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乐器渊源 >青年作曲家也该“减负”了

青年作曲家也该“减负”了

2022-07-27 22:22:27

新同学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音乐基础知识课堂”关注。 
老同学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音乐基础知识课堂”提供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基础知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等考级课程精讲视频及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和声学、西方音乐史、曲式分析等课程精讲视频。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进入相关页面,了解更多内容。

文 | 杨霄霄


12月10日,第二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决赛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行,在经过了西洋管弦乐器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器的紧张评审后,初赛、决赛的评委们对本届比赛的参赛作品进行了点评。

  


郭文景:创作拘泥于格式化

  

观看了此次作曲比赛,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感慨良多,他表示,不仅参赛选手,如今许多现代作曲家的创作大多在借用古人的模式,太过格式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诗歌和美术,它们的语言已经完全把我们现代人的思维禁锢了,也就是形成了一个模式,几千年下来,一直不变。”

  

郭文景认为,现代人缺少自己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和了解,比如春花秋月、桃红柳绿、烟雨朦胧,这是一种格式化的表达方式。“今天的人看见了春花秋月,也是这么表达,没有自己的感知,一种文化形成了一种模式就变得很难突破了,大家都在用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其实任何人看到一种季节、一种景观,都会有自己的情绪,如何能跳出古人的格式化,去表达自己,这是每一个搞作曲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朱世瑞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他表示,中国古代的表达方式中固然有模式化的东西,需要创作者产生警惕,但是这其中也有非常个性化、需要保留的方面,“甚至有一些丢掉的东西还要找回来,这是我们魂。”

  

朱世瑞表示,这次作曲比赛的名字“中国之声”起得非常好,因为现代音乐创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该发出中国声音的时候了,每一个作曲人都应该发出中国之声。“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中国之声要求我们发出一个民族的声音,一个国家的声音,一种文明的声音,这其中强调共性,又需要个性,每个创作者都应该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当下中国的生活,用自己的精神去感悟中国人当下生存的状态,然后用音乐去表达。”

  


温德青:该给青年作曲家“减负”

  

在多位作曲家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探讨时,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温德青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太累了,要搞清楚那么多东西再去作曲,负担太重了。

  

“我倒是希望听到更多富有创造性的东西,决赛的曲目一整天听下来,我觉得共性多于个性,古代多于现代和未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应该有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现在写的东西都太老了,让人感觉他们肩上对于文化的负担太重了。不应该要求他们的作品有多么深的文化、多么丰富的思想和哲学,他们太年轻了。”温德青建议,年轻人应该到手机上、到互联网上、到科幻片中,甚至到游戏机上吸取灵感。

  

对于给年轻作曲家“减负”的观点,本届作曲比赛评委会主席、作曲家高为杰表示赞同,不过对于个性的追逐,高为杰认为不能操之过急,虽然比赛曲目缺乏个性,但是对于青年学生、青年作曲家来讲,追求个性是需要时间的。

  

“我收集了德彪西等很多大音乐家早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写得都非常棒,但也确实缺点个性,所以我想刚才几位老师提出来的要求,对年轻的作曲家,特别是学生来讲,应该是目标,但也不要太着急。如果太着急了,老想怎么找个性,怎么别出心裁,创造性可能是更好了,但会走入歧途,会失掉自然的东西。”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高为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学生了,对他们,一开始我都不苛求要有多强烈的个性,也许有一些非常有天赋的学生很早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语言,但这是比较少见的。所以追求个性的目标是对的,但不要给他们太大压力。”

----------------------------

扫一扫,关注 音乐基础知识课堂 微信公众平台,获取音乐基础常识、音乐故事、名家轶事等更多丰富精彩内容。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友情链接