个脑后刻有“康熙”字样。因其艺术特点为演出时不设布幛,人与偶同台表演,即表演者手撑木偶,化装登台,唱念做打,均与所持木偶同演一个角色,其表演形式,或操作木偶做戏,木偶为上半身,演员配以身段步法,或以演员的表情补充、丰富偶像表情之不足,所以,民间称此木偶戏为“人偶戏”。


表演形式

乐器

早期的乐队建制有五人,乐器有大、小唢呐,三弦(或秦琴)、椰胡、竹笛和打击乐。六十年代后,乐队增至十人左右,并增设了扬琴、二胡、月琴、笛子、秦琴以及西洋乐器大提琴、黑管等,打击乐也由原中鼓为主转为以大小木鱼为主,兼用板、鼓、镲、钹、锣的击乐结构。


人偶

生旦都塑造得十分俏俊美丽,丑角则都被雕刻得非常丑恶,胖者肥头肥脑,瘦者皮包骨头,对比十分鲜明。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人物身份不同,分别漆上不同的颜色。


由于临高人偶戏的唱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人们非常喜爱,在群众中植有很深的根基。临高人在平时生活中都喜欢哼唱上一段,不少老人甚或孩童,也能随口唱上个几十句、上百句。现今,每逢祭祖、婚庆、生日以及家中孩子考上大学等喜庆活动,当地的老百姓们也都会请剧团来村子里表演。附近一带的农民也骑摩托车或用手扶拖拉机载人前往观看,十分热闹。


演出的帷幕在富有地方色彩的“阿罗哈”音乐中徐徐拉开,演员一人一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时而以偶为主,耍尽偶味,情趣盎然;时而人偶合作,协调和谐,变化多姿:时而由人替演,弥补木偶的不足,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常获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点一点,傻瓜式发布临高本地信息,需要的人都在看

唱腔

临高木偶戏唱腔,主要以〔啊哈〕、〔朗叹〕为主。后来从临剧中吸收了〔快板〕、〔哩哩妹腔〕、〔七字板〕、〔丑脚板〕、〔小放牛〕、〔嗳嗬哩〕、〔平板〕、〔月光光〕、〔白芙蓉腔〕、〔哭板〕等以民歌、民间音乐经整理、创作而成的唱腔。此外,还吸收了琼剧的〔程途〕、〔叹板〕、〔苦板〕、〔江浪腔〕、〔教子腔〕等板腔。


唱词句式以四句为主,兼有六句、八句甚至十多句,唱句以五字、六字、七字为多,唱词不需押韵,但讲究平仄。如四句式唱段,第一句仄或阳平,第二句阴平,第三句阴平或去声,第四句上声。每唱至第四句的最后一个词为关键词,演员不唱出,而只用音乐过序代替,让观众参与猜想,若猜对了就唱出,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饶具特色。


脸谱

早期的人偶戏演出,各行当脚色的演员均不化妆勾脸。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不论各行当角色的演员均为化淡妆、俊扮,不勾画脸谱。但木偶偶像的脸谱则较丰富。如老行中老夫、花脸(老父)、山贼和丑行中的官丑、小丑,均勾画脸谱,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色彩上,有红脸、白脸、黑脸、五彩脸几种:老夫中秉性刚直的人物画黑脸、忠勇刚强的人物涂红脸;诡计多端的奸诈人物(老父)画白脸;强盗、绿林好汉或异邦人物(山贼)则勾五彩脸谱式。


在脸谱的造型上,可分整脸和碎脸两种。一般地说,红脸、白脸、黑脸多为整脸谱式,并在眉、眼、额心等处勾画线条;五彩脸多为碎脸谱式,两颊、双眉、眼眶、鼻梁、额角、额心等部分用红、黄、黑、蓝、绿等多种不同颜色勾画,线条或繁或简,比较丰富,勾法也有所变化,若剧中人为占山为王者或为王室中人物,多在额中书一“王”字,以示其身份。

点一点,傻瓜式发布临高本地信息,需要的人都在看

丑行中的官丑、小丑脸谱,与琼剧有须丑和花生的谱式较为相似。或在眼眶、眉心及鼻梁处涂白色,并用黑线条圈住,所涂白块可大可小,或方或圆;或在鼻梁上涂黑圈小白块,歪正大小均可。


婆行中的十恶娘脸谱,早期多画红色整脸,以表明人物阴脸、毒辣、凶狠的个性。新中国成立后,十恶娘脸谱改为俊扮,只在脸颊涂一黑痣,以示其身份。

临高人偶戏偶像脸谱的样式和种类不多。一般地说,偶像制作完成后,可担任不同剧目中的不同人物,只需行当相同或人物类型相同便可共用。


表演技巧

人偶互补———临高人偶戏表演技巧。表演时,根据剧情需要,演员在偶的相对位置探出头来,以脸部丰富的表情或眼神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或情绪。如脸露笑容,则示心情高兴;如瞪眼睛,则示愤怒或痴呆等。坐下时,演员在偶间适当的位置内翘起二郎腿,组成特别的身段功架,表示人物洋洋得意的情态。临高人偶戏演员王忠、王明亮最擅长此技。在一些神话剧中,演员将偶向高处或远处抛,几个空翻后站立另一个地方,以示剧中人物的“能耐”。

点一点,傻瓜式发布临高本地信息,需要的人都在看

打虎功———临高人偶戏武生表演特技。一人左手操纵虎头,右手操虎尾,另一人左手操纵偶,一手拿棍(或不操纵木偶),相互对搏。此特技表演可归纳为追、闪、扑、擒、持、踢、打七功。“追”即虎追人;“闪”即人转身躲避如闪电;“扑”即虎向人扑来;“擒”即人迅速将棍子压住虎脖子;“持”即虎反过头来咬住棍子,双方难解难分;“踢”即人飞腿踢虎,虎翻在地;“打”即人用棍子击打老虎。

晃“牛耳”———临高人偶戏杂角表演技巧。“牛耳”即帽翅。人偶配合造型后,演员借助手腕的力量,使剧中知县黑纱帽的一边“牛耳”不断摇晃,以表现剧中人风流得意的神态。老艺人许永青擅用此技。


斩金刚链———临高人偶戏表演特有的形式。多在中原与番邦交战时运用。表演时,番方在舞台正中拉起一条绳子(代金刚链)将舞台分为两半,双方兵马各在左右进退,一般不能逾越绳子的另一边。在激烈的锣鼓介和伴奏音乐声中,表演各种武打动作,场面气氛热烈、紧张。最后,中原方斩断“金刚链”,表示战胜;番邦兵则败逃。

点一点,傻瓜式发布临高本地信息,需要的人都在看

拱手作揖———临高人偶戏表演身段。演员过位时,同类、同僚之间(如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与反面人物)彼此一定要互相拱手,女性侧腰,男性胸前,躬身作揖。


跺脚———临高人偶戏表演程式。凡一方用唱腔教训或愤怒指责另一方时,唱至唱段最后一拍,必用右脚重重一跺。演员跺脚须合节奏,脚一跺下,过门音乐即起。


艺术特点

在表演上,由于“人偶同演”和“单纯人演”两种形式同时并存,互相促进。演人偶戏,注意发挥人与偶,偶与偶,人与人等人偶之间互为一体的多姿多彩的表演方法;演临剧则吸收了广西桂剧、壮剧、琼剧等兄弟剧种的水袖功、扇子功、手巾、台步等技巧,使表现手段更趋丰富。

点一点,傻瓜式发布临高本地信息,需要的人都在看

演出时设有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主要唱腔“阿罗哈”和“朗叹”,用临高语演唱,伴奏以双锁呐为主。


许多地区演出木偶戏,只设小小的舞台。台上围着布幛,演员手擎仗头木偶在幕后操纵和演唱。可是,海南岛临高县的木偶戏演出时,则是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